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榜王朝的最后辉煌
在缅甸,我专门去了那座叫东吁(Taungoo)的小城。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曾经是缅人第二帝国(东吁王朝)发家的地方,在莽应龙建成勃固的汉达瓦底王城之前,东吁也是帝国的都城。
如今,这座小城孤零零地耸立在缅甸中部的土地上,它的南方是旧都仰光,它的北方则是新都内比都。2006年,缅甸的军政府宣布要将都城从仰光迁往中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官方的说法是从传统上,缅甸是个内陆国家,希望将首都放在内陆的地理中心。这样,就有了所谓的内比都,而东吁的重要性也相对增加,因为从仰光到内比都的火车必须经过东吁。
但即便如此,东吁目前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小城市。从火车站出来,四周都是低矮的房屋和棚户,街道大部分都是土路,与缅甸其他的小镇没有太大的区别。
东吁王朝时期的城墙还保留着,从空中望去,小城的核心区还保留着正方形的痕迹,尽管周围的城墙变成了土堆,却还能看得出地面的凸起。
只是,东吁时期的建筑都已经无存了。由于缅甸的森林资源丰富,民房大都用木头建筑,无法保存长久。城市里只有几座金色的佛塔还保留着,但佛塔的规模并不大,任何一座缅甸城市里几乎都有同等规模的塔。
但在城里行走时,我却突然发现了一间残破的旧房屋。这座房屋之所以奇特,是因为它是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尖耸的塔楼和马蹄形的拱形结构让人一眼就看出来了。只是,这栋房屋已经成了废墟,屋外围着铁丝网和竹栅栏。我猜想,它也许曾经是穆斯林集会的地方,也许是一家穆斯林的住处。
从破损程度上看,它也许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足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代。这是我第一次在仰光之外发现老建筑。
更令我惊讶的是,在当地最大的寺庙旁边还有几座废墟,这些废墟有的已经没有了屋顶,只有墙还站立着;有的经过当地居民的翻修,现在还住着人。在一个废墟上,一棵顽强的小树攀在了废墟顶端的砖墙上,它的根完全裸露在外,像章鱼一样挂在墙上,却仍然不屈地活着。这些房子的建筑风格既不属于佛教,也不是穆斯林的,它们有着美丽的天使雕像和镂空花纹,很显然来自于那个被遗忘的殖民地年代。
从此之后,我才刻意去观察殖民地时代的建筑,发现在几乎每一个缅甸的城市里都会有这样的一批房屋,它们都存在了上百年甚至更长,如果放在中国,这样的废墟早就被拆除变成了新房子,可由于缅甸的经济还不发达,历史在这里仿佛被保留在了遗忘的角落里。
缅甸的历史遗迹是如此丰富,但大部分都没有被发掘出来,以至于外界还不知情,更没有游客光顾。也正因为如此,这些遗迹还保留着最原始的面貌,让那些喜欢凭吊历史的人们潸然泪下。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缅甸的政治发展是和中国最接近的一个。
它曾经历了三次统一,也曾出现过南北对峙,形成了核心民族和外围民族的隶属关系。所建立的集权式和帝国式统治也与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国最为接近。
当泰国和越南已经接近于民族国家的时候,缅甸却并非完整的民族国家。它的形式是:在中央伊洛瓦底平原上,缅人已经成了主导民族,可是,在外围的山地里,居住着众多的部落、土司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对于缅甸的中央政权只是承认其宗主权,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拒绝中央政府的干涉。如今的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多政权的综合体。
因此对缅甸而言,其政体的转型会经受比其他国家更大的痛苦。
缅甸帝国属于内陆型政权,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并建立了一整套的农业制度。虽然它也拥有着丰富的海岸线,但那些海洋要么属于少数民族,要么曾经被英国占领,对于海洋,缅甸的统治者畏惧多于喜爱。缅甸的每一个王朝时期,国王们都选择将自己的首都定在远离海洋的内陆。
比如,缅甸最伟大的国王之一莽应龙,威尼斯人卡萨·弗雷德里克在1569年访问了当时的缅甸首都勃固之后,就写道:
“勃固在海上没有什么军队或势力,但在陆地上,就居民、版图和金银而言,在财富和实力方面,他远远超过了大土耳其的势力。”最伟大的国王尚且如此,剩下的人则更是不堪了。
到了近代,当其他东南亚国家都已经被迫开放的时候,缅甸还维持着最古老的封闭政体,对外国人和贸易的态度也最为保守。这一点很像当年的中国,当人们越来越接近海洋的时候,中国的皇帝却禁止人民下海。
缅甸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是东南亚政权辉煌的顶点,但却使军事强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现代缅甸一直无法摆脱这个历史包袱,即便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期间演习过民主和宪政,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屡屡受挫,而被军人专制所取代。那些军人所依据的榜样都是莽应龙、雍籍牙等大帝的丰功伟业。到了21世纪初的时候,它已经成了东南亚最落后的国家。
缅甸另一个历史包袱来自于它的最后一个帝国:雍籍牙王朝(即贡榜王朝)。
当外国人已经到了家门口,占领了印度,并在马来半岛、越南、泰国等地大肆扩张的时候,缅甸却意外地迎来了最后一次辉煌期,甚至是它最辉煌的时期。
当缅甸的第二帝国——东吁王朝顺应着集权政权的普遍规律,经过一段辉煌走向衰落的时候,缅族人的老对手孟族人再次占据了主动。1752年,叛乱的孟族军队终于攻陷了阿瓦这个王朝首都,第二帝国成了过去。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东南亚的其他国家,那么这恰好是欧洲的殖民势力进入的好时机。西方人善于通过扶持殖民地新兴的政治势力,来为自己获得政治上的存在,并逐渐扩大权力,最终将整个国家变成殖民地。
但在缅甸,欧洲人却根本来不及利用这个短暂的空当。当东吁王国灭亡、孟族人欢庆胜利的时候,在更加靠近北部山区的地方、阿瓦西北方的瑞冒(Shwebo)又形成了缅族人的另一个核心,他们的首领叫作雍籍牙(Alaungpaya)。
这一点很像中国的清朝。在明朝时期,外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已经来到了中国,并展现出了更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实力,但他们的影响很有限,也无法得到政权的重视。明朝灭亡之后,并非是由更加开化的人掌握政权,而且这些人建立的国家还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更无法放眼世界,而是沉醉于自己编织了几千年的美梦之中。
雍籍牙生于公元1714年,200多年来,他的祖先一直生活在瑞冒,并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大家族。雍籍牙年轻时见过缅王,颇有见识。当孟人灭亡了东吁帝国时,缅人纷纷北逃进入了西北山区。作为望族的雍籍牙乘机在当地训练部队,进行村保,开始了军事斗争。
孟族人的政权是不稳固的,对于孟人来说,北方的重要性远远小于南方,孟人喜欢大海和贸易,也担心东部的泰国人袭击,他们留下了不多的军队,大都撤回了南部,这就给了雍籍牙好机会。
公元1752年9月是改变缅甸命运的时期,当孟族将军前来招降时,雍籍牙拒绝了他,由此导致了孟族对他的围攻。然而结果是,北方军突破了围攻,并发动反攻,占领了北部。雍籍牙在瑞冒自称为王,建立了贡榜王朝。短短的几年时间,缅人的大军横扫了整个缅甸,摧枯拉朽般占领了全国。
更难得的是,为了避免两族未来的冲突,雍籍牙刻意不打造一个纯粹缅人的政权,而是注重吸收孟人的官员和军队,建造一个跨越种族的帝国。他的政策使得孟人被同化的速度加快,两个彼此对立的民族融合了。从此以后,孟人再也没有实力建立一个全国性政权,而是成了巨大王朝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令缅甸人感到骄傲的是:这次贡榜王朝没有再浪费机会,它彻底灭亡了缅甸的死对头、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这使得泰国人更加谦恭和小心翼翼,谨慎地处理与世界的关系,却放大了缅甸人的误判,使得他们更加自大,更不愿意放眼四周了。
在雍籍牙崛起的时候,阿瑜陀耶王朝却处于再次衰落中。
纳黎萱国王统治之后,阿瑜陀耶王朝又经历了100多年时光。在这100多年中,它的政治结构再次变得僵化,贫富差距的增大、官僚特权和腐败,这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困扰这个古老的国度。在这期间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平民起义,以对抗社会的日益不公。
到最后一个国王阿伽达统治时期,宫廷政治的相互倾轧、民间经济的崩溃、财政的入不敷出以及国防的松弛终于形成了整个链条,使得这个国家向着失控的方向滑去。
缅甸的雍籍牙国王也恰在此时开始了对泰国的征战。1760年,这个统一了缅甸的雄主率领大军进入泰国,跟随他的除了他儿子率领的部队之外,还有不少葡萄牙人的雇佣军。阿瑜陀耶毫无准备地迎来了战争。
经过一系列的外围战斗,雍籍牙很快围困了泰国首都。然而这时候好运突然眷顾了泰国人,雍籍牙可能受了伤,也可能是得了病,他不得不解除了对泰国人的围困,带兵撤退。但还没来得及回到他心爱的国土,这个曾经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神就逝世了。
随之而来的缅甸王位争夺使得泰国又获得了三年的休息时期,但泰国已经无法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来重整军备了。由于经济体系的崩坏,民间已经很难承受得起繁重的税赋,泰王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武装自己的部队,他们只能祈祷缅甸人不要如此强大。
公元1764年,获得了王位的缅王孟驳再次率军前来,围困了阿瑜陀耶的首都。这次围困持续到公元1767年。为了攻破城池,缅王做了一系列的准备,选择高地扎营并征集了许多船只,从而在雨季时也可以继续围困。当看到敌人在雨季也没有撤走时,阿瑜陀耶城内的人们开始绝望了。他们弹尽援绝,但又知道这是最后的生死之战,他们已经没有了退路。
公元1767年4月7日,缅军在隆隆的炮火下开始了最后的猛攻,他们打破了阿瑜陀耶的城墙,鱼贯而入,开始了对城市最后的破坏。这座拥有着无数辉煌的城市在喧天的火光中慢慢地化成了灰烬。阿瑜陀耶的末代国王在逃跑途中被活活饿死,他的臣民全部被缅甸人带走,所有财宝都被装上了马匹,所有无法带走的东西都被砸碎或者焚毁。一座400多年的繁华古都在混乱之中落幕。
在东吁王朝攻陷阿瑜陀耶后,尚且安置了一个傀儡皇帝继续驻扎,使得阿瑜陀耶城市得以重建并继续存在,但到了贡榜王朝时,它把所有的一切毁灭了,这里彻底成一座荒城,直到几百年后,人们旅行时,只能通过那断壁残垣看出这座城市曾经的雄伟。
当我徘徊在阿瑜陀耶的废墟中时,望着那一尊尊被砍掉了头的佛像,仿佛还可以感觉到当年缅甸军人的破坏力。
一位旅行者提醒我,一定要去一个叫作大舍利寺(WatPhra Mahathat)的寺庙,在那儿能看到惊人的一幕。
大舍利寺就在复兴寺的旁边,两座寺庙从规模到建筑风格都有相似之处。这座寺庙自从被入侵的缅甸军队焚毁后,就再也没有修复,静静地伫立了200多年,仿佛在讲述着当年的风霜。这里的寺庙有两个特点:第一,大部分寺庙都因为地基的缘故发生了倾斜;第二,它们有的还带着焚烧的痕迹。在寺院内部的围墙周围,有着一整圈的残破的佛像,大部分只剩下了底盘,少数还保留着身子。偶尔有几处完整的佛像,则带着当地人重修的印迹,有的是用水泥将几块粘合起来的,有的则干脆就是水泥重塑的。
只有行走在这庞大的废墟中时,才会感到人类的悲哀。人们建造这庞大的佛寺时花费了多少的人力啊,到最后却总是要被烧毁、荒废。到底建设是人类的特征,还是毁灭才是人类的本性?
在寺庙里有几棵巨大的榕树,其中一棵榕树下站满了游客。当我走过去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惊人一幕”了。
与东南亚的许多废墟一样,废墟上的榕树盘根错节,将许多人类的遗迹吞没其中,更显示了自然的沧桑力量。但在这里,在巨大的树根中间镶嵌着的却是一个完整的佛头。
只有佛头,没有身体。说是镶嵌,是因为整个佛头已经被树根包得严严实实,只有面部和发髻露在外面。佛头的面目安详,仿佛仍然在观察着这个受苦的世界。
已经没有人知道这个佛头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到底是被劫掠的士兵放在了这里,还是偶然滚落?我们知道的只是它的存在,仿佛象征着阿瑜陀耶的消亡,带着悲剧色彩却又倔强地存在着,不肯消失。即便阿瑜陀耶再也没有成为泰国的中心,它还是在这里诉说着。这是多么惊人的一幕啊。
留下一片废墟之后,强大的缅人撤走了。他们可以击败泰人,却无法长期占据。由于民族意识已经形成,泰国已经很难由外人统治了。只是,这次泰人迁移到了更加靠南的曼谷,放弃了这片河间的土地。
缅人从泰国撤走之后,缅甸第三帝国的军事扩张期也过去了。
孟驳死后,经过了一系列的宫廷事件,统治贡榜王朝时间最长的孟云上台了。他的地位相当于清朝的乾隆皇帝,一方面,缅甸的国势在他的任上达到了极盛,另一方面,集权体制带来的问题在逐渐积累,到孟云死的时候,缅甸已经成了一个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发展停滞的国家。
只是,当英国人到达他们家门口的时候,缅人仍然沉浸在曾经强大的幻象之中,无法苏醒。和缅人一样的还有他们更加庞大的北方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