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办事能力全集
14920300000010

第10章 提高办事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素质(9)

乾隆皇帝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立刻板起脸孔,厉声问道:“纪晓岚,你见驾不接,我且不怪罪于你。你叫我‘老头子’是什么意思?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讲清楚,否则可别怪我无情!”

纪晓岚吓得半昏,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底下爬出来,穿上衣服,俯伏在地,不住地磕响头,并连称:“死罪!死罪!”接着,慢条斯理解释道:“万岁不要动怒,奴才所以称您为‘老头子’,确是出于对你的尊敬。先说‘老’字,‘万寿无疆’称‘老’,我主是当今有道明君,天下臣民皆呼‘万岁’,故此称您为‘老’。”

乾隆听后,点了点头。

纪晓岚接着说:“‘顶天立地’称为‘头’,我主是当今伟大人物,是天下万民之首,‘首’,‘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皇帝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纪晓岚见此情景,猜透了乾隆的心思,拉长了声音说:“至于‘子’字嘛,意义更明显。我主乃紫微星下转,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天下臣民都称您为天‘子’。”纪晓岚说到这里,稍微停了停,又说:“皇上,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皇帝高兴地点了点头,不再追究他。

交际中,失言是难免的语言现象。谁都不想说错话,但当错话的确从自己口中蹦出来了,又该怎么办呢?又该如何防止失言呢?曲解辞意,将“歪”拉“正”,不失为随机应变的好技巧。

这就要求应变者在情急之中,从容自若,调整思维。巧妙的回答往往不就事论事,而是换几个角度,别出心裁,为自己打圆场,但又不偏离问话的限制。如果只顺从一条思路,只遵循一种逻辑,陷入单向思维的死胡同,改正你的错误便难上加难了。

(5)模糊法

含糊其辞,又称模糊语言,它是语言应变技巧中的一种。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自己有一定的灵活性,力避被动,争取主动。词语“方便”、“最近”、“大约”、“前后”等等即是模糊语言。

比如,朋友邀你去做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我一定去一趟”。这样很灵活,可以在中秋节前,也可以在中秋节后。

魏巍曾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记叙了一位志愿军战士冒火抢救朝鲜儿童的英雄事迹。这位战士叫马玉祥,他转业后,回地方后默默无闻地工作了30年才被人“重新”发现。下面就是他和大学生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

问:您回地方这些年默默无闻地工作和生活,您从来没想到过您是英雄吗?

答: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

问:您是50年代青年,我们是80年代青年,两代青年在气质、品格等方面有许多差别,您喜欢哪一代青年?

答:50年代青年有点“傻”,80年代青年有点“尖”,还是两代掺合掺合好!

马玉祥用模糊语言,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难以用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问题,引起了一片掌声。

模糊语言,还可在论辩中,故意玩弄一些辞藻,使用一些手法,打打马虎眼,使对方摸不清虚实。

据说有一次希特勒问占星学家:“我将死在哪一天?”

占星学家算了一下图像,很有把握地说:“你将在犹太人的节日死去。”

“究竟哪一天呢?”

“噢,你不论哪一天死,这一天就是犹太人的节日。”

这位占星学家在希特勒这位杀人魔王面前,用模糊语言既表达出了他及犹太人对希特勒的痛恨,又掩护了自己,实在是应变得高妙。

8.会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些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喋喋不休,唠叨不止,殊不知这样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在尴尬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

在特定的环境中,缄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更能充分地表示出你的意向和观点。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我们在遭遇围攻时什么也不说,对方也许就找不到方向了。

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沉默方式,运用时要掌握火候,恰到好处。

(1)别人谈论自己时需保持沉默

伊里亚·爱伦堡的长篇小说《暴风雨》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褒贬不一,莫衷一是。某报主编不知从哪里了解到斯大林对《暴风雨》有看法,说是“水杯里的暴风雨”。

显然该书应该批判。为了讨好领导,主编就组织编辑部讨论这部小说,以表示该报的政治敏感和高度的警惕性,表明该报鲜明的立场。

讨论进行数小时,发言人提出不少批评意见。由于主编的诱导,每篇发言都辛辣而尖刻,如果批评成立的话,都足以让作家坐几年牢。可是在场的爱伦堡却极为平静,他听着大家的发言,显出令人吃惊的无动于衷,这使得与会者无法忍受,纷纷要求爱伦堡发言,从思想深处批判自己的错误。

在大家的再三督促下,爱伦堡只好发言。他说:“我很感谢各位对鄙人小说产生这么大的兴趣,感谢大家的批评意见。这部小说出版后,我收到不少来信,这些来信中的评价与诸位的评价不完全一致。这里有封电报,内容如下:‘我怀着极大兴趣读了您的《暴风雨》,祝贺您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约·斯大林。’”

主编的脸色很难堪,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会场,那些批判尖刻的评委们,都抱头鼠窜溜之大吉了。爱伦堡轻轻地摇摇头:“都怨我,这么过早的发言,害得大家不能再发言了。”

爱伦堡的聪明在于,如果他据理反驳,必然激起同仁们更加尖锐的批评,这种场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褒贬随人。

(2)不明就里时需保持沉默

在不知道对方底细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开口,保持沉默,不但能揣摸对方意图,往往能变被动为主动。如果冒失开口,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某博物馆派出馆员招揽橱窗广告业务,一位馆员专程赶到当地一家制鞋公司。他自以为是,颇为认真地手指厂房里展列出的各类鞋产品,夸奖一通:“这种鞋子,款式新颖,美观大方,如果与我们馆合作,广为宣传,一定会提高知名度的!然后就会畅销全国,贵公司生产也会蒸蒸日上啊!”

听起来声情并茂,又具说服力,可惜他夸奖的是公司积压的一批过时产品。结果公司经理不动声色地答道:“谢谢你的话。可惜你说出的这批鞋子全部是落后于市场供求形势的第七代产品,现在我们的第九代产品正在走俏、热销。”

于是,一个眼前的客户走了,一桩即将完成的生意砸了。不是因为该说的没说,而是因为开口太早,说得太多,给自己“曝了光”。

如果例中的这位馆员能够记住“知彼知己”的道理,从实际情况出发,积累资料,分析清楚问题所在,再去游说企业领导人,岂有不胜之理?

(3)时机未到时需保持沉默

说话莫忘看场合,因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力。正因为受特殊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在某些特定环境中说比较好,但有些话说出来就未必佳。同样的一句话,在此说与在彼说的效果会完全不一样。因此,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说话的环境,如果环境不相宜,时机未到,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

日本公司同美国公司正进行一场贸易谈判。

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滔滔不绝地向日商介绍情况,而日方代表则一言不发,埋头记录。

美方代表讲完后,征求日方代表的意见。日方代表恍若大梦初醒一般,说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一轮会谈结束。

几星期后,日本公司换了另一个代表团,谈判桌上日本新的代表团又申明自己不了解情况。

美方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给他们介绍了一遍。

谁知,讲完后日本代表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仍是要求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二轮会谈又告休会。

过了几个星期后,日方再派代表团,在谈判桌上故伎重演。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告诉美方代表一旦有讨论结果立即通知美方。

一晃半年过去,美方没有接到通知,认为日方缺乏诚意。就在此事几乎不了了之之际,日本却突然派了一个由董事长亲率的代表团飞抵美国开始谈判,并抛出最后方案,使美方措手不及。最后,谈判达成一项明显有利于日方的协议。

这场谈判能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句俗话“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听出门道再开口。而开口便伤对方“元气”,不是很高明吗?

在生活中,故作“迟钝”的未必不是聪明人,“迟钝”的背后隐藏着过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种“大智若愚”型的艺术——意即在商业活动中多听、少说甚至不说,显示出一种“迟钝”。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少开口不做无谓的争论,对方就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反之,你却可以探测对方动机,逐步掌握主动权。

这时候的沉默,实际是“火力侦察”。

老人们总是谆谆教导年轻人:“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可全抛一片心。”传统的中国人,代代相袭,恪守着“言多必失,语多伤人”、“君子三缄其口”的古训,把缄口不言奉作练达的安身处世之道。今天,我们亦应谨记这些古训,该沉默时一定要三缄其口。沉默,是一种态度,沉默,是一种特殊语言。

沉默,也会赢得百万金。

五、不卑不亢好做人:提高心理素质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不会办事,一办事就“砸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这些人的身上,经常在自我认识上贴着具有消极作用的“小标签”,以此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我害羞”;“我胆小”;“我害怕”;“我不敢见陌生人”;“我记忆力不好”;“我厌倦一切”;“我脾气挺犟”;“我容易紧张”;等等。

心理学认为,上述这些标签有两种来源,一种来自他人,当一个人还是小孩时,他人便给他贴上了一些或者一个标签;另一种来自他自己,是由于害怕艰难困苦而给自己贴上去的,以证明自己天性如此,难以改变。

这种消极性的标签,无形中成了自己人际交往与办事过程中的障碍,使自己不想逾越,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长期在这种标签下生活,就把自己掷到了害怕办事、不会办事的陷阱之中。所以,要学会办事,要进行人际交往,必须首先为自己摘下这些消极标签,跳出这些心理陷阱。

怎样才能摘下这些心理标签,开始积极的人生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克服自卑心理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的人往往都是失败的俘虏,被轻视的对象,严重的自卑心理还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

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如对自己的期望不高,或者相反,期望过高,不切实际;

有生理方面的,如五官不端正,过胖、过瘦、过矮、口吃、身体有残疾、缺陷等等;

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如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工作环境不好,家庭或单位的影响,等等;

有性格气质方面的,如内向、孤僻等;

有生活经历方面的,如情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等。

克服上述自卑心理,自然也要因人因事而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规律性的、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第一,克服由于思想认识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即正确认识、恰当评价自己。

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改变自卑,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

例如,可以这样做试试:经常回忆那些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对一些做得不对的事情,进行自我暗示——不要紧,别人也不见得就能做好,自己再努力一把也许会把事情做好。

另外,注意发现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自我评价的。如果他人对自己作出较低的评价,特别是来自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也低估自己。因此,要注意捕捉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事实上,不会所有的人都对自己作较低的评价,赏识、了解、理解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关键是要去用心捕捉,将捕捉到的好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系数,以增强自信心理。

第二,克服由于生理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即正确补偿自己。

人身体是具有“用进废退”功能的: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别灵;腿有毛病,手就特别灵巧。所以,当你因生理有缺陷就产生一种不如健康人的自卑感的时候,可以这样想: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耳朵比你灵,因此我并不比你矮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