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成败之秘
14918600000015

第15章 借用外力:能做到借梯登天的才是高人(4)

张仪,一个穷酸破落的书生,要想跋山涉水去见秦王,困难可想而知。然而,张仪刚上路就时来运转,遇见了一位慧眼识真人的好心人。看得出,这位好心人不仅家财万贯,而且豪爽大方,既像陪伴的朋友,又像忠实的仆人,为他支付一切费用,伴他同行同宿,跑前跑后,衣食住行安排得有条不紊。一帆风顺,他们到了秦国,又是这人慷慨解囊,托人找“关系”通“门路”,在朝廷内外频繁活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仪踏入秦宫的大路铺就了。秦惠文王很快召见了张仪,秦国此时正谋求发展,秦王很希望有能人帮助他出谋划策,张仪一说,正合心意,于是当即拜张仪为客卿。

张仪如愿以偿,喜不自禁。自然要感谢那位好心人。好心人也不失时机地揭开谜底:所有的一切,均为苏秦精心安排的。

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成为秦国的头号敌人,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为避免这场战争,苏秦便想派遣一个人去秦国,他不但能够得到秦王的重用,而且还能劝阻秦国进攻赵国。谁能担此重任?赵国尽管也人才济济,颇有些辩士说客,但苏秦思来想去,觉得没有一个中意。在苏秦看来,能担此任者,非张仪莫属。但苏秦深知,如与张仪开诚布公地明谈,恐怕不一定能打动张仪的心。于是,采用了羞辱张仪的故意激怒法,迫使其去秦,尔后,派人暗中保护、资助张仪,使其畅通无阻。这位好心人便是苏秦的家臣。事情果然按苏秦的打算实现了。

可能不是所有朋友都能像苏秦这样帮人帮到底,但无论如何,朋友面对你的求援,总会伸手相助———虽然帮助的过程和方式会各有不同。

10.千万不要走入借刀杀人的歧途

善于借力是一种智慧、一条捷径,正人君子用之做正事会事半功倍,奸邪小人用之做坏事也会效力倍增。其中,借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借刀杀人,更把借力的技巧用到了极端。

杀人而要借刀,即是假手杀人的意思。在本身没有办法,环境受到限制的时候,自己不动手,叫别人去执行杀人的意图,这就叫借刀杀人。借刀杀人是三十六计之一。

《兵经·借字》中说道:“艰于力则借敌之力,艰于诛则借敌之刀……吾欲为者诱敌役,则敌力借矣;吾欲毙者诡敌歼,则敌刃借矣……令彼自斗,则为借敌之军将。”意思是说,两军交战之中,一时难于力取的,可以借敌人的力量;一时难于歼灭的,可以借助敌人之刀刃。我想夺取的地方,可以借助敌人力量为我代劳;我要歼灭的力量,可以定计,骗得敌人为我歼灭。然而利用反间计,挑得敌人内部相互猜疑,彼此争斗,这也是借敌制敌的妙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对这个“借”字的文章就做得颇为出色。

正当诸葛亮忙于出师南征之际,探马飞报“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边境上新降的几位太守雍、高定等趁机结连孟获造反”,诸葛亮立即率兵迎敌。当雍、高定兵分两路偷袭蜀营时,被蜀军杀得大败,许多雍、高将士被蜀军生擒活捉,诸葛亮在这些战俘身上打开了主意。他把雍、高被俘的将士分别囚禁,然后暗地叫本部军将撒谎传谣说:“高定的人免死,雍的人尽杀。”接着诸葛亮传令提取雍方面的战俘到帐前问话,人人都怕杀头,都谎称自己是高定的部下,而不敢说是雍的人马。诸葛亮听他们冒称自己是高定的人,证明他们相信本部传出的谣言谎话,也就佯装糊涂,均按高定部下对待,并“与酒食赏劳,令人送出界首”,全部放归。这些“送出界首”的人跑回雍部队后,都说高定暗中背叛了雍,投靠了诸葛亮。诸葛亮在营中,又设宴招待高定的真正部下,并编造谎言说,雍已派人前来联络投诚,欲献高定、朱褒二人“首级”。战俘回去后,以讹传讹,替诸葛亮当“小广播”。于是诸葛亮利用放回去的俘虏在雍、高中间播下了互相猜疑的种子。紧接着,诸葛亮又把捕获的高定派遣的密探,故意错认为是雍的部下,“修书一封”,信中密令雍“早早下手,休得误事”,交给“密探”带回送给雍。“密探”回去把信交后,高定信以为真,拍案而起,大骂雍是个忘义之徒,决心先下手为强,率领精兵连夜偷袭雍营寨,割了雍的脑袋,直驰诸葛亮营寨敬献首级,讨好诸葛亮。当高定提着雍的头去见诸葛亮时,他明知道是真心诚意来投诚的,却谎称是高定诈降而来,喝令左右推出斩首,并对高定谎称“朱褒已使人密献降书,说你与雍结成生死之交,岂肯轻易反目杀掉他,我知道高定是借人头诈降的”。这番谎话又激得高定在诸葛亮面前立下军令状:“誓擒朱褒来见丞相”。诸葛亮佯装给他立功赎罪以表真心投诚的机会,准予前去。果然,高定乘朱褒不备,偷袭了朱的营寨,杀了朱褒,提着朱的头,带领全部叛军投降了蜀营。到此,诸葛亮的一连串的挑拨离间,挑起敌军内部矛盾,借敌人之力量,借敌人之口,借敌人之刀剑,借敌人之将士,诱骗敌人自相残杀,而实现了杀掉自己想杀的人,达到“不必亲行,坐享其利”的目的。诸葛亮这次借刀杀人中的“借”字文章是做得超群出众的。

不仅军事斗争中,有许多借刀杀人的事例,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有些玩弄权术的人,既想达到杀人的目的,又要逃避法律的惩治和世人的唾骂,常常也采用借刀杀人的手法设下骗局,利用他人的力量去实现自己杀人的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即位,以囊瓦为相国,和宛、鄢将师、费无极同执国政。

一次,宛率军出征吴国,大获全胜,俘获了许多兵甲,昭王大喜,把所获兵甲赐一半给他,而且对他十分信任,遇事就和他商量。

费无极见此十分妒忌,就和鄢将师串通好设计陷害宛。

一天,费无极对相国囊瓦说:“宛有意请客,托我来转报,不知相国是否赏光?”

囊瓦立即回答:“既然相请,哪有不赴之理?”

接着,费无极又去对宛说:“相国早有意想在贵府饮杯酒,大家欢聚一下,不知你肯做东道主否?现在托我来问一问。”

宛见是好事,毅然答应:“难得相国肯赏脸,真是荣幸之至!明天我就摆桌恭候,烦你先去报告!”费无极说:“不忙,既然相国要来,你准备送他什么礼物?”

“你想得真周到。”宛说:“不知相国喜欢什么?”

费无极沉思了一下说:“他身为相国,金钱美女不稀罕了,惟有坚甲利兵,他最感兴趣,平日也提起过,对皇上赐给你的吴国兵甲十分感兴趣,来你家赴宴,无非是想参观一下你的战利品罢了。”

“这个很容易。”

宛当即叫人拿出战利品来,费无极帮着挑选出其中的一百件,告诉宛:“这些够了,你把这些放在门边,相国来时,必问此事,到时你就拿给他看,乘机献给他。”

宛信以为真,就将那百件兵器和被俘吴兵安排在门内,用布帐围起来。次日,宛大摆筵席,宴请囊瓦等人。正当囊瓦要启程赴宴时,费无极却说:“宛近来态度十分傲慢,这次设宴又不知其中有何缘故,人心不可测,待我先去探听一下,再去也不迟。”

相国同意让费无极先去探测一番。

不一会,费无极急匆匆地跑回来,气急败坏地说:“事情不好,宛这次设宴,不怀好意。我见他门内暗藏甲兵,杀气腾腾,相国若往,一定凶多吉少。”

囊瓦一听,犹豫不决,说:“我和宛平日并无仇恨,想必不会这样吧?”

费无极乘机挑拨说:“宛自恃征吴有功,又深得昭王宠幸,早有对相国取而代之的野心了。此次伐吴,本可一举灭吴,但由于受到吴国贿赂,半途班师回朝,想在本国打主意。”

他的这一番话把囊瓦的主意打乱了,但囊瓦还不太相信,又派心腹去宛家探个明白。

心腹回来报告说:“真有其事”。囊瓦气坏了,派人把鄢将师叫来,告诉他这件事,并问他如何处置。

鄢将师是早与费无极串通好的,见机会来了,就添油加醋地说:“宛想造反,正想篡夺国政,幸亏今日发觉得快,再迟就后悔莫及了。”

“可恶也”,囊瓦刷地把剑抽了出来,狠狠地说:“我要宰了他!”

当即奏请昭王,命令鄢将师率兵包围宛的家。

宛这时才知道中了费无极设下的圈套,欲诉无门,含冤引刀自刎而死。

借刀杀人,手段未免狠了一点,但像诸葛亮那样用以除敌也未免不可;而像费无极那样专以害人,则走入了借刀的歧途,为正人君子所不耻。

11.准确地找到那个关系成败的借力点

四两拨千斤的诀窍就是借力打力,这就需要准确地找到最恰当的借力点,力求一击而中。尤其当领导者面临强大的压力之时,更要从借力的思维视角出发去想办法,而事实上也的确天无绝人之路,因为你只要用心,总能找到借力的关键点。

隋末时,李渊起兵后西进关中,除了正面的隋军外,还存在着左侧东都洛阳附近李密的威胁。

李密是西魏大柱国之一李弼的后裔,袭爵蒲山公,长期受隋朝廷的排挤。曾因参与杨玄感起兵被捕,逃脱后,投奔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在扩大起义军武装,出谋划策连败隋军,击毙隋将张须陀等方面,李密作出了贡献,提高了名望,野心也随之暴露出来。不久之后,他谋害了瓦岗军的农民领袖翟让,窃取了义军的领导权,掌握了全部军队。

此时的瓦岗军,已发展到几十万人,“并齐济间渔猎之手,善用长枪”,而且已获取了隋王朝大批的良马,装备精良,同时又据有了洛阳周围的几个大粮仓,粮饷充足,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力量。

李密与李渊相比,贵族身份相仿,虽然政治地位不如李渊,但此时的实力却大大超过了李渊,也有西入关中,夺取全国最高封建统治政权的欲望。所以李渊进军关中,顾忌左右的李密是必然的。为此,李渊在进军途中就致书李密,要求联和。李密自恃兵强势盛,便以欲为盟主的身份,派人给李渊送去复信,书信中说:“与兄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惟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并要求李渊亲率步骑数千到河内,面议并缔结盟约。

李密在信中以盟主自居,力图在政治上先声夺人,居于优势地位,李渊岂能识别不出?但由于形势所迫,不允许他与李密一论高低。当务之急是设法稳往李密,使其牵制东部隋军,对他抢先占据关中,稳固自己的地位,促使国中政治形势发生深刻的变化,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像他收到李密书信后笑着所说的那样:“密妄自矜大,非折简可致。吾方有事关中,若遽绝之,仡是更生一敌,不如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为我塞成皋之道,缀东部之兵,我得专意西征。俟关中平定,据险养威,徐观鹬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未为晚也。”

出于此种策略,李渊便毫不犹豫地决定暂时承认李密为盟主。为骄李密之志,故意“卑辞推奖”,令记室温大雅给李密复信说:“吾虽庸劣,幸承余绪,出为八使,入典六屯,颠而不扶,通贤所责。所以大会义兵,和亲北狄,共匡天下,志在尊隋。天生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所戴大弟,攀鳞附翼,惟企弟早膺图,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未敢闻命。汾晋左右,尚须安揖;盟津之会,未暇卜期。”

在信中,李渊一方面吹捧李密,称他为当今天下救世主;一方面自称年老力衰,将来若能得封于唐,已很满足了。借此来掩盖自己的政治欲望,然后又以安揖汾晋地区为借口,隐蔽自己抢先进入关中的意图,并婉言谢绝去河内郡会盟。这样一封假情假意,并且弦外有音的信,却使“密得书甚喜,以示将佐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自是信使往来不绝”。

自此李密专意集中兵力对付隋军和王世充的军事力量,对李渊进军关中完全不闻不问,李渊在策略上又取得了巨大胜利。这不仅为李渊父子进入关中和其后经营关中及四川等地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且,当山东群雄与隋军逐鹿中原时,李渊父子却得以稳居关中,毫无顾忌地扫荡西北地区的割据武装并镇压农民起义军,同时积蓄力量,注视关东鹬蚌相争的态势,以适时收得“渔人之功”。

一封书信抵御了数万雄兵,为自己赢得了千载难逢的喘息机会,窍门无他,找对了李密的骄气这个借力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