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14918700000035

第35章 巧进巧退:方式方法决定进退成败(1)

领导者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决策当中,都有进与退的影子,所以,如何进如何退决定着决策的效果。其实,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多解的答案,只是一朝权在握便把令来行的领导者很容易形成简单化的决策作风,而把多解变成了单解。为什么少数领导者总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样的进退,不一定的方法使然,因为有时候正是、也仅仅是方式方法在决定着进与退的成败。

1.以拙为巧拓展出更大的生存天地

细数历史上遭遇横祸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够愚拙。为人为官知退会退、以拙为巧,能够减少别人的戒心和敌意,能够得到当权者的信任、重用。

北魏孝文帝时,于烈在朝做官,从不主动进谏。一次,孝文帝问他说:

“你身为大臣,难道没有一点主张吗?”于烈回答说:

“臣自知愚钝,所以不敢妄议国家大事,臣只听陛下号令。”孝文帝一笑,说:

“议论国家大事,乃是做大臣的职责,你不发一言,可谓失职了。”

于烈并不申辩,主动请罚半年俸禄,还一再自称有罪。有人替于烈感到羞辱,对他说:

“百官嘲笑,皇上责罚,你不感到难堪吗?你应该好好读读书,和贤人结交,这样你才能聪明一点啊。”于烈反驳说:

“我只有一些傻气,但我对皇上忠心,我问心无愧。你们可以笑我愚钝,而我却不能听任你们的摆布。”

孝文帝准备迁都洛阳时,文武百官反对迁都的人很多。他们提出种种理由,听起来倒也合情合理。

有的大臣问于烈的态度如何,于烈只回答说:

“你们说得头头是道,我是万万不能的。只有一样,我听皇上的,不管皇上是对是错,我都坚决赞成。”

有人说他愚忠,于烈也不生气,他笑着大声说:

“只要皇上圣明就行了,我们做臣子的用不着太聪明了。”

一次,在朝堂之上,孝文帝当面问于烈是否赞成迁都之议,于烈说:

“陛下天资过人,做这样的决断自有道理。我这个愚人虽猜测不出,但我并不想多言。”

孝文帝十分感动,说:

“文武百官反对者不在少数,他们自恃聪明,实际上只有你最了解朕的心意。”

迁都洛阳时,于烈被委以重任,全权处理留守政府的大小事务,不少人感到惊愕,孝文帝却对皇室宗亲说:

“留守故地,责任重大,非大忠者不能用之。于烈虽愚,但忠心耿耿,不会聪明自作主张,这样的人才让朕放心呐。”

495年,朝廷大规模选拔官吏。于烈的儿子于登,依照法令也要求升官,他对于烈理直气壮地说:

“我为官清廉,并无过失,父亲这次也该帮帮孩儿了。”于烈眉头不展,说道:

“我身在朝廷,一旦你升迁,总会有人说我假公济私。依我之见,不如以后再说吧。”

于登争辩说:

“父亲如此顾忌,难到就不顾孩儿的前程吗?”于烈坚持不准,于登索性直接上书,要求升职。

于烈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他痛斥于登一顿,又给孝文帝上书说:

“陛下圣明,做臣子的更应谦让守礼。我儿于登求官心切,都是我教训无方,请陛下将我免职。”

不少人认为于烈傻气,有的劝他说:

“做父亲的纵是不为儿女将来打算谋划,也不能阻碍他们的升迁。你的儿子求迁并不违制,你不应反对啊。”

于烈气呼呼地说:

“我和我的儿子现在已是很好了,他不该不满足啊。如果他现在把心思只用在升官上,我担心以后他会不务正事了。”

孝文帝看到于烈的奏书,感慨万分,他对百官说:

“选拔官员,多少人为了自己的子侄能够升迁而绞尽脑汁,独于烈不为己谋,朕甚感欣慰啊。”

孝文帝于是加授于烈为散骑常侍,封聊城县开国子,享受200户的赋税收入。

从于烈的经历看,愚钝实在是巧退的一种最佳的方式。身家无恙、仕途顺利,这样的愚钝又有什么不好呢?

2.狡兔三窟可保退路无虞

狡兔三窟本来是兔子在生存过程中为了对付天敌而自然形成的一种本能之术。说的是狡猾的兔子往往有好几个藏身的洞穴,以便于逃避灾祸。将狡兔三窟之术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当首推冯谖。

冯谖,又称作冯援,战国时齐国贵族孟尝君门下的食客。此人虽无显赫功名,但见识深远,谋事有方,是位智慧过人的奇才。冯谖衣食无着,投奔于权门之下时,本来胸有奇才,但并不自夸自诩,相反,却自称“无好”、“无能”。结果,被孟尝君家的佣人将他列入最低等的门客,给他粗劣的饮食。冯谖不服气,几次发牢骚。于是,孟尝君把他从下等客升到中等客,又从中等客升到上等门客。受到器重后,冯谖决计报效孟尝君。一次,冯谖自告奋勇要求到孟尝君家的封地薛城为其收债。到了薛城,冯谖不但没有催逼百姓们还债,还以孟尝君的名义把带去的债券当着债户的面全部烧了。老百姓欢呼雀跃。冯谖空手而归,一大早求见孟尝君。孟尝君见他如此快就回来了,很是奇怪,问冯谖收到债后买些什么回来了。冯谖回答道:“你说让‘买你家缺少的’,我考虑后觉得你家什么都不缺,惟一缺的是‘义’,我就为你买了‘义’。”孟尝君听后心里很不高兴,但为了照顾面子,没有说什么。一年后,齐闵王听信谗言,免去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孟尝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邑薛。没想到,薛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到半道来迎接他。望着欢迎的人群,孟尝君才恍然大悟,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才真正看到了。这时冯谖又进言:“狡兔有三窟,才能幸免于死。如今公子仅有一窟,还不能高枕而卧,请让我为您再营两窟。”孟尝君听后一阵惊诧。冯谖接着说:“请公子借我高车使用数日,我要让齐王在不远的将来,重新任公子为相。”

当时,孟尝君在列国中的声望较高,各国为了争雄天下,都渴望人才归附。冯谖就带车50乘,金500斤,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游说梁惠王,说齐国放逐大臣孟尝君到各诸侯国去,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富国强兵霸天下。梁惠王立即把原来的宰相调去任大将军,派使者带黄金千斤、车百乘,前往聘请孟尝君到魏任宰相。冯谖又先行一步赶回来告诉孟尝君,要他含蓄推辞,以让齐闵王知道此事。

孟尝君依计,梁惠王的使者跑了几趟,也未应允。齐闵王果然得知了梁惠王重金聘用孟尝君的事,大臣们也很惊恐,害怕孟尝君为他人所用对齐国不利。于是,齐闵王再次起用孟尝君。这时,冯谖又给孟尝君出主意,要他请齐闵王用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宗庙修成后,冯谖告诉孟尝君,三个窟都建好了,你可以高枕无忧了。本来落泊不遇的孟尝君,因冯谖的“狡兔三窟”之术,复握相国大权,声威更加赫赫。

从冯谖为孟尝君智营三窟,可以看出,狡兔三窟主要是为了应付多变的政治风云而采用的权术。它启发人们处事要圆滑、世故,事不可做绝,多留条退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该述带有较大的贬义性质。然而,狡兔三窟也包含着多手准备,有备无患,留有余地,以防意外等意,这在政治、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则是有积极意义的。

3.主动妥协就能赢得主动

对于领导者而言,妥协是常有的事情。但如何理解妥协,则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在投降主义的驱使下,畏敌如虎,实行退让绥靖的政策,这样的妥协必然会纵容敌人的气焰,刺激敌人的占有欲,而造成彻底失败的命运;而另一种则是:有时为了照顾到战略上或全局的利益,为了摆脱两面作战的困境,为了求得未来的发展,以牺牲暂时的局部利益主动同敌人进行妥协,则是积极的和必要的。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因为刘备已夺得了益州,便派遣使者告诉刘备想要收回荆州。刘备说:“等取得了凉州,就把荆州还给他。”孙权一听这话,便很气愤,随即命令吕蒙袭击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率领五万人马东下公安,命令关羽进入益阳。这年,曹操平定了汉中,张鲁逃跑到巴西。刘备听到这个消息后,便与孙权讲和,分荆州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东吴;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属西蜀;率军返回江州。

这段史实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中另有十分生动具体的描述:曹操已得东川,主薄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征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

却说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玄德请军师商议,孔明曰:“亮有一计,曹操自退。”玄德问何计。孔明日:“曹操分军屯合淝,惧孙权也。今我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陵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乞吴起兵袭合淝,牵动其势,操必勒兵南向矣。”玄德问:“谁可为使?”伊籍曰:“某愿往。”玄德大喜,遂作书具礼,令伊籍先到荆州,知会云长,然后入吴。到秣陵,来见孙权,先通了姓名。权召籍人。籍见权礼毕,权问曰:“汝到此为何?”籍曰:“昨承诸葛子瑜取长沙等三郡,为军师不在,有失交割;今传书送还。所有荆州南郡,零陵,本欲送还;被曹操袭取东川,使吴将军无容身之地。今合淝空虚,望君侯起兵攻之,使曹操撤兵回南。吾主若取了东川,即还荆州全土。”权曰:“汝且归馆舍,容吾商议。”伊籍退出,权问计于众谋士。张昭曰:“此是刘备恐曹操取西川,故为此谋。虽然如此,可因操在汉中,乘势取合淝,亦是上计。”权从之,发付伊籍回蜀去讫,便议起兵攻操。令鲁肃收取长沙、江夏、桂阳三陵;屯兵于陆口,取吕蒙、甘宁回;又去余杭取凌统回。不一日,吕蒙、甘宁先到。蒙献策曰:“见今曹操令庐江太守朱光屯兵于皖城,大开稻田,纳谷于合淝,以充军实。今又先取皖城,然后攻合淝。”权曰:“此计甚合吾意。”遂教吕蒙、甘宁为先锋,蒋钦、潘璋为殿后,权自引周泰、陈武、董袭、徐盛为中军。

这段史实是说:当曹操正在入川问题上举棋不定时,刘备急忙召来孔明商议对策。孔明分析了当时的态势,建议刘备对孙权采取妥协的政策,“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而将这股祸水引向东吴。刘备从其计,立即修书具礼,派使者通知孙权蜀汉的高姿态。果然,孙权听说此事后,十分高兴,立即命鲁肃前去收取江夏、长沙、桂阳,然后亲率十万大军,“来攻合淝”,在曹操的背后插了一刀。

当初,从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策”来看,荆州是未来攻伐曹魏、统一天下的一个出击方向,战略要地。因此,围绕着荆州归属的问题,诸葛亮曾利用各种方式予以推托,名曰“借荆州”,实则占荆州,对东吴历来是寸土不让。但是,当曹操在西线发起进攻时,蜀汉如果由于荆州问题而同东吴闹翻脸,势必会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荆州、益州将会同时受到直接的威胁。刘备在自己没有力量伸出两个拳头打人的时候,采纳了诸葛亮的妙计,主动地提出割让三郡,与孙权妥协,以此促使东吴进兵合淝。这样既缓和了孙、刘之间的利益冲突,又达到了“围魏救赵”的目的。这种妥协,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在孔明和刘备的手里,妥协、退让成了赢得主动的重要手段,因此他们的退让显得慷慨大方,让你不得不佩服这一步棋退得巧妙而不着痕迹。

4.下大力气把障眼法演绎到极致

中国人的统治经验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遥遥领先的,这是因为中国立国久远,且历史上中国人治国又以“治人”为主,所以每朝每代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比如欲擒故纵之术就是常用常新的领导技巧,这一招法的要点是把“故纵”这一点做得巧妙。只有这个障眼法演绎到极致,“欲擒”这出好戏才能功德圆满。

大概最早能够成功地运用障眼之术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庄公。

《春秋》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郑伯克段于鄢”,极其明确地确定了这件事的社会伦理方面的性质。郑伯是指郑庄公;段是指郑庄公的胞弟共叔段;鄢是地名。在这句话里,最有学问的用字是克,本来君主杀臣下用“征”、“伐”、“讨”、“诛”等字均可,惟有这“克”字,既表现了平等对敌,又表现出高明的手段,郑庄公本可光明正大地讨伐他的弟弟,但他却阴设陷阱,沽名钓誉!这个“克”字的运用也就体现了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不过,在春秋时期,周期以来的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传统的道德也遭到了践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春秋》作者创“春秋笔法”,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也可见其用心的良苦。必须指出的是,“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也是《左传》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由于《左传》细致传神的记载,这一历史事件就变得更加著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