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孕妇产妇枕边书
14918900000032

第32章 产妇与婴儿的护理保健(1)

第一节对产妇的保健护理

产褥期的产妇,身体十分虚弱,一旦护理不周,一些疾病很容易乘虚而入,造成终身遗憾。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夫妇双方都应该具备产后的保健护理知识,尽快使身体恢复健康。

1.坐月子的时间界定

一般认为坐月子时间为一个月,这是不正确的。“坐月子”在医学上称为“产褥期”,产褥期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和生殖器官复原的一段时间,需6~8周,也就是42~56天,一般规定的产假就是按产褥期要求而来的。在这段时间里,产妇应该以卧床休息为主,养(休息和调养)好身体,促进生殖器官和机体尽快恢复。

产前孕妇担负着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母体的各个系统都要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尤其是子宫变化最为明显,子宫肌细胞肥大、增殖、变大,到妊娠晚期子宫重量增加为非孕时的20倍,容量增加1000倍以上。心脏负担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心率每分钟增加10~15次,心脏容量增加10%,才能供养胎儿和自身需要。同时因胎儿逐渐长大,膈肌逐渐上升,而使心脏发生移位。肺脏负担也随之加重,肺通气量增加可达40%,并出现鼻、咽、气管膜充血水肿。妊娠期肾脏也略有增大,输尿管增粗,肌张力减低,蠕动减弱。其他如肠胃、内分泌、皮肤、骨、关节、韧带等都要发生相应改变。以上这些变化,在分娩后都要逐渐恢复正常。特别是在分娩时,产妇身体已受到了一些损失,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这些恢复和器官的复原,都要经过产褥期的休息和调养才能实现。当然,产妇身体的恢复不仅是时间的问题,还决定于产褥期产妇的饮食、休息、锻炼等多方面的调养。调养得当,则恢复快,且无后患;若调养失宜,则恢复较慢,往往还会留下产后疾病,俗称“月子病”。

2.产后身体将要发生的变化

产后坐月子期间(即产褥期),产妇身体变化较大。夫妇双方应注意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加强调养,以预防某些疾病的侵袭和发生。

(1)子宫变化

产褥期内,子宫的变化最大。要从胎盘娩出后的状态,逐渐恢复至妊娠前的状态,一般需要30~40天时间。

子宫在分娩后立即收缩到脐下四五厘米处,但24小时后又发展到脐上,之后逐步缩小,每天约下降1~2厘米。产后10天,在腹部就摸不到子宫了。如果子宫收缩得不好,或宫腔内残留着部分胎盘或胎膜,就会影响子宫收缩甚至引起大出血。

当子宫收缩时,下腹会有刺痛的感觉,这称做后阵痛。一般经产妇要比初产妇严重些。这种现象属于生理变化的一种,用不着忧虑、恐惧。但如果过分严重,还是要请医生检查和处理。

随着子宫的收缩,子宫内的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及粘液等都混在一起从阴道排出,这叫做恶露。

正常的恶露有血腥味,但不臭。一般血性恶露持续约一周时间,以后颜色逐渐转变成淡红,似浆液状。约两周后,转为白色恶露。白色恶露粘稠而色泽较白,可持续2~3周。

在产褥晚期,如果偶而有少量红色恶露出现也属正常现象。但是产后恶露增多,时间延长并伴有臭味时,证明有宫腔内感染,或有胎盘、胎膜残留现象,应及时就诊和处理。

子宫颈口由于分娩会由产前的圆形变为产后的“一”字形。

(2)阴道变化

分娩后,阴道腔扩大,阴道壁肌肉松弛,张力减低。阴道粘膜皱壁因为分娩时过度伸张而消失。产褥期内,阴道肌壁张力逐渐恢复,但不能完全达到孕前水平。粘膜皱壁大约在产后3周左右开始重新出现。

(3)外阴及盆底组织变化

分娩后,外阴可有轻度的水肿,2至3周内自行消失。如果注意局部清洁和护理,会阴部的轻度裂伤或会阴的切口,一般都能在4~5天内愈合。如果会阴重度裂伤或伤口感染、切口裂开则会增加产妇的痛苦,需要2周甚至一个月方可痊愈。

产后盆底肌肉及其筋膜由于扩张而失去弹力,而且常有部分肌纤维断裂。产褥期如果能够坚持产后运动,盆底肌肉可以恢复至或接近孕前状态,否则就不能恢复原状。如果产后盆底肌肉及其筋膜有严重断裂,而产褥期又过早地干体力劳动,就可导致产后阴道壁膨出,甚至引起子宫脱垂,造成长期的痛苦。

(4)乳房变化

产后最初2~3天,乳房极度膨胀,静脉充盈,压痛明显。有时腋下淋巴结也会肿大、疼痛。乳汁分泌一般经产妇开始较快,有的人在分娩后几小时就开始泌乳,大多数人在2~3日内。初产妇乳汁分泌较经产妇迟,平均在产褥第3~4日开始泌乳。

(5)血液循环系统变化

由于怀孕,妊娠期内血容量增加,分娩后一般过3~6周才能完全恢复至孕前水平,但产后2~3天内,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以及妊娠期间过多的组织间液的重吸收,故血容量上升。特别是产后24小时内,心脏负担加重,对于患有心脏病的患者,产后一定要加强护理和注意观察以防不测。

(6)内分泌系统变化

分娩后,产妇的内分泌系统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产妇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迅速下降,至第7天可低于正常月经期水平,一般未哺乳的产妇平均产后10周左右就可以恢复排卵,哺乳期妇女可在4至6个月恢复排卵。恢复月经较晚者,在首次月经多有排卵。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是很微妙的,直接受精神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产妇都应该精神愉快地度过产褥期,使内分泌系统能够尽快地“正常运转”。

(7)泌尿系统

妊娠时,增大的子宫压力所导致的肾盂、输尿管积水,一般在产后4至6周才能恢复,因而产褥期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

临产时胎儿先露部位对膀胱形成压迫,如果滞产会导致膀胱三角区充血、水肿及粘膜出血,严重时可阻塞尿道而形成尿潴留,虽然比较少见,但应引起注意。常见的是产后腹壁松弛,膀胱肌张力减低,对内张力增加敏感,再加上分娩时胎儿先露部分的压迫,膀胱肌肉收缩功能障碍或尿道、尿道外口、阴道、会阴创伤疼痛,反射性地使膀胱扩约肌痉挛,增加排尿困难。甚至不能自解小便而需要导尿,但是导尿又会增加泌尿道感染机会。

妊娠期体内储留的大量水分,均在产后数日经肾肌排出,因此产妇产后会大量的出汗并明显增加尿量,以排出体内的水分。

(8)呼吸、消化系统变化

分娩后腹腔压力消失,会使横膈恢复正常运动,孕期主要为胸式呼吸,这时又转变为腹—胸式呼吸。

在产褥期内,胃、小肠及大肠恢复正常位置和功能,胆囊容易向十二指肠排出胆汁,消化系统逐渐正常,但是由于腹压功能降低,常有便秘现象。

(9)腹壁变化

产妇腹壁的皮肤受子宫膨胀的影响,肌纤维增生,弹力纤维断裂,产后腹壁松弛,至少6周后才能恢复。妊娠时期出现的下腹正中浅色素沉着在产褥期将逐渐消退。腹壁原有的紫红色妊娠纹变白,成为永久性的白色旧妊娠纹。妊娠纹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弹性的差异,皮肤弹性好的孕妇在产后甚至可以不留下妊娠纹。

3.产褥期常见的现象

产褥期间,产妇身体内部发生了变化,有些变化也引起了外表现象的变化。只有掌握了这些正常的变化现象,孕妇才能自我判断是否有异常,是否患有疾病。正常现象主要有:

①心情。产妇分娩以后正像剧烈运动以后一样,十分疲劳却又轻松愉快,所以往往在产后不久就熟睡。醒来除觉得全身软弱少力外,一般没有什么不适,仅有少数产妇在分娩以后发生寒颤。

②体温。产后24小时内,由于能量消耗过多,机体产热超过散热,体温会升高一些。不过一般不会超过38℃,属于分娩反应,而且24小时后会很快降热。

③呼吸与脉搏。产后由于腹压减低,横隔下降,呼吸变深变慢,每分钟14~16次左右。又由于胎盘循环停止以及卧床休息、精神放松的缘故,脉搏也比较慢,每分钟约60~70次。

④出汗。产妇多汗,尤其睡着和初醒时汗更多。这是因为产妇皮肤排泄功能旺盛的缘故,妊娠后期体内所滞留的水分必须在产后排出体外,出汗是排泄水分的途径之一。因此产后出汗是正常现象,并非身体虚弱的表现。

⑤恶露。产褥期间的阴道排出物叫做恶露。恶露中含有血液、坏死胎膜组织、细菌及粘液等等。正常情况下,产后3~4天内恶露量多,且颜色鲜红(血性恶露);一周后,恶露颜色慢慢变淡(浆性恶露);两周后,恶露变淡为黄色或白色(白恶露);大约产后三周左右,恶露净止。如果产后2周,恶露仍然为血性,可能子宫复原不佳或是子宫内有胎膜或胎盘组织残留。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不会发臭。如有腐臭味,时间过长,则是产生感染的征象。

⑥大小便。产后24小时内,尿量可多到2000~3000毫升,以便通过肾脏排出体内滞留的水分,这是正常现象。产后常有便秘现象,这与产妇尿多、汗多有关,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⑦乳汁分泌。分娩头1~2天内,乳房仅流出少量黄色稀薄的液体,叫作初乳,一般分娩2~3天内开始,乳房胀大,变坚实,皮下静脉充盈,看起来好像一根青筋。不但乳房局部温度增高,这时体温也升高了,但不超过38℃,并且腋下出现肿胀的淋巴或副乳腺。再过1~2天,乳房逐渐变软而有乳汁分泌。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4.产后各时期的生活安排

产后身体特别虚弱,如何恢复健康、恢复元气,如何防范各类疾病侵身,是整个产褥期应该特别关心的问题。产妇分娩后,日常生活安排要特别精心周到,且各时期应有不同的调养和护理。

(1)产后当天

①充分休养。无论初产妇或经产妇,应充分注意休息,消除分娩中的疲劳。

②排尿。产后4小时排尿,否则会引起产后尿潴留。一旦发生,不仅会影响产后恢复,并可致泌尿系统感染。

③饮食。阴道正常分娩者,可吃一些清淡饭菜,喝水有利于排尿,但不应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剖宫产者要36小时后或肛门排气(放屁)后才能进食。

④疼痛。如果子宫收缩引起肚子痛,或会阴缝合处疼痛难以忍耐,或剖宫产伤口疼痛,可向医生提出,做适当的止痛处理。

⑤注意观察阴道流血量。正常分娩时出血量一般不超过300毫升,产后如果出血量多于平常月经量,应立即告诉医生处理。

⑥乳房护理。如果乳头乳晕有垢痂,应用温热肥皂水及清水洗净。以后每次哺乳前后均要洗手和用温毛巾洗乳头和乳房,擦洗干净后,采取最舒适位置开始喂乳。

⑦哺乳。宝宝出生后即可哺乳。早喂奶可促进乳汁分泌和促进子宫收缩恢复。因此应给宝宝早喂奶。

(2)产后第一天

①活动。分娩后8小时左右可下地活动。剖宫产产妇尽可能早日下床活动,如不能下床,可以在床上活动肢体和躯干。

②卫生。可进行一般的洗漱活动,洗脸、刷牙,会阴部清洗,擦澡。注意大便后手纸从会阴往肛门处擦,即从前至后擦,以免污染伤口。产后容易出汗,勤换内衣内裤。旧习惯认为产妇不能洗澡、刷牙是不对的,但因产妇容易感冒受凉应该予以注意。

③子宫按摩。正常分娩和会阴侧切的产妇均可用手按摩下腹部,按摩子宫,促进子宫收缩、肠道运动以及盆底肌、腹壁肌的恢复。

④会阴伤口处理。会阴侧切的伤口可进行灯泡烘烤治疗,促使伤口早日愈合。要注意不要烧伤自己。

⑤饮食。剖宫产未排气时不要进食,其他产妇可吃易消化食物。

⑥体温。体温超过38℃请医生处理。

⑦观察恶露(阴道分泌物)。第一天为血性恶露,如果夹杂有血凝块,请医生诊治,恶露的量应比分娩当天少,无恶臭味。

(3)产后第二天

①会阴伤口处理。有的产妇用“8”字缝合的侧切伤口,可以拆线,当然有些较大的侧切伤口,或普通缝合的伤口拆线会晚一些。拆线后,注意伤口愈合情况,不要将两腿外展,应尽量并拢,避免伤口裂开。

②哺乳。如能做到早吸吮的产妇,此时乳房不会肿胀,乳汁也会通畅。若早期哺乳做得不好,则会出现乳房胀痛,很不舒适,此时可用热敷,以减少不适感。

③活动。剖宫产产妇,应下地活动,以减少肠粘连,促进产后恢复。

④新生儿观察。观察新生儿黄疸出现时间,吃奶情况,大小便次数。

(4)产后3~5天

恶露将会减少,颜色变淡。此时要注意体温及子宫底是否按时下降,有无疼痛感(非宫缩时),因为子宫内膜感染,多发生在产后3~5天。有胎膜早破的产妇,产后用抗感染药物,如不发烧,可以出院。

(5)产后一周

剖宫产的产妇,腹部伤口可以拆线,当然要注意伤口愈合情况。对于个别体胖或贫血、营养较差的产妇,要延期拆线。

(6)产后两周

不要过度劳累,不能进行盆浴。可用热水擦身,或使用淋浴清洁身体。有会阴缝合的人,不能使用肥皂。

继续做乳房按摩、产褥体操,不要马虎。

有出血、发烧、疼痛等异常时,要立刻去医院。

分娩时的创伤、出血和频繁的宫缩,以及临产时竭尽全力的用劲,使产妇消耗较大热量,身体变得异常虚弱。如果产后不及时补充足够的高质量营养,就会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同时,产后还要承担哺乳新生儿的重任,产妇营养状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育、成长。因此,必须对产后的营养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