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晚年消磨時間的方式說來挺酷的——他看武俠小說,手不釋卷的看。善惡輪迴的武俠天地價值觀如是分明,故事情節對話重口味,加上眾多江湖人物呼嘯來去,難怪我爸拚老命融入那世界,簡直到達廢寢忘食的地步,一直以來,我眼中的父親,老年生活來不及寂寞。
偶爾回家小住的日子,夜深人靜,父女倆各捧一本書,分據一角,熒熒光池下,父親讀書是我記憶中永遠的經典畫面,比一切我所知道奮發向上的故事更讓人感動,父親少鹽少糖的晚年生活得以提味不少,我則努力發揮鴕鳥精神,光埋住頭嫌不夠,根本全身趴在「老豆(廣式發音)有書陪伴」的沉沙裡完全不肯面對現實,邊阿Q式鼓舞自己將來要如此老。功課一做數十年,我母親大惑不解碎碎唸:「就這麼好看!半夜三更還不睡!哪天火大全給扔掉!」
正以為可以如此賴下去,哪知老父眼睛一夕病變,視神經出血,右眼全盲,左眼保住了〇点二視力,醫生強調不壞下去就算好。沒啥良方秘笈,多讓眼睛休息,腦門吃中拳王一計似,昏天黑地。躲開老父沉默的眼神,他聽力早大壞,這下可好,真不曉得從何開口,就住了嘴,他也沒問,我想他心裡一定是明白的。推著輪椅穿過醫院長廊,午後的陽光往角落一吋吋退去,他不能聽不能看,被迫倉促收攤的閱讀人生,此刻瞬間換上空景,怎麼辦?我真不明白哪個環節出了岔?
是的,父親愛看武俠不是晚年才修的課,早在他壯年的六〇年代初,我家開過租書店,店名「日日新」,取《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旨。我上小學後,成了租書店的女兒。
黃埔出身的父親從砲校中校副指揮官階退下來,半路出師擺了間租書店營生,挑明了跟砲校老長官打擂台,批評我脾氣暴烈是吧?老子讓你瞧瞧什麼叫硬骨頭,書店也就開在當年台南縣市交界網寮砲校門口百公尺之遙,武俠小說誼屬客層主流,較合阿兵哥胃口,當然,架上少不了言情偵探歷史小說。至於咱父女倆,老爸專攻武俠,我呢,小女孩不好打打殺殺,歷史太深,剩下只有言情了,但我還保留偶爾越界練練武功什麼的興頭,倒是父親從來獨沽一味。那說明了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最初,剛進小學的我僅能裝模作樣翻弄落到當包書紙的零散漫畫,等上了小二,認得的字多了,正式「下海」看小說不提,還被教會租書作業流程,充當父親偶爾出門補書喝喜酒陪客人下圍棋看店候補,我算不算租書界最小的童工?總之,管他童不童工,我白天黑夜天醬在言情小說美女俊男情史裡,我爸壓根沒想「分級閱讀」這回事。我呢,掃完嚴沁《烟水寒》、《桑園》,快攻依達《斷弦曲》、《舞衣》、《蒙妮坦日記》,或急吼吼追玄小佛《沙灘上的月亮》、《又是起風時》進度,要不來本金杏枝《一樹梨花壓海棠》、禹其民《籃球情人夢》,惦著這本想那本,被自己擾得魂不守舍,恨不得長出幾對眼睛;舊的未看完,放學沒進店門老遠放出連珠炮:「依達來了沒有?嚴沁呢?」我爸則從棋盤或書頁間回丟個衛生白眼:「誰都沒來,人在香港忙著呢!」繼續埋首他的世界。
有個不知道準不準的印象,那年代出書之快簡直像印報紙,騎腳踏車的倒楣郵差每天都來送重重的包裹,成日都有出版商寄新書來,另就是咱們阿兵哥除了武俠還挺愛言情,沒武俠新書,順便打聽:「依達新書來了嗎?有沒有嚴沁還是玄小佛?」我把這些大哥哥引為知己。至於我自己,小說摸熟了,自然也瞧出了個門道,言情小說有套基本公式,人物缺少理想性,情節忌拖泥帶水沒勁兒,最重要事件發展、節奏得快,否則讀者會失去耐性。(我性子急,準不定就如此這般被養成的。)這況味使得喜歡讓女主角來點古典詩的瓊瑤顯得不太「言情」。舉例說吧!嚴沁《烟水寒》第一章,早秋,開學第一天,台北最高學府T大,外文系二年級教室,旗鼓相當二死黨古典氣質富家女黎瑾、韻味天成亦筑正聊著天,男主角上場:
教室門口瀟瀟灑灑走進一個高大英偉的陌生男孩,他臉上帶著淺笑,同學都停止下來,怔怔的注視這陌生人,像一枚炸彈突然投入不設防的地區,他是誰?
「我是雷文。」男孩大方自我介紹,他的聲音很開朗,很溫柔,彷彿有磁力,「新轉學來的插班生!」
我現在知道了,這段鋪排無非為三角戀情未來的糾葛夾纏預埋伏筆,總之,死黨、古典氣質、富家女、高大英偉、插班生等等設計,都為了讓人物不死也得脫層皮。幸好,這是小說,真實生活沒得對照組。直等到有天我從書架抽出早在那兒的郭良蕙《遙遠的路》(一九六二),小說寫一對姊妹因畫家父親過世,母親改嫁的對象只讓帶去一個小孩,於是三兄妹哥哥被大伯領養,羅凱若是姊姊比較大,被未婚的律師姑媽羅若男領養,帶到了上海,母親及妹妹凱莉則留在北京。那時候凱若才八歲,母女姊妹分隔兩地,姑媽的嚴格管教,越發使得凱若盼望有一天能回到母親妹妹身邊,但等待的路途漫長遙遠而寂寞。故事的結局其實正好與凱若原來的期待相反,妹妹和至愛的男友一起背叛了她,反而姑媽才是真正關心她的人。以我當時年齡並不懂情愛、背叛的部分,光看見自己的遭遇,我正好有個妹妹住姑媽家,我姑媽是老師,也比較嚴肅規律,一下子,小說情節居然與真實人生吻合深深震撼了我之外,同時興起的迷惑是,原來小說不全是殺父之仇滅門之恨小兒女情路糾葛或著高來高去的無影俠蹤。我開始思索:其他人都看什麼小說?我跌跌撞撞一路亂看,挨到小學六年級結束。
不久,我考進的台南德光女中有圖書館,「其他人都看什麼小說」的答案浮現了。學校書架上沒有日日新書店裡的人氣小說,有的是張愛玲、司馬中原、朱西甯、郭良蕙、孟瑤、蘇雪林、張秀亞、白先勇……我少數有印象的名字是郭良蕙、司馬中原。最讓我不知該喜還是該憂的是,張愛玲《怨女》、《短篇小說集》、《流言》、司馬中原《狂風沙》、朱西甯《鐵漿》、白先勇《謫仙記》……統統完全不要一毛錢。我開始站在生命另一列書架前面,朱西甯〈鐵漿〉裡一口灌下整臼鮮紅鐵漿的孟昭有、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裡逃避學校逃進了新公園同志懷裡秀氣的楊雲峰、林懷民〈蟬〉裡青年們夏天在台北西門町聽到再也不曾聽到蟬叫……我突然就懂得通俗小說與純文學的差別,我還明白,自己是踏著別個高度才到了這個高度。言情小說愛死人不償命的陣仗我膩了,小說除了言情總還有些別的。感傷的是,我守著這祕密不敢讓我爸知道,否則我們家那些書可以「想像」租給誰呢?
不等我心憂太久,不久砲校另遷,時代更迭,月租客人約滿即退租,零租忠誠度原本就不高,書店生意說壞就壞,門前冷落,先是每月後來是每天開店門成了沉重的事,我父親掙扎著掙扎著收掉租書店。那些書哪裡去了?我不知道。書是買的時候貴,要賣就低得太多,我從此養成自己買書的習慣,我算是清楚作家、出版社、書店的難為。(氣人的是,九〇年代中,我開始編《聯合報》讀書資訊版《讀書人》,一路進入二〇〇五年,台灣年出版品已累進到四萬餘種,數量之大,出版社新書無不希望傳媒能廣為推介評論,所以,大量的出版品堆滿我桌面,看著那些書,我每浮上個念頭:「這到底算是懲罰我呢?還是獎勵我?是懲罰我上上上輩子沒看書呢?還是獎勵我下下下輩子不必再看書?」最重要,完全打亂我只買書不要書的習慣,竟昏了頭異想天開咒罵局面:「為啥我爸開書店時不送書給我呢!」哎!人算不如天算。唯一可以確定的,我跟書真結上不解之緣。)
我們家書店倒閉了,書還是得念下去,又跌跌撞撞進了高中。七〇年代初,剛回國的林懷民巡迴全省講演現代舞,移站台南美新處,現場擠爆了,全是學生,像大家一樣,我知道林懷民是因為他的小說,雙手抱緊《變形虹》,拚命擠到台前,(我也不清楚要幹嘛!我甚至不知道可以請作家簽名呢!)當林懷民緩緩開始以文學的語言敘述自己舞蹈生涯,滿場立時鴉雀無聲,生怕漏聽什麼;之後,這位身穿白襯衫卡其褲的大男孩,換上全套玄黑舞裝當眾示範舞蹈動作!逸出小說與另類藝術結合的形式,令人震驚,和舞蹈比起來,我更懂小說,但那一刻,《變形虹》裡受苦的年輕靈魂困在身體的情欲裡,此時以真人向眾人展示,揭開我以讀者身分和作家距離最近的第一章。暈陶陶的我走出美新處,心底湧現一道微小之聲:「如果,我也能寫小說呢?」
於是,讓我們來到一九八〇年。在「如果,我也能寫小說呢?」之聲冒出約十年,我以《紅顏已老》得到《聯合報》中篇小說獎,報上連載時,插畫家王明嘉筆下,女主角費敏的型塑,與想像中嚴沁、玄小佛、瓊瑤筆下的女主角近似極了,久違的文字記憶襲來,真正難以言說,但心知肚明,自己是踏著哪一階走到這一步的。我父親比喻含蓄:「以前我就是開間小租書店嘛!倒沒想到影響有這麼大。」我寫著寫著,每有評者指出我小說中情愛幻想具有通俗小說特質,是「挪用菁英文學形式探索流行小說的新可能」,我十分感謝:「哎呀!沒得說的,我是租書店的女兒嘛!」我很願意承認,通俗閱讀的啟蒙,我還蠻懷疑人世沒有「偶然」這回事。
我爸單眼〇点二視力維持了段時間,空白人生。有天回家,進門便瞄到茶几上躺著久違的報紙,老媽湊上來說:「老先生一大早突然說想看報,我趕緊去買。」深恐驚動文曲星,我壓低嗓音:「爸能看了?」老媽:「挑大字看,過個癮頭!」父親此時喚我取報紙給他,《中國時報》,他手指頭版頭題一字一聲唸道:「建、仔、入、選、全、球、百、大」,翻過一頁:「停火不熄罰五千」若無其事放下報紙,表情平靜,無聲,隱隱勝過天地洪荒巨響。
就這樣,父親在更老的老年開啟閱讀新頁。我還知道,人們學會一件事不那麼容易丟掉。為了那幾個字,每天,我媽得花十元新台幣買報紙。租書店裡賺來的人生,現在,一塊錢一塊錢往回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