书城励志态度决定高度
14920600000019

第19章 在学习态度上促进高素质——态度是高素质的“营养剂”(2)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这三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刺激。更重要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就如同儿童眼里的世界,一切都充满乐趣,也不自觉地清理了原来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生活节奏是那么的快,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的加大。每过一段时间,或每到一定的阶段,人们总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一种难以摆脱的压抑和烦躁,主动的寻求排解和减压是很正确的做法。在连得三届NBA总冠军后,神话般的飞人乔丹也未能免俗,当他发现已经没有什么需要他证明的时候,他感到了空虚和茫然,于是选择了退役,改行去打小时候就很喜欢的棒球。结果不但反应太慢,而且脚步不够灵活,勉强在芝加哥白袜队混了个板凳队员。每天有大批的球迷涌进棒球场,他们不是来看棒球的,而是喊着排山倒海的口号,请求乔丹回去打篮球的。虽然成绩不佳,但乔丹依然非常快乐,他对朋友说:我需要换一种方式前进。直到公牛队面临着连续两年失利的关头,乔丹才像个贪玩的孩子一样回到球队。那一天,克林顿在白宫早会上说:截止今天,我们今年总计创造了60万个就业岗位,现在是60万零1个——乔丹回来了!

随着一句简单的“I"m back”,乔丹重返NBA,与伙伴们一鼓作气,又取得了一个三连冠,成就了NBA历史上一个遥不可及的王朝。

归零心态最容易创造工作热情,他要求每一次工作都应从零开始,前面无论多少都不能计算成绩!一切从零开始!每一天都是一个新原点,每个任务都应以一种崭新的心态去学习新东西并完成。永远不要把过去当回事,永远要从现在开始,进行全面的超越!就如同“空杯心态”,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就是要将心里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重视、在乎的很多东西以及曾经辉煌的过去从心态上彻底了结清空。这是每一个想在职场发展的人所必须拥有的最重要的心态。

1993年,郭士纳接手了连比尔·盖茨都预测将在几年内倒闭的IBM。显然,外界对他并没有寄予厚望:他来自食品与烟草的职业背景和不懂IT技术的短板,让许多批评家和分析家认为他在IBM的CEO职位太荒谬。结果让那些“大家”大跌眼镜。因为不受固有的环境和思维的束缚,这位“外来和尚”比懂行的精英们更能、更会大胆变革,从而让IBM这只大象跳起舞来。

把过去“归零”,我们就不会成为职场上那只背着重壳爬行的蜗牛;把过去“归零”,我们才能像骨骼中空的鸟类那样轻盈地飞翔。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当我们以“归零心态”去面对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时,我们就会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创造新成果。

定期给自己复位归零,清除心灵的污染,你会发现:原本枯燥、缺少激情的生活和工作原来是那么的美好。放下包袱,扫掉阴霾,热爱生活,尽情的享受生活。

华伦达心态让你举重若轻

华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钢索行走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后说,这次表演肯定会出事,因为华伦达在上场前总是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演出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着走钢索的表演过程,而绝少考虑表演的结果。心理学家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把专心于事情过程的本身而不在意事情的目的、结果或意义的心态,叫做“华伦达心态”。

庄子也讲过类似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作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下注,则大失水准。庄子把这称之为“外重者内拙”。在竞技体育中这种现象很常见,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关键比赛中发挥失常,大多因为失去了“华伦达心态”。比较突出的例子是转播国足比赛时解说员描述某球员的射门:“中国队射门,打在对方守门员身上;再射,打在立柱上;再射,偏了……”为什么必进之球没踢进?过于注重动作的结果,过于考虑结果的意义,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包袱,使最简单的技术动作走样变形,心理的失衡导致比赛的失败。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应该保持“华伦达心态”。有的人在处理问题时缩手缩脚,有的人在迎接挑战时畏首畏尾,有的人在作出决定时怕前怕后,有的人在面临选择时患得患失,问其原因往往是:“这项工作太重要,我不能失败。”这些人重视工作、认真做事的精神值得称道,但如果将结果的好坏、决定的对错、选择的得失看得太重,忽视了工作本身的进程,迟迟不能进入正常的“行动状态”,最后反而会事与愿违。

“华伦达心态”的典型表现一般是指挥员“指挥若定”,领导者“从容不迫”,决策人“举重若轻”等等。要达到“华伦达心态”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不纠缠结果的胜负成败,专注于工作本身,精心考虑工作进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很快使自己进入这种比较理想的心理状态。决定最终结果的因素很多,但良好的心态是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华伦达心态”因华伦达的失足殒命被赋予了一种沉重的内涵。

成功和胜利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但如果将未来的成功和胜利当成包袱捆缚在身上,就会变成我们前进的阻碍和羁绊。运动员有心理医生帮助调整心态,我们则要靠自己或他人的生活经验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把胜负和成败看得太重要,保持自信,保持从容,不懈努力,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在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的今天,没有一个人、一个团体能独自成功。

对于任何一个事物和事业,与之相关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参与意见,这些意见可能有的正确,有的偏颇。如何对待这些不同的意见,可以体现决策者的素质和高度。一种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是离不开倡导者所持的态度的作用和影响的。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郑国首都有一所乡校,人们喜欢到那里聚会和游玩,每天热热闹闹的。

一天,有位叫然明的朝廷大夫走过这里,看见有几个人围在一起争论得面红耳赤,留神一听,原来他们正在议论朝政的得失,抨击官员的优劣,因为出现了不同意见,所以声音越说越大,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

见这种情况,然明虎着脸转身就走,找到了当时担任执政卿的子产,忿忿不平地说:“老百姓到乡校去,并不是为了学点有益的东西,倒是兴致勃勃地说长道短,虽然也有人对朝廷说一些好话的,可是抨击政事、指责国君、批评大臣的为数不少,如果流传开去,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干脆把乡校拆了,看老百姓还到哪里去嚼舌根?”

子产反对道:“既然老百姓喜欢到乡校去,为什么要把乡校拆掉呢?”

然明连忙说:“你自己去听听吧,老百姓的这些话,对朝廷不利,对你我也决没有好处呀!”

“我们先不谈乡校的事,”子产依然平静地说,“我有一事请教你,当河水暴涨,即将崩堤的时候,是因势利导放掉一些水呢,还是加高堤岸把水堵起来呢?”

“应该放掉一些水好。”然明想了想说。

“还有,当一个人有了难言之病,是痛痛快快告诉医生让他医治呢,还是遮遮瞒瞒不让医生知道呢?”子产又问道。

“当然应该把病情告诉医生。”然明这次回答得很干脆。

“这就对了,”子产朗声大笑起来,“朝廷在治理国家大事过程中,官员在处理大大小小的政务时,都免不了要出些差错,或者干出不利于老百姓的事来,老百姓对朝廷、对官员有意见,说出来了,我们可以及时予以纠正。现在首都的那所乡校,正是老百姓说话的地方。如果我们拆了它,老百姓自然也就不再聚集起来批评政事了,把他们的不满情绪全部憋到肚子里去。那样,我们听不到反对的声音,自然就无法改进我们在治理中出现的错误,另一方面,老百姓有怨气不放出来,就像暴涨的河水一样,堵塞得越厉害,冲决堤岸时的力量就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加严重。这同向医生隐瞒病情造成贻误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然明听到这里,心服口服,赞同地说:“你说的对,这乡校不去拆了,留在那里,对国君有利,对朝廷有利,对你我都有利!”在乡校的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上,很明显,开始然明与子产的态度存在分歧,可后来然明让步了,他明显地感到了子产的态度是正确的,这也说明了态度决定了处事的高度。

兼听则明。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都有他的局限性。只有打破这个局限性,才能超越自我,才能做到决策正确。也正因为有局限性,所以才有各团体的表决会、推听证等各种形式的征求意见的做法。作为一个人、一个团体,只有当他在作出决定、决策之前,多方面听取意见,包括反对的意见,这个决定、决策,才更加接近客观实际,才会减少失误;决定、决策正确,符合发展的根本利益,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阻力也会变动力。

相反,如果拒绝接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则有可能导致失败甚至灭亡的危险。《国语》中有一个《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对他的意见很大。对于来自国人的意见既“谤”,厉王采取的是“弭”既“止”的态度,也就是千方百计堵住老百姓的嘴巴,根本不想听取百姓的意见。大臣召公从国家利益出发,劝他要广开言路,他硬是听不进去,对来自老百姓的意见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三年以后,周厉王终于被人赶下台,落得个“流亡于彘”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