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革命
14919400000059

第59章 管理综合革命篇(18)

4.Rover为员工个人学习创造条件

(1)由管理者协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书,明确提出自己通过实践和教育、培训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使之不仅有利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利于员工符合公司发展需要。

(2)员工助学工程,公司每年支付员工175美元津贴用于员工个人学习,鼓励员工发展多方面的技能技巧,不仅鼓励员工学习与本职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而且鼓励、允许员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拓展个人和公司的视野,创造出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Rover认识到,一个致力于成为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企业,离不开它的顾客、分销商和供应商的支持与配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不能仅仅满足于适应其顾客、分销商和供应商的需要,还必须能与他们一起成长。因此,Rover不仅虚心向它的顾客、分销商和供应商学习,而且让他们与自己一起学习。

知识型企业

(Knowledge Enterprise)知识型企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很多资源性企业在向知识型企业转变。同时,IT行业的崛起也产生了大量的知识型企业。与传统的资源性企业相比,知识型企业管理趋于知识化、企业经营智能化、产品开发数字化,知识成分大量的增加。由于进一步的信息化,传统的项目管理并不适合于知识型企业。知识型企业需要深入分析自我企业的特点,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化特点,研究发展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管理方案。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一体化,企业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恶劣。作为社会微观经济载体的企业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依据网络、信息集成等技术为手段,开始向知识型企业转变。知识型企业被认为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最具生命力和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单元,它利用知识管理代替原有的科学管理方式,使知识成为企业投资的主体、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志。

一、知识型企业管理

与传统企业管理相比较,知识型企业的显著特征首先体现在管理的核心上。在传统企业中,土地、资本、劳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因而传统企业管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有形资源管理,即非知识资源管理,而知识型企业管理的核心则是知识管理。

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新途径的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工具集成、员工间的知识交流、知识环境的构筑,以及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风险规避等内容。

知识型企业知识管理工具是基于网络、数据库、知识库的。强大的网络功能、知识库需要能够管理企业的显性知识,并且能够积累、挖掘企业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管理主要是指对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的管理,而隐性知识管理则是指对存在于员工头脑中、难以明确地被他人观察、了解的员工创造性知识、思想的管理,将分散在各个员工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企业人才资源的集体智慧,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知识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交流管理的目的是要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使员工均能共享科研开发的成果,鼓励员工积极进行知识生产和交流。

知识型企业还需要构筑良好的知识学习环境,使得知识能够在企业内部生成、交流、积累,能够在企业外部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共享、合作。知识环境构筑的关键是提供给企业员工知识学习、应用的宽松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能够不断被激发,从而使得企业能够不断地进步。

二、知识型企业的组织形式

知识型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知识管理,适应企业环境变化的组织体制和组织结构。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适应于较为静态和单纯的企业环境,无法使企业以更快和更灵活的方式满足市场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要,不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妨碍了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因此,这种组织结构在知识型企业中趋于淘汰,而代之以一种适合知识经济特点和要求的新型组织结构。这种新型组织结构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学习与知识搜集;

(2)有利于企业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

(3)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

(4)有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知识型企业所采取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组织结构,另一种是学习型结构。其中,网络组织应用计算机网络,以各个功能单元为节点,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纵横交错的信息通道。这种组织中,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被打破,企业组织结构以信息通道进行展开,组织单元相互关联、交叉功能强,富有柔性,机动性高。同时,网络组织的高度分散使得决策中心向知识存在的地方转移。

学习型组织反映出知识型企业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方式,强调企业知识的积累、应用,强调员工知识的挖掘,要求企业能够在个人、团队以及整个组织系统三个层次上共同发展。知识库则反映组织的知识积累和组织学习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企业主要通过学习提高组织的柔性,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三、知识型企业的竞争资源

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知识来谋求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创造这些企业得以生存的必须条件。这就要求企业具有知识型的员工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一个企业组织中用脑力所创造的价值高于其体力创造价值的员工。他们一方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他们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一般具有自主性、创造性、流动性,其核心特征是创造性。

知识型员工应用先进的知识管理工作,并不断创造企业的新的知识,是知识型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清华同方:知识型企业的崛起

清华同方堪称知识型企业的典范,这是因为,清华同方是主要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以及新的产业项目甚至新的企业的孵化来获取经济利益的。

清华同方的主要任务是将学校的科研成果经过转化以形成产品或产业。上市以来,清华同方围绕这一目标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型企业的独特核心能力。实际上,清华同方的知识运作能力可以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将科技成果或科技能力转化为新的产业;二是在此基础上孵化出新的企业,并进而在资本市场上转让与出售。

1997年6月,由清华大学5家校属公司捆绑而成的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以来,清华同方通过一连串的战略举措与运作,将公司带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1997年,在股票上市仅半年而募股资金尚未开始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清华同方即全面超额完成了招股说明书中所承诺的各项经济指标,实现销售收入3.85亿元,超额完成计划60.4%,年增长率为214%;利润6943万元,超额完成计划22.9%,年增长率为155%。与此同时,清华同方股票在二级市场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8年5月5日,清华同方股票最高价曾达到66.5元(复权价),以上市日收盘价33.9元计,最高升幅几近100%。

那么,清华同方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这是因为清华同方是作为一个知识型企业而崛起的。其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清华同方向社会提供大量的知识型产品与服务。同时,它的真正优势是,能够将知识型产品与服务集成到一起,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客户提供工程解决方案。

2.利用知识来获取利益是知识型企业的一个普遍特征。清华同方所依托的是中国最大的知识生产源之一——清华大学,这就使得它的市场定位及发展方向具备了“知识驱动”的特点。

3.清华同方拥有一大批高层次的知识型人才,并把这批人才视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型企业销售的是人的知识、技巧与能力,因此,与传统企业相比,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将具备一种明显不同的特征。

知识运作作为清华同方的核心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公司适应清华大学这一拥有数千人的科研队伍,每年有数百项科技成果的母体的特点所形成的。

清华同方的知识运作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技术能力。这是指对孵化项目与企业的技术预测与工程化研究的能力。

2.金融能力。这是指为了项目与企业孵化所必需的资本筹措与运作能力。

3.管理能力。这是指对孵化项目与企业的参与决策和实施控制的能力。为此,清华同方建立了一系列的项目管理制度。

对于一个项目与企业的孵化来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缺一不可。上市之前,清华同方的骨干企业在十余年的滚打中培养了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通过上市,清华同方又获得了金融能力。

清华同方作为一个知识型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是与其同清华大学、其他校企以及社会企业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完整的知识(创新)网络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这种知识网络构成了同方高速发展的保证。

在清华同方所构成的知识网络中,清华大学是一个知识生产源,它构成了清华同方知识及其载体——人才的重要来源。清华同方是一个知识创新源,它不断地将清华大学的知识与知识能力转换成新的产业,或者以此为基础孵化成新的企业。社会企业是清华大学与清华同方的知识创新成果——新的产业与新的企业的接纳源。而其他校企则与清华同方形成一种平行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清华同方的知识网络中,清华同方与清华大学所建立的网络联络对于清华同方的知识运作是极为重要的。

并行工程

(Concurrent Engineering,CE)并行设计过程是集成的、并行的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化方法,它强调满足用户的设计要求。用户的需求不仅仅是使用者对功能的要求,而且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各相关过程的需求,即从功能要求扩展到对制造、成本、装配、测试、安全、服务、环境等的产品生命周期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增加即设计要求的扩展,体现出并行设计过程的复杂性、综合性和交互性。并行设计过程结束之后,除生成产品的整套工程图样(包括装配图、部装图、零件图)外,还生成与该设计对象相应的产品设计方案,即形成包括产品装配模型、部件及零件图的装配约束、装配层次关系,以及装配过程和零件的各项参数的设计记录文档。

一、并行工程的具体内涵

1.并行工程的目标是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低成本、上市快及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2.并行工程是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

3.并行工程以产品为中心,组成由有关部门代表参加的多学科小组进行“团队”工作。

4.并行工程十分重视采用新型的信息化的先进设计、制造技术,以支持产品及其过程的数字化定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下游可实现性设计、计算机辅助团队协同工作及各阶段部门间的信息集成等。5.并行工程要求企业的成员具有与之相应的素质,其中,尤其是团队协同工作的素质,并掌握有关协同工作的新技术。

并行工程环境下的产品开发活动与顺序工程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对各类计算机辅助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面向各类设计工具的研制和开发。对知识源怎样求解问题,以及做出设计决策的假设不同,将导致不同类型的并行工程的处理模型不同。

二、并行工程的特点

1.强调团队工作精神和工作方式。

2.强调设计过程的并行性。

3.强调设计过程的系统性。

4.强调设计过程的快速“短”反馈。

三、并行工程的实施途径

1.以集成制造信息系统和软件要求为主。该方法认为及时、相关和精确的信息服务是并行工程的基础,认为成功实施并行工程的关键是形成设计过程中有效可用的数据库、软件和专家系统。

2.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工具集成。这种集成基于特征设计,以特征为基础的CAD/CAM集成的概念框架是:

(1)确定设计的功能和行为;

(2)确定制造工艺计划;

(3)确定设计和制造特征,设计特征应考虑制造中的经济性和难易程度;(4)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