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成败之秘
14918600000034

第34章 善于说服:领导者要有以舌成事的妙语智慧(1)

领导者取得的任何成就,既有“做”的成分,也有“说”的功劳。一个善于说服人的领导能够轻轻巧巧地化解矛盾,能够三言两语激发起士气,能够与上下左右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当然,会说能辩、以言建功的人不一定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是奉行“话不在多,全在理上”的说话原则,做到一语中的,所以,这样的领导者总是说最关键的话,他说的话也一定能够服人。

1.以理服人是一门“算清账”的技巧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趋利避害,这是人之常情。当你说服人时,应该顺应人类这一本性,晓以利害,分析得失,从而提高说服的力量。

春秋时期,齐孝公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当时,鲁国和莒国在洮地结盟,齐孝公便拿这为借口攻打鲁国西部边境。

鲁僖公知道不是齐国的对手,便派展喜前去犒劳齐国的军队。齐孝公以挑衅的口吻问展喜:“听说齐军压境,鲁国人害怕了吗?”展喜妙对说:“小人确实害怕了,可君子并不害怕。”齐孝公说:“你们鲁国穷得室内四壁皆空,粮食断绝,四野里连根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从前我祖周公和贵国的太公二人共同辅佐周王室,成王慰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子孙不要互相侵犯。’这个盟约至今还藏在盟府之中,由太史掌管。由于有这个历史渊源,齐桓公称霸时曾经纠合诸侯,来商讨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过失,而救援他们的祸难,目的是为了显扬自己的职责。等到君王即位,各国都盼望说:‘它肯定会继承桓公的霸业吧!’我鲁国因此不敢保城聚众。难道他才即位九年,就背叛天命,废弃职责?他怎么对待先君?他一定不会这样做的。靠着这个,所以不害怕。”

展喜的这番话软中有硬,无懈可击。齐孝公只得说:“说得太好了,您回去传话给鲁侯,愿从此以后两国不断增进友好关系,不再彼此加兵。”于是就班师回国了。

展喜说服齐孝公的方法是软硬兼施,软中有硬。这种方法对于一切游说活动都是很有用的。

在一般情况下,游说活动是友善、温和的。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是说服人的必备条件,然而,温和不可过分。在必要的时候,应该于言谈话语中,加入一些神圣不可侵犯、坚决不可动摇的“刚硬”成分,使之隐隐约约感到威慑力量的存在。刚柔并用,更能够服人。

运用刚柔并用的说服方法,应该根据说服对象的不同特点,灵活机动,有所轻重。人是千差万别的,“龙生九子,子子各别”,世界上没有性格、能力、道德等一模一样的人。人的特点不同,对不同说服方法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游说者要根据对象的口味,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些人萎靡颓唐,行动散漫,自我意识淡薄,被动性强,他们不敢正视现实,喜欢察颜观色,侥幸心理很重。对这样的人,应该“猛击一掌,大喝一声”,以刚正严厉、尖锐激烈的语言,促其醒悟。这时“刚”是主要的,柔是次要的,以刚为主,以柔为次;有些人反应速度快,脾气暴躁,感情常常支配理性,而且一触即跳,一批就闹,说服这样的人,最好以柔为主,以刚次之;主要以商讨的口吻,平心静气的腔调,推心置腹的情感,先稳住对方的情绪,然后再逐渐深化议题。

但是,必须注意,侧重刚柔的一方,并不是以一方代替另一方。以“刚”为主的时候,不要忘记“柔”,否则,便可能使彼此关系如箭在弦,极度紧张。以“柔”为主的时候,不要丢了“刚”。否则,就被人当做软弱可欺。刚柔双方,无论失去哪一方,都不能很好地说服人。

2.想成事先要会说话

不能否认,很多事情是做出来的,但更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事情是靠说来解决的。领导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只会做事、不会说话是行不通的。

领导者会说话首先体现在要把话说到点子上,关键时刻一句话不嫌少,只要有分量就有说服力。

武则天当了皇帝,其侄儿武承嗣和武三思为了出任皇太子,曾多方求人相助。狄仁杰曾从容地对武则天说:“姑侄和母子这两种关系到底哪种更亲一些?陛下如果将儿子立为太子,那么在千秋万岁以后仍可配食太庙。如果册立侄子,从未听说侄子成为天子以后,仍将姑母的牌位立于家庙之中的。”则天这才恍然大悟。

到痛快淋漓之时,就是不想听从也身不由己了。中宗李显能够返朝执政,虽然关于鹦鹉折翅和双陆不胜之梦起了一些作用,其实姑侄和母子之说是起了决定作用的。大凡迷恋生前的人,没有不计划身后之事的。当时王方庆正居相位,他把其子安排为眉州司士参军。有次武则天向他问道:“你身居相位,为何要把儿子安排得那么远呢?”方庆回答说:“庐陵王李显是陛下的爱子,如今尚在外地,为臣的儿子哪敢处于近地?”这也可谓善于讽谏。

慈祥之主可动之以情,英明之主可晓之以理。武则天虽然英明但却并不慈祥,因此当狄仁杰侮辱她的宠臣张昌宗时,她并不发怒。推荐张柬之后,她用而不疑。这都是因为她很英明的缘故。而狄仁杰一句至理之论自然能打动她。

领导者要会说话还体现在对方式方法的讲究上,这里有两件事不能不提。

一是宋朝时宰相李纲打算重用张所,但因张所早先曾弹劾过宰相黄潜善等人,李纲又感到十分为难。有一天,当他和黄潜善闲谈之时,顺便向黄说道:“如今正当危难之际,我们都肩负着天下的重大责任。但四方的士大夫们在多次号召以后,都没有前来应命之人。前不久在商议设置河北宣抚司时,只有张所一人可用,但却因他口出狂言而获罪。像他所得被贬之罪,谁都认为他是罪有应得。但鉴于如今形势紧迫,不能不临时任用。但要任以谏官之职,使其身居要职,当然不宜。使其暂时任以招抚使之职,让他冒死立功,以赎其罪,也无大碍。”黄潜善听后,欣然同意。

第二件事是三国时郭淮的巧于应对。

公元220年,曹丕受禅登基,建立魏国,天下各地都派人前来相贺,征羌将军郭淮受左将军张派遣,亦预定为贺客之列。但是,走到半路,郭淮病倒了,所以没能赶上曹丕的登基大庆。

来到京城以后,在一次君臣宴会上,曹丕表情严肃地责怪郭淮说:“大禹曾在涂山召集各路诸侯大会,防风氏因晚到便被杀死。现在,魏国建立,普天同庆,而你却来的最晚,你说说这是什么缘故吧?”曹丕把防风氏被杀的典故说给郭淮,意思是告诉郭淮要当心自己的脑袋,回答好了还算可以,回答不好则必杀无疑。郭淮听后,回答说:“我听说,五帝时总是以德来教导人民,夏朝的时候因为政治衰退,才开始使用了刑法。现在我生活在唐虞盛世,无刑法之用,因此知道可以不像防风氏那样被杀,所以我才敢来迟。”唐虞是中国传说五帝中的尧和舜,他们在位时政治清明,百姓和乐,所以把他们治国的时期称为唐虞盛世。郭淮巧妙地把曹丕比作唐虞,回答巧妙。曹丕听后,心中大悦,不仅没有处罚郭淮,反而把他提升为雍州刺史,加封射阳亭侯。

郭淮既是不动声色的吹拍,又巧妙地设了陷阱———以夏的政治衰败为喻,使曹丕不好杀他,用的颇是地方。

说话的技巧并不是雕虫小技,是智慧的体现,是知识和思想的结晶,对于领导者更是如此。

3.用堂而皇之的理由才能打动人

说服当权者最有效的办法是从大局出发,发之所未见,说以所未闻,然后再由大及小,由事及人。

楚康王的时候,楚大将伍举被人诬告,说是由他放走了他那个犯了罪的岳父申公王子牟。伍举听到这消息后,吓得赶紧逃到了郑国。在郑国遇到了好友声子,声子是蔡国的大夫,听了老朋友的遭遇,很是同情,便决定帮助伍举。

声子来到楚国,见到了楚国的令尹屈建。闲谈中,屈建问为什么晋国比楚国强大些。声子说:“这是因为晋国有不少人才啊。但这些人才都原本是楚国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屈建不解,让声子给予说明,声子便侃侃而谈:“我听说善于治理国政的人,既不过分赏赐,也不滥用刑罚。赏赐过多了,就会赏赐到坏人头上;滥用刑罚,就会用到好人头上。现在楚国刑罚用得太多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无辜受罚遭罪,迫使他们都逃到了别的国家,反过来又危害楚国。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子仪叛乱时,析公逃亡到晋国。晋国人就把他安置在晋侯的战车里,让他来谋划用兵。绕角那次战役,楚败晋胜,一大半功劳是析公的。因为是他出的计谋,他让晋军在半夜里猛力擂起几千只大鼓,楚军受到惊吓,乱作一团,晋军乘势掩击,大获全胜。晋国又用析公的计谋,进攻了蔡国,袭击了沈国,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郑国吓得不敢再依附楚国了。析公本是楚材,却为晋人尽了大力,您不觉得遗憾吗?”

还有雍子,他被逼无奈,逃离楚国来到晋国。晋国人封赏给他不少土地,让他参予军国大事。鼓城那次战役,楚败晋胜,起决定作用的是雍子啊。雍子带领着各位将领,检阅了车马,喂饱了马匹,烧掉了帐篷,与楚军决战。结果杀得楚国全军覆没。还有屈巫臣,也是楚国人,他被楚公子婴齐所逼,逃亡到晋国。晋国人重用他,让他抵御北狄。屈巫臣帮助晋国与吴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还教吴国人学会了乘战车、射弩箭,使只习惯于水战的吴军也能陆上作战了。吴国人长了本领,就在屈巫臣的唆使下,向楚国进攻。一连攻占了楚国的巢地、驾地、棘地、州来,搞得楚国人疲于奔命,无计可施。还有苗贲皇,他也是楚国人,若敖叛乱时,他逃亡到了晋国。晋国让他作了主要的谋士。也是他,指挥着处于劣势的晋军,把优势的楚军杀得一败涂地,楚王受了伤,楚公子侧因此也死去了。郑国叛了楚,吴国又兴兵攻打楚国。楚国不但损兵折将,失去了附属国,还添了不少仇敌。由上述种种可见,晋用楚材,真是大得其利啊!”

屈建听到这里,大惊失色:“这样太不利了!”

声子趁机提到了伍举的事:“还有更不利的事。伍举是当今楚国最优秀的人才,可惜被谣言吓到了郑国,现在已经又逃到了晋国。听说晋国将要拜他为大夫,还要封给他土地。若是伍举将来助晋攻楚,令尹,您看还有谁能够抵挡住他呢?”

屈建听后,十分害怕,立刻派了伍举的儿子赶到晋国,好说歹说,把伍举接了回来,伍举重新受到了重用。

声子说服屈建的关键点在于,把伍举被逼而走的个案扩大为楚材晋用的一个普遍现象。普遍现象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自然使人警醒,个案的问题再经提出也就容易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