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三千佛塔烟云下:东南亚五国文化纪行
14914200000026

第26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3)

奥巴马对缅甸的访问也令卢茂激动不已。在他看来,奥巴马的经济政策让人感到失望,但他对于世界的鼓舞作用却是惊人的。卢茂感谢着美国人、德国人和其他的西方人,在他看来,正是他们的关心,使得军政府必须做出妥协。而对于中国人,由于我的在场,他也没有讽刺太多,只是在介绍他兄弟卢造胡子的时候,提了一句胡子是假的,是中国货。

三兄弟可能不知道,中国和曼德勒之间颇有渊源,实际上二者的历史从古代开始就已经交织在一起,甚至中国明代最后一任皇帝就是在这里失去了皇冠。

莽应龙的首都在勃固,但在莽应龙的儿子莽应里为王的时候,却由于军事的失控、敌人的进攻、政治的衰败,使得东吁王国又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征兆。到了缅王他隆的时期,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国王将首都迁往了缅北地区的阿瓦(即现在曼德勒旁边的因瓦),增加了对内地的控制力。他隆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东吁王朝再次强大了起来,形成了一次中兴。

但他隆的迁都也使得缅甸变成了内陆国家,港口贸易在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农业渐渐地成了立国之本。这样的经济结构使缅甸逐渐发展成一种军事集权主义国家,与海外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少,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代才有所改观。

他隆王之后的国王是平达力,在这个国王时期,中国内地的王朝已经从明朝变成了清朝。李自成攻陷北京、灭亡了统一的明王朝之后,又败于清军的铁骑,从此中国河山易色,男人们都留起了辫子。

明王室的后裔们仍然不甘于丧失江山,他们纷纷南下建立了几个流亡政权。流亡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南明的永历帝朱由榔,这位在广东肇庆继位的皇帝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随着清廷铁骑的追赶,他从广东逃入了贵州,再进入云南昆明。

我在2007年曾经骑自行车从广东出发,经过广西、贵州到云南,大致上重走了永历帝的逃亡线路。这里充满了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山峰如同鬼魅般伫立在两侧,当年永历帝也一定经过了无数的艰辛,才到了中国的西南边陲。

但没有想到,清军在吴三桂的率领下也赶来了。在世代为明朝镇守西南的黔国公沐天波的建议下,永历帝再次逃亡,于1659年从保山、腾冲一带进入了缅甸境内。在200多年后,这条道路同样被抗日的中国远征军利用,这里还曾经修筑了赫赫有名的滇缅公路。

中国皇帝突然出现在缅甸边境内,让平达力国王(中国人称之为莽达)感到非常吃惊。缅甸人甚至弄不清楚这个皇帝的来历。根据缅甸史书记载,他们不知道明清改朝换代的意义。

他们以为明清两朝是姻亲关系,而永历帝是清朝皇帝康熙的叔叔,是因为争家产而反目的。

中国先帝有二子,长子是清廷驸马,在父王死后继位做中国皇帝(当指顺治)。他去世后其弟永历想兄已不在,只有我来称帝了。遂与南军统领安迪文(或为吴三桂)、东军统领恭新文(或为白文选)、阿登罗瑞文等商议后,在南京登基称帝据守。王兄之后、清廷公主(或为孝庄)带着7岁之子(当指康熙帝)与西军统领、北军统领进入清廷京都。清廷之王拨给大军,让7岁之孙在北京称帝,势力极盛。永历帝在南京难以继续住下,遂撤至孟赛①(本段出处为《琉璃宫史》中《中国皇帝在东部城镇征税情况》一节。——编者注)。

由于永历帝需要粮草和军费,于是他的将领们开始在缅甸边境收税,这使得他与缅甸政府的关系恶化了。缅王派遣大军将永历帝的部队赶回了云南境内。

然而,清廷的大军尾随在后,永历帝在拼尽全力之后,不得不再次向缅王求助。这次,缅王平达力接收了逃亡的永历帝,但条件是他的下属必须解除武装。

永历帝被安排在缅甸首都阿瓦附近的草房里,中国皇帝这个曾经充满了神秘感、让缅甸国王们羡慕不已的角色,突然以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出现在阿瓦,让东吁王朝的君臣感到畅快,也有些傲慢。

然而,收留一个皇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永历帝已经在缅甸找到庇护所的时候,在中国境内忠于他的将军们却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以为皇帝被缅甸软禁了;另一方面,清廷大军在背后的压迫也让他们必须找一个新的落脚点,于是,数量庞大、忠于明室的中国军队在“救出皇帝”的幌子下如潮水一般涌入了缅甸境内,率领他们的是原本张献忠的部将、后来依附于永历帝的李定国和白文选,他们数次三番地率大军与缅军交战。

李定国等人的行动造成了缅甸北方的凋敝,也造成了缅王的疑心。缅王询问永历帝,既然他已经获得了庇护,为什么他的人马还要进攻缅甸。永历帝回答:那是因为属下不知道他已经获得了庇护,以为他被软禁了。永历帝希望写信给李定国等人,让他们不要发动战争。但此刻,自负的缅王却认为庞大的军队始终是个祸患,他决定用武力征服,逼迫李定国等人彻底投降。于是,曼德勒见证了一场中缅之间的悲剧之战。这场战争不止造成了缅甸的混乱,也使得忠于明廷的男儿们没有死在抗清的战场上,而是死在他乡的战场上。

如今的曼德勒山仍然耸立在曼德勒王城的东北角上,显得那么平静,看不出任何硝烟的痕迹。但在当年,这里却是缅甸大军驻扎的地方,在山下就是中国人的军营。

最初时,中国人打了几个胜仗,但随后的拉锯战争让双方无限制地消耗了下去。缅甸人的军事实力是高于李定国的,当明王朝的军队还主要依靠传统战术的时候,缅军已经配备了完善的炮兵系统和西方战术,更有威慑力。但勇敢和没有退路又是李定国的优势。

当看到无法攻克缅甸的首都阿瓦时,李定国甚至派兵前往曼德勒几百公里外的旧都蒲甘,对那儿进行围攻,并攻克了蒲甘城。在缅甸的史书中,也并没有讳言中国军队有仁慈的一面。蒲甘侯被俘后,夜夜念诵经文祈祷平安,他的祈祷有了效果,中国人不仅放了他,还应他的要求放掉了他的家人,有一个12岁的孩子没有找到,中国人甚至答应找到后立即送回。

之后,中国人对于首都阿瓦的围困更加严密了,阿瓦城内开始缺乏粮食。

……南边已毫无遮防,中国军队搜捕躲在东山里的僧俗男女,杀戮凌辱。在缅王手下任职的夫君父子兄弟等闻之,无不痛哭流涕。中国人遍驻南边各村,缅军无法拿到坚壁的粮食,这样,粮价高昂,100元钱才能买到3缅升米,士卒们得不到粮食,上奏缅王说奴等已两三天没吃上饭了。然而得到的是已无粮可发的回答。缅王让宫女们在皇宫西门内称卖粮食,而部下们无钱买粮,都在挨饿。官兵们一致认为国内局势非常艰难,佛教亦难存在下去。①(本段见《琉璃宫史》中《与中国交战期间御弟卑明将王兄王嫂溺毙》一节。——编者注)

首都的缺粮终于导致了一场宫廷政变。平达力的弟弟白莽(中国史书称之为莽白)在士兵们的拥护下,将哥哥赶下了台,把哥嫂连同孩子们一同沉入了江底。在临死前,平达力的王后哀号着:“我用嘴嚼东西喂大的人倒来加害我了!”

白莽上台后,李定国的中国军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缅军的进攻终于让他们退走了。李定国的军事行动最终导致了两个结果:第一,缅甸王室的宫廷政变;第二,永历帝的尴尬地位和“咒水之难”。

公元1662年的一天,缅王白莽因为担心永历帝身边的大臣们,认为他们都是有能力的人,如果对缅王不够忠心起而反叛,会成为缅甸的心腹大患,于是突然通知永历皇帝,为了表达忠诚,希望双方举行一个仪式,在仪式上,永历帝的大臣们将饮咒水,表示永远忠实于缅王。

不需要饮咒水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永历帝,另一个是黔国公沐天波。由于黔国公一直与缅甸人打交道,缅甸人尊重他,敬畏他的威名,所以在赦免之列。

所谓饮咒水,就是一种赌咒发誓,发誓的人喝一种被施了“魔咒”的水,并发下誓言,如果不遵守誓言,就会受到鬼神的惩罚。从本质上,这对饮水的人并没有影响,但是人们都在担心此行凶多吉少,害怕遭了暗算。

饮咒水的共有包括60多位大臣的700多人,沐天波决定跟随他们一起去,众人都以为,只要沐天波在场,缅人应该不会下毒手。

但是,双方的不信任在此刻已经被推上了极致,一丝火星都会引起剧烈的爆炸。果然,事情出现了悲剧性的转折。当沐天波等人渡江到达指定的地点时,突然间3000个士兵将他们团团围住,缅甸的官员指挥人手将沐天波拖出包围圈,意在放其一条生路,但沐天波拒绝了。缅甸士兵们尽情地砍杀着,又用火枪乱射,在场的所有人尽数遇难。

不过按照缅甸人的说法,到达后,由于沐天波不需要与其他人一同宣誓,缅甸士兵上去把他和众人分开。但这个动作引起了高度戒备的中国人的怀疑,沐天波以为缅甸人是要杀他,连忙夺刀奋战。“其他中国人也夺刀砍杀,杀死了很多人。于是缅军封闭了四面的门,从佛寺围墙上用火枪射杀,中国人大多被杀死。”①(见《琉璃宫史》。——编者注)我们大概永远不会知道历史的真相。但是在双方如此戒备的紧张时期,发生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当李定国的大军进入缅甸后,当双方开始厮杀时,实际上一切已经注定了。

“咒水之难”使得永历帝彻底失去了他的大臣,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命运至此也已经注定。

由于屠杀了永历的大臣,缅王白莽似乎很不好意思,希望通过馈赠和安抚请他放心,如果从缅王的态度来看,永历帝或许可以在那儿安度晚年。

但永历帝似乎不知道,缅甸和中国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引渡规则。实际上,在古代世界里,各个国家之间也和现在一样有着一定的国际条约,这些条约大都是不成文的,却能得到双方的认可并尽量遵守。

缅甸和中国的引渡规则是在永历帝祖宗们统治的明朝建立起来的,曾经有一个叫作思任发的掸族人首领背叛了明朝,逃往了缅甸,中国的大军随即而至,索要此人,缅王要求中国人帮助他征讨缅甸的一个叛将,在获胜后送还了思任发。之后,一位缅属的土司背叛了缅甸逃往云南,中国人在缅甸的要求下也遣返了此人。这种引渡规则一旦形成,除非有绝对的利害关系,没有人愿意打破,更何况清廷还有强大的军队作保证。

李定国被缅甸打败后,又遭遇吴三桂率领的清军,被清军打散。吴三桂的大军陈兵边境,开始索要永历帝。缅王经过了一番考虑,决定遵守规则。于是缅军封锁了皇帝的住处,将皇族的二十几人扣押起来,交给了紧逼的吴三桂。

永历帝被吴三桂带回昆明,绞死在篦子坡。至此,南明王朝灭亡。

只是,当清人兴起的时候,逼死了永历帝的缅甸人却陷入了衰落之中,缅甸的第二王朝也已经进入末期,西方人已经到了他们的家门口。

假冒皇帝进北京——蓝山和西山的更迭

公元1789年,中国的乾隆皇帝已经当了54年的皇帝,这一年,他在北京迎来了一位地方藩王——越南西山阮朝的光中皇帝阮惠①(阮惠又作阮文惠,后改名作阮光平,西山阮朝第二任皇帝,1788到1782年在位。年号光中,因而史称光中皇帝。——编者注)。

当然越南人将阮惠称为皇帝,但中国人出于天朝上国的自尊,只承认他是叫阮光平的安南国王。

越南国王除了带着通常的贡品之外,还带来了两头大象,一路上,两广总督福康安和广西巡抚孙永清都陪同着越南国王。到了北京,乾隆皇帝正在热河的行宫避暑,于是,越南国王再次舟车劳顿前往热河。

到了热河后,阮光平显得格外热情,对着乾隆行抱膝之礼,情同父子。乾隆皇帝也甚为感动,带着诸位亲王大摆筵席庆祝越南国王来京。到阮光平离开时,皇帝还专门令画师为他画像作为纪念,表示对他的尊重。

这一切,看上去充满了祥和喜庆。

但乾隆皇帝显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越南国王是一个叫作范公冶的人假冒的,真正的越南光中帝根本没有离开升龙府(河内),在享受着当皇帝乐趣的同时,还在嘲笑着北方军队的失利。当然,他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冒险,跑到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去仰人鼻息,稍不注意就引身就戮了。譹訛也正是在这时,越南西山朝刚刚灭亡了后黎朝,而后黎的末代皇帝(昭统帝)正在中国祈求乾隆帮助他复国。乾隆接待了“阮光平”之后,决定把昭统帝扔到一边,不再理睬他的复国要求。乾隆显然被那个敢于跑到北京来见驾、与他充满了父子之情的“阮光平”吸引住了。

虽然这一幕已经过了200多年,但当我们回头看到这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时,还会感慨帝王之间的诈术。但其实,它恰好反映了属国和北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这里面充满了武力、欺骗和背叛,却又表现得温情脉脉,保持着儒家的礼仪。

在越南河内的还剑湖边,望着熙来攘往的游人,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这个故事。实际上,阮光中皇帝在越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现在的越南人认为他仅次于胡志明、陈兴道,同样是位顶天立地的汉子。在越南的各个城市里都有一条叫作阮惠的街道,那就是为了纪念他。

我们就顺着明朝以后越南的历史,将假冒皇帝进北京这个故事的意义叙述得更加完整,看一看中越之间互动得有多么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