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杭州创意标点
14914900000031

第31章 亦闲亦闹桐荫堂

俞宸亭有两个特点。

第一她爱穿旗袍,故有旗袍作家的美名;第二在不少公众场合,她都是与夫君手拉手地出席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她很自信,穿旗袍是对身材的自信,更是一种品位和文化的自信;而跟夫君手拉手一副琴瑟和谐的样子,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注目,这等于说夫妻的登场也是一种“行为艺术”,这一点可能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而她的夫君蔡云超是杭城著名的书法家,诗赋楹联方面的专家,所以夫妻一亮相,有说他们像一幅字,也有说他们像一幅画,反正是很中国很艺术,很有点与众不同的。

包括她把她的公司取名为桐荫堂,我也觉得颇有意思的。这么一个古色古香名字的公司坐落在中山北路的国都公寓写字楼里,也是需要有点勇气的。因为越是繁华之地段,房租便也越高,如果是自己早年买下的房子,那也没什么可说的,可是作为作家的她,要开公司要搞文化创意,这没有几把刷子还真是不好说的。

俞宸亭是学园林建设出身的,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在园文系统上班,那时看她的散文,无论人如其文或文如其人,在她那里倒都是统一的。美景,美文,温婉,雅致,这都是我想得起来的词语,至少她给我们展现文字这一面时,她和我认识的多数女作家无异。后来听说她办文化公司,给园林城建做一些项目,有一次去参加过她任主编的一本杂志的创刊仪式,阵容颇为强大,这时我才知道,如果写作是她的A面的话,她还有B面,甚至还有C面、D面,她不仅能调动文字的千军万马,还可以登高一呼,至少在那个上午,她请到了不少省市方方面面的名家,这不得不令我刮目相看。

而更令人刮目相看,或者说不可思议的是,俞宸亭完全凭一己之力办起了桐荫堂的公益书院,因为就杭州范围来看,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和万松书院等都有不定期的讲座,但桐荫堂的实力和影响毕竟还不能跟它们相比,可是桐荫堂一个月要开出两场讲座,这就可见俞宸亭的人缘了。从2013年已经举办过的讲座来看,其内容多是涉及杭州历史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课题,其中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科学养生保健的,也有针对少年儿童的写作培训的,而且一律都是免费讲座,而来授课的老师,都是杭州乃至全国颇有名气的学者和作家。讲课的教室不大,其实就是公司的会议室,最多也只能容纳七八十人,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阴晴雨雪,这个公益讲座都如期开办,我记得每次讲座的前几天,都会收到俞宸亭的短信,欢迎我们去坐坐。当时我也不太明白,她图什么呢?这是赔本赚吆喝,还是她真有一种文化情结?因为一说起杭州,我们马上能像魔术师地变出好多顶华丽漂亮的帽子来,但你要真要说说这顶帽子,那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于是关于南宋文化的讲座就应势而生,由此而来,关于杭州古建筑的,关于西湖文化的,关于湿地文化的,关于书画文化的……这一份文化菜单便源源不断了。

因为一开始就想到要办这个公益讲座,所以2011年公司选址时就选在了闹市区的中山北路上,为什么?一是为老师来上课的方便,二是为听课者的方便。因为不少老专家还住在老城区,如果去一些离主城区较远的地方,对讲座的主讲和听众来说都有些麻烦,只有在主城区,才能真正做到老少皆宜。

公司开在闹市区,俞宸亭还有一个想法:大隐隐于市。想争取到上千平方米的面积,然后开一个类似于台湾诚品书店这样的书局;打算开在孩儿巷,卖桐荫堂设计出品的书籍和文化用品等。

更为难得的是,桐荫堂还做起了文化下乡。到遂昌、建德、淳安、临安和余杭的乡村中心小学去授课,他们跟杭州市作家协会联手,不仅送讲座下乡,还送书下乡,送文具下乡,这实实在在受到了当地师生的欢迎,因为老师不仅给孩子们讲课辅导写作,同时又把学生们的优秀作文推荐给相关的报纸杂志发表,这就完全是一石二鸟或三鸟了。

因为公益,所以美丽;因为桐荫堂,所以阳光更灿烂树木更葱郁。

当然,一个文化公司光是做公益还是不行的,文化文化,当然是讲文而化之,这就是文化的社会效益,然而作为一个公司,你怎么运转怎么养家糊口,这都是问题,所以在输出智力和创意的同时,还得有经济的回报和盈利,这样才能保持公司的良性运转并获得越来越好的口碑。

这个时候的俞宸亭拿出了看家本领,也就是她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关于城市(乡村)建设方面的策划,即涉及城市形象品牌策划,而这又恰好跟当今中国发展的大氛围是不谋而合的。俞宸亭认为除了做文化的杂家,更重要的是,你还得是专家,得有你的拳头产品。这不,成绩单也拿来出来了,15万字、图文并茂的《杭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施建设——以富阳为例》。而这样的调查报告和规划设计,他们已经完成并着力在做的就有:《打造体育场路文化产业集聚带》、《遂昌推进城市化进程可行性报告》、《杭州中国丝绸城北门园林景观改造设计》、《武林新语》、《红色王马 美丽家园》、《温岭石塘旅游宣传画册》、《西山旅游画册》,等等。

这些创意策划不仅涵盖了城市和乡村,还涉及街道和社区,即真正做到了眼睛朝下,立足当下,这大概也是俞宸亭的桐荫堂比较草根的地方,即穿旗袍的女作家不仅要出入讲堂,更要深入到百姓灶堂,只有一开始做大公司不屑做或不能做的事情,桐荫堂才能做到凤栖梧桐、雏音清越。而公司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除了拿出前面所提及的创意策划报告之外,他们更是推出了公开出版物,且又是跟杭州地脉文化密切相关的,如《烟柳运河一脉清》、《穿花泄月绕城来》、《河道诗词楹联选粹》、《杭州市社科知识普及读本——礼仪篇》等,可谓成果丰硕。

我记得俞宸亭曾出版个人散文集《亦闲集》,当时一听书名就感觉老派了一点,现在听说她又要出版家庭合集《亦闹集》,因为她的两个宝贝儿子好玩会闹。如果拿这两个书名来比喻桐荫堂的状态,我想恐怕也是恰当的吧,因为一家文化创意公司,既要能闲得下来,也要能闹得起来,所以这便是:亦闲亦闹桐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