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三经
14919500000006

第6章 恩威并施:施恩取其善,施威避其恶(2)

像上帝那样令人敬畏

用行政命令驱使员工为之拼命乃为下策;用品德力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乃为中策;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员工的干劲乃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它具有在无形中凝聚团队精神、调动员工积极性、吸引人才的召唤功能。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说,一位经营者,不需要是万能的人,却需要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因为后者能吸引人才。所以松下说,人格的伟大,道德水平的高尚,对一个企业领导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们都乐于同那些人格比较高尚的人交往。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最大的“才能”,因为无德的人是不可能领导他人的,一个不能领导他人和团结他人的人是不可能做出一番伟大事业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经济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与领导人自身的人格精神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至少人们没有意识到,甚至连绝大多数领导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人格魅力是驾驭部属心灵、推动事业发展的最为有效的一种力量,它在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其他的环节中,都扮演着一个精神恺撒的角色——古罗马的恺撒之所以在军队和民众中拥有那么高的威信,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当时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更在于他在十几年的连绵战争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绝对权威,这种权威不是靠行政命令或皮鞭赋予人们的,而是靠他战无不胜的指挥才能、靠他的奋斗意志、靠他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团队精神而逐渐形成的,以至于恺撒的名字本身都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感召力。这就是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是任何行政命令和杰出智慧都无法相媲美的,哪个领导人——不管是小公司的老板,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只要他拥有人格魅力,那么他的一言一行就对部下构成了心理威慑作用,以至于人们都身不由己地聚集在他的旗帜下,而且,即使他不在场的时候,部下们也会自觉地努力工作,因为,部下们深知,只有通过勤奋工作,才能获得与这位领导者长期在一起的机会。不难想象,一个拥有如此人格魅力的领导者又如何不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又如何不能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呢?

从理论上讲,人格是人性中最优秀的那一部分所融合而成的内在品质,它是人性中最完善、最高尚、最具权威的一个综合因素,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中庸之道的国度里,人格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稀缺的人文资源,正因为它的特殊与稀缺性,才愈发使其显得弥足珍贵和极具魅力,因此能吸引他人、影响他人、团结他人和调动他人的积极性。可以说,上至国家领袖,下至公司老板,谁要是拥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谁就拥有了驾驭部下和驱使部下为之发奋工作的资本,而由人格魅力所形成的巨大感召力,恰恰是帮助领导者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重要因素。

唐代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原本在节度使史思顺手下听差,但二人长期不和,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史思顺外调,郭子仪因才华出众而被任命为节度使,李光弼担心郭子仪公报私仇,欲带兵逃走,但又犹豫不决。这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当朝皇帝唐玄宗命郭子仪领兵讨伐。身为大将,此时正是报效祖国的时刻,李光弼找到郭子仪说,我们虽共事一场,但形同仇敌,如今你大权在握,我是死是活,你就看着办吧!但恳求你能放过我的妻儿。郭子仪却握住李光弼的手,眼含热泪地说,国难当头,皇上不理朝政,作为臣子,我们怎能以私人恩怨为重,而置国家安危存亡于不顾呢?说完倒地便拜。李光弼被郭子仪的诚心所感动,他在战斗中积极出谋划策,打败了叛军。叛乱平息后,郭子仪推荐李光弼当上了节度使。后来,李光弼的权力也日益增大,与郭子仪同居将相之职,二人之间没有半点猜疑忌妒之心,他们的友谊也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也正是因为郭子仪具有如此超脱的人格魅力,才使他能够顺利地率军平息了安史之乱,重新把一个安定祥和的大唐社会还送给人民,并赢得了全军将士的衷心爱戴和满朝文武的盛赞。

在《战国策·赵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因两次出使秦国有功,皇上封他为上卿大夫,地位在老将军廉颇之上。老将军不服,公开说,我做将军,多次身先士卒,攻城掠地,立下大功,他相如只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皮子,地位反而在我之上,这让我感到耻辱。以后要是让我碰到他,我一定会当面羞辱他!从那以后,蔺相如每次外出,只要看见廉颇的车,便叫手下之人迅速躲避,相如手下的人都认为受了屈辱。蔺相如则说,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不是其他原因,是因为有我和廉颇老将军同守国门。假如我与老将军对立,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因此,即使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我也不应该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才是我躲避廉将军的缘故。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那里,他顿时觉得羞愧无比,便赤着胳膊背着荆条到相如府上谢罪,两人从此和好如初,结为生死之交。

我们不难从蔺相如的名士风度中洞窥这样一个辩证法则:那些能够赢得世人良好口碑和敬仰的领导者,大多都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人格魅力: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计个人恩怨,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如果他为了维护个人权威和面子而与廉颇拼死一搏,两败俱伤的后果是国家利益的受损。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者能够具备像蔺相如这样的气魄和大度,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计较部下的顶撞或批评,他一定会赢得部下的人心并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像磁场那样的吸引力,由此塑造出一支充满活力的、所向披靡的团队,这样的领导者何愁不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名垂千古的伟大功名?

唐朝初期的娄师德时任监察御史,后来行使宰相一职。娄师德为人宽容厚道,颇有容人之量。在娄师德任夏宫侍郎时,由于身体肥胖而行事迟缓。有一次上朝参觐,同行的李德昭在路上等得不耐烦,便骂他是庄稼汉,娄师德则一笑置之,不无风趣地说,我不做庄稼汉,谁做庄稼汉?一句幽默话便化解了由此可能导致的敌对气氛,反而弄得李昭德不好意思,从那以后他便对娄师德以礼相待。

娄师德曾和时任豫州刺史狄仁杰一起同朝共事。他十分欣赏狄仁杰的才华,多次向武则天上表,屡称狄仁杰有宰相之才,武则才便转升狄仁杰为侍郎、尚书,最后官拜宰相一职。客观地说,狄仁杰也算得上是一位雍容大度、颇具雅量之人,只是有时显得为人自负,目中无人,他对娄师德的暗中相助丝毫不知,始终以为自己是凭能力加官进爵的,并非他人推举而成。当娄师德与他共主国政时,狄仁杰对他颇有轻视之心,常常排挤他,经常令他充当外使。对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娄师德既不在意,更没声张,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似地默默忍受着,并努力办好由狄仁杰所交办的每件事情。武则天知道这件事后,便要狄仁杰谈一谈对娄师德的看法。狄仁杰与娄师德共事多时,自以为很了解娄师德,便直言相告,说娄师德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介武夫,他既称不上贤才,又不能知人善任,充其量只能算个边镇大将。武则天便如实道出娄师德保举他为宰相的原委,并令人搬出专门存放臣民奏表的筐箧,将娄师德呈上的十几份密荐表交给狄仁杰审阅。深感惭愧的狄仁杰退朝后,马上在同僚中盛赞娄师德长期包容自己而丝毫不曾炫耀的高贵品德,感叹自己望之项背而不及。从那以后,狄仁杰便尽心尽力地为朝廷物色、推荐人才来弥补自己的这一过失,并倍加崇敬娄师德。

娄师德不仅为人宽厚谨慎,而且从不计较他人对自己的蔑视和冒犯,载入史册“唾面自干”的故事便是他一生品德的一个缩影。娄师德任宰相时,朝廷刚刚任命他的弟弟为代州刺史,娄师德对此深感不安,他认为自己年少无才却位尊高官,胞弟又出任州郡刺史,独当一方,这种殊荣在整个朝廷都是罕见的。娄师德对其弟说,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今后打算怎样对待世人的嫉妒呢?深受兄长优秀品德影响的弟弟马上就领悟了家兄的忧虑,便跪下来向兄长表示,从今往后即使有人朝我脸上吐唾沫,我也只是轻轻擦去了事,绝不叫兄长为我担心。娄师德听了却愈发感到不安,他说,这正是我为你担忧的地方:人家向你脸上吐唾沫,是因为他恨你,如果你将脸上的唾沫擦掉,岂不违背了那个吐唾沫的人的本意?这种行为只会加剧对方对你的痛恨。弟弟说那我该怎么办?娄师德说,如果有人朝你脸上吐唾沫,你不要擦,你要面带微笑地让唾沫自己风干。弟弟当时就表态一定按兄长说的去做。

事后虽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却不难通过这件事情洞窥出娄师德的人格魅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格精神,才使娄师德在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情况下,从一个七品官员变成了主政泱泱大国的宰相,并受到君主、同僚和臣民的信赖与爱戴。

一个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要勇于承担责任而放部下一条生路的行为中。

明朝名将卢象升领兵作战十几年,一向以爱戴部下闻名,史书称他一生“未杀过一偏将”,甚得全军将士的敬佩和朝野赞誉。公元1636年,卢象升率部在湖北谷城一带作战,由于担任两路进攻的部将祖宽的部下因厌战情绪浓厚而临阵退却,导致战事失利。兵部尚书大发雷霆,除指责卢象升指挥不利外,还责令他罢免祖宽,并把他送到监狱去。

卢象升深知祖宽有勇有谋,曾为明朝屡建战功,不能因一次作战失利而就将其置于死地。如果这次朝廷严惩了祖宽,势必会引起其他将领的惶恐不安,于今后带兵打仗十分不利。于是卢象升便上书朝廷,据理力争,为祖宽说情开罪。最后朝廷收回成命,同意调祖宽率部去陕西镇守。祖宽获悉后,感激涕零,他说,卢将军的大恩大德我永生不忘。今后你如果有事调遣我,我将万死不辞。

这就是人格魅力的特征:一个领导人固然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指挥部下去完成他的奋斗目标,但是,表面的服从和心悦诚服并不是一回事,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以种种借口为自己寻找完不成任务的理由——一个缺少人格魅力感召力的领导者,只能驾驭那些正点上下班而从不愿为其克服困难而牺牲自我的部下;相反,一个具有人格感召力的领导者却会让部下因敬佩这位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而主动克服困难,以求将任务完成得最好。

让人才敢在你的肚子里撑船

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应该具备兼听则明的领导原则,应该具备能听得进别人意见的风度,惟有这样才能在部下中树立起威严的形象——纵观历史,那些鸡肠鼠肚的人,非但不能获得事业成功,反受狭隘心胸所累,成为自酿苦酒的受害人。

饮誉世界的美国著名通俗历史作家房龙192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宽容》的书,该书已成为世界经典名著。房龙在书中叙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端的宽容,并抨击了一切不宽容的行为。他在书中大声疾呼:“让我们学会宽容吧!”房龙还认为,“个人的不宽容是个讨厌的东西,它导致在社团内部的极大不快,比麻疹、天花和饶舌妇人加在一起的弊端还要大。”

纵观人类历史,凡有大作为的领导人,无不都具备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比如美国历史上惟一与华盛顿齐名的总统林肯——林肯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只受过一年的正规教育,在他入主白宫后,他手下的部长几乎个个都毕业于名牌大学,且个个出身于贵族,他们经常在私下里嘲笑这位长着一双“麻杆腿”的“傻大个”(林肯身高一米九二),嘲笑他的老土,嘲笑他的学历,嘲笑他的方言,并由嘲笑转为对林肯人格的侮辱。有些部长甚至公开违抗他的命令。但林肯从没有计较,作为一个从小在聆听圣经故事中成长起来的基督教徒,他身上的最大美德就是宽容,他因为宽容而不计较那些与他公开为敌的部长们的谩骂;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他又以宽容的姿态饶恕了那些挑起战端的南方奴隶主,从而把整个失败的南方带入了一个和谐的美国大家庭中。正是因为宽容而使林肯最终赢得了那些趾高气扬的内阁成员们的敬意,以至于在他遇刺以后,内阁成员们个个泣不成声,并千里迢迢地护送遗体返回伊利诺斯他的故乡。时值今日,林肯仍然是美国人民最为怀念的一位总统,他的故事被世世代代的美国人作为道德范本讲给自己的孩子听。

一个领导者如果想成为一个善于管人的人,那么他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因为,一个不能容忍部下个性的人,既不可能留住人才,也不可能赢得部下的爱戴,而留不住人才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不能赢得部下爱戴的领导者是成就不了一番大事业的。事实上,在如何管人,如何管好人的领导技巧中,宽容的胸怀是最高的技巧,因为,宽容本身就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一个崇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领导人,能够单打独斗地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