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14918700000038

第38章 巧进巧退:方式方法决定进退成败(4)

“臣再给大王讲个故事:从前曾子住在费城时,费城有个同他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跑来对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肯定地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仍然在那里织她的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仍然不相信,继续织布。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感到害怕了,于是扔掉了梭子,越墙逃跑了。大王您看,像曾参这样贤德的儿子,他的母亲对他也是深信不疑的。可是,当第三个人跑来告诉他同样的讯息时,这就使她产生了疑惑而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儿子来。现在臣不如曾参那样贤能,大王对臣恐怕也不如曾参的母亲对曾参那样信任,怀疑臣有歹心又何止两、三人,况且其中还有些借机进谗言、推井下石者,因此,臣恐怕大王也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而逃跑呢!”

秦武王听后,肯定地说:“寡人是不会听信他人的谗言的,如果先生不信,寡人愿和先生订立个盟约吧!”于是,君臣两人就在息壤订下了盟约。甘茂得到秦武王的信任后,遂率兵去攻打宜阳,果然不出所料,韩国的军队凭借着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勇敢顽强地抵抗,秦军攻城数月不下,而将士伤亡却很多。而后方樗里疾、公孙衍却相继向秦武王进谗言诋毁甘茂,但是,秦武王没有相信,反而一再派人去前方安抚甘茂,慰问前线全体将士。因此,甘茂加紧练兵布阵,不断地补充粮草,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又开始向宜阳发起攻势,将士们个个奋勇向前,宜阳城很快被攻了下来。秦军大获全胜,甘茂高歌凯旋。

历史上类似秦武王信任甘茂的事例并不多见,甘茂的命运是深受后人企慕的。因为,封建的君王一向疑心病特重,在对待握有重兵且在外的将相,理所当然是很不放心的,那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而喻,历史上也确实发生极个别握有重兵且在外的将相,反过来威逼在朝的君王让位的事件。因此,甘茂的担心并不为过。

不信,请看下面这个故事。战国时,魏国与赵国结成了联盟。按照盟约,魏王要把太子送到赵国当人质,他想让亲信庞葱陪同太子前往。

庞葱是魏将庞涓的儿子,与他小心眼的父亲不同的是,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大臣。庞葱心想:太子和自己在国内固然受到大王的信赖,但妒嫉、怨恨我们的人一定不少,我们离开魏王后,一定会有人在魏王面前说三道四,而魏王平时就有点耳根软,一旦听信,对太子和自己都不利。

于是,在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如果有人向您禀报:街道上有一只老虎在游荡,大王相信吗?”

魏王十分肯定地说:“哪会有这等事情?寡人不相信!”庞葱紧接着又问:“如果有第二个人跑来向您禀报呢?”

魏王开始不能自信地说:“如果真有这第二个人,寡人可能感到疑惑了。”

庞葱再一次问魏王:“如果这时有第三个人跑去向您禀报呢?”魏王于是完全迷惑了,答道:“那寡人可能相信此事属实了。”

庞葱这才具体分析说:“街上明明没有老虎,然而三个人都说有老虎,于是大王就相信真有老虎了。现在臣陪伴太子到赵国去,要陷害臣和太子的人肯定不止三个,况且赵国的都城邯郸距离咱们魏都大梁,比起街市距离王宫要远得多,街市上的谣传就能左右大王的信心,更何况国外辗转传来的谣言呢?臣希望大王明察。”

魏王听后,似有所悟地说:“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你就放心地去吧!”

于是,太子和庞葱辞行前往赵国,但人还没等抵达赵国,毁谤的流言就传到魏王的耳中,开始他想起了庞葱的话,尚能自制。可是时间久了,谣言愈演愈烈,他开始怀疑太子和庞葱的忠心了,最后,他确信他俩对自己不忠了。这样,当人质事情结束,太子和庞葱回国后,太子当然不再受到魏王的宠爱,庞葱也不再受到魏王的召见。

没有防范、防范不到位的进是愚蠢的进,也很容易失败。领导智慧中强调巧进并非求奇求新之巧,而是说要先人一步而动。做大事时把一切防范措施落实在前面,为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本领提供条件,这就是巧进的具体体现。

10.选择好进攻的对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谁也难以保证,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都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根据双方条件选择对手就成为保障胜利的必要条件。

远交近攻是很典型的选择对手的例子。远交近攻的本意是结交远的国家,进攻近的国家。语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战国时期,秦国历史上智谋深远的名相范雎,跻身秦廷后,便向秦昭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时势应变策略。在一次晋见秦昭王的交谈中,范雎说:“臣闻穰侯将越韩、魏而攻齐,其计谬矣。齐离秦国甚远,中间隔着韩、魏两国,秦出兵较少,则不足以败齐;如出兵甚众,则首先使秦国受害。假若伐齐而不胜,为秦之大辱;即使伐齐取胜,也只是使韩、魏两国从中渔利,得到好处,对秦国有什么益处呢?远交则可离间他国之间关系,近攻则可以扩大我国领地。自近而远,如蚕食叶,倘若兼并了韩、魏,齐和楚国还能存在多久呢?”这是范雎对秦国的杰出贡献,为秦逐个兼并六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战略基础。同时,“远交近攻”策略对后世的影响也相当深远,为中国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页。秦昭王很赞赏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遂拜其为客卿,参与国家大政,主谋兵事。并在对外上先重创魏、韩,解除心腹之患,壮大秦国实力;然后,北谋赵,南谋楚,使赵、楚归附;最后灭齐,一统天下。

远交近攻不仅是一种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谋略、独具远见的应变术,而且,也是一种常用的军事策略手段。《三十六计·二十三计》“远交近攻”云:“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也就是说,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时,先攻取就近的敌人是有利的,越过近敌去攻取远隔的敌人是有害的。就像《易经·睽》卦说:火苗向上冒,池水向下流。同是敌人,对策可以不同。

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巩固蒙古汗国,灭夏、金、南宋,统一中国,就是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手段,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东和东南相邻的是金,西南相邻的是夏,远隔金的是南宋。当时对蒙古汗国威胁最大的是金,于是,成吉思汗一方面以武力胁迫西夏与蒙古议和,暂时消除了夏的威胁;同时派人到南宋表示友好,愿意与南宋联合进攻金。南宋虽然迫于金的直接压力没有加入联盟,但对蒙古汗国进攻金,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率军大举攻金,使金军连连败退,只好迁都开封。当基本上解除了金的威胁后,成吉思汗又回手进攻西夏。公元1227年6月,夏主李现投降,西夏灭亡。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继大汗位,正式派使者到南宋,联合南宋南北夹击攻金。1233年攻克开封,同年10月。蒙、宋军会师合围蔡州,次年正月金哀宗自缢而死,随即破蔡州城,金灭亡。第二年,蒙古军大举进攻南京,开始了灭南宋的行动。1279年,元军攻占山(广东新会南),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呙跳海自杀,南宋灭亡。从此,元统一了中国。

远交近攻应变术,不仅可以运用在政治、军事战略上,而且,也可以作为个人为人处世、学习攻关的应变方略。为领导者不能不悉心研究。

11.不给人机会自己也会失去机会

领导者要善于以给人机会的方法为自己争取机会,俗话说“墙高还要众人扶”,能够通过机会的施予而让英才俊杰为己所用,你的领导之路才会畅通无阻。

我们知道赵高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他的奸术谋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因进而无方而葬送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

赵高为人苟且,十分自私,他为了排斥异己,怂恿二世说:

“李斯等人自以为立有大功,并不把陛下放在眼里,他们迟早要谋反的。天下功劳都该归于陛下,这毕竟是陛下的英明决策之果,岂能让人贪占呢?”

秦二世于是对李斯不满,终在赵高的鼓动下把他杀掉。

赵高当上了丞相,加紧任用私人;秦军赏罚不明,无人愿战,在和义军交战中连连失利,情况十分危急。

章邯是秦国的大将,战功显赫,赵高嫉妒他的功劳,没有丝毫奖赏,他反是向二世报告说:

“章邯从前打了一些胜仗,那都是他听了臣的建议之故。如今他骄傲自负,臣的意见一概不听,结果无一获胜。陛下不要轻信他人的传言,此人当加以防范了。”

二世于是派人责备章邯,口气极其严厉,章邯手下的长史司马欣说:

“这一定是赵高诬陷所致,他一向嫉贤妒能,我们纵是有天大的功劳,也会让他窃为己有。皇上被他蒙在鼓里,哪里会知道此中真情呢?”

章邯气愤已极,却又无处倾诉,他悲声对司马欣说:

“我军舍命厮杀,不知死了多少人,到头来却是赵高一人得利,我们拼命不值啊!”

司马欣泣泪道:

“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将军的性命就危险了,请允许我面见赵高,替将军疏通。”

司马欣来到都城咸阳,赵高听到通报,不禁阴冷一笑说:“章邯非我私人,他是一定要除的,他求我也没用啊。”

赵高拒见司马欣,一连三天都不露面。司马欣心中焦急,四处托人,知道内情的人便告诉他说:

“章邯平日不交结丞相,丞相不喜欢他,现在疏通为时已晚。从前章邯有功自揽,丞相早就有气,时下他连打败仗,丞相更不会接受他了。”

司马欣拿出重金,请人转呈赵高,不想无人敢受,他们说:

“形势危急,一点钱财有什么用呢?丞相为掩过失,定会找几个替罪羊出来,章邯是逃不掉了。”

司马欣惊慌离开咸阳,他向章邯报告说:

“看来赵高定要惩处将军,将军应早作准备。”章邯问明情由,仍有幻想,他说:

“我想给皇上直接上书,诉说冤屈,这样可以吧?”司马欣摆手道:

“朝廷上下全被赵高一人控制,将军一旦上书,必为赵高截获,更对将军不利了。”

章邯一时无计,愁苦万端。

当时,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河的南面。司马欣提议投降项羽,他分析说:

“项羽勇不可当,难以对敌,我军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即使我军取胜,赵高也会瞒住不报,以为己功。我担心赵高很快就要对将军下手,不如现在倒戈,保全性命。”

赵将陈余派人送来他的信件,也劝章邯反叛朝廷,信中说:“秦国朝廷不分忠奸,残暴无道,所以天下人才会背弃它。过去白起有那么大的功劳,尚免不了被赐死,何况是将军你呢?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从来是报喜不报忧的,他专权乱政,而祸国的责任一定会推在你的身上,这是他小人的本性啊。”章邯看信流泪,哽咽说:

“我被赵高压制已很久了,之所以不敢决断,是因为我对皇上犹有信心。今日看书上所言,我忽有猛醒,皇上也是不恤臣下的,我是愚昧太深了。”

章邯派人向项羽求降,项羽将信将疑,项羽的谋士范增说:

“秦国将相不和,互相争功,秦国是一定会灭亡的。章邯不为赵高所喜,他害怕赵高会加害于他,我相信他投奔主公是真心的,主公万勿生疑。”

项羽于是接受了章邯的投降,立他为雍王;项羽的实力更强大了。

赵高把一个个的能臣良将或害死、或推向自己的敌对方,人为地为自己的前进之路设置了障碍,自己随着秦王朝的覆灭而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