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王小波传
14914000000011

第11章 上大学:高考、求知与秘密婚事(1)

王小波和李银河结婚之后,家人甚至为他们感到担忧,两个注重精神生活的人,在一起怎么活下去?他们吃什么?难道吃精神吗?结婚后,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生活的确过得极为随便,李银河一连几天吃饼干也不以为苦,偶尔买几个松花蛋回来,她就会大呼小叫地说,今天他们有好东西吃了!

有关高考的那些事

196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取消高考,采取推荐和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录取学生。到了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提出了要从有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1972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但实行的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复审的方法。直到1977年高考才恢复。

这10年间王小波的学业一直处于中断状态,但是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的人来说,取消高考无疑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对于像王小波这样把学习人类的智慧当成快乐的人来说,取消高考无异于晴天霹雳。这意味着他们的后半生将与知识绝缘,只能在无知无识的漫漫黑暗中度过。这当然不行。在青虎山的时候,王小波还推着独轮车,心里想到,他要装出能吃苦的样子,好让老乡觉得他是个好人,推荐他去上大学,跳出这个火坑。

后来王小波的确上了大学,但并不是他的诡计得逞了,而是他自己考进去的。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王小波兄弟姐妹几个都去参加了考试,考出来的成绩都不错。可惜的是他们家的政治问题还没有解决,在政治审查这一关上他们都没通过,全部落马,只有小弟王晨光考上了大学。这还是他们的母亲宋华通过关系出面求情,希望能在政治审查上网开一面,他才得以顺利通过。

1978年,王小波兄弟姐妹几个又去参加了高考,这一年政治气氛比较宽松,因此他们最终都成功考上了大学。王小平最厉害,他同时考上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最后他思量再三,决定投到当时国内最著名的数理逻辑大师沈有鼎的门下,做他的弟子。而王小波则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他顺利通过了笔试,但是在面试部分,他被考官无情刷下了。

这倒不是因为王小波才华不济,他自己后来对此的形容是,他被“卑鄙地暗算了一下”。当时考文艺理论的时候,考了一大堆《讲话》之类的东西,这就已经让他很不以为然了,后来面试的时候考官问他,他最喜欢的剧作家是哪个?王小波答道:萧伯纳。于是他就被请了下去。据他后来猜想,这是因为当时萧伯纳在国内属于冷僻作家,那些考官估计都不知道,问题问不下去,就只好请他下场。倘使他答的是曹禺或者莎士比亚,也许就能顺利通过了。

中央戏剧学院作为艺术院校,属于提前招生,因此很幸运,王小波还能再有一次机会。一个月后,王小波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并且顺利通过。他选择了人大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这是当时人大仅有的两个理科专业之一。在当时,大一大二的学生以基础课为主,课程大致上以化学和数学为主,兼顾物理,但最重视的还是化学。据王小波后来回忆,他化学学得不坏,老师讲的都能懂。

但是,化学光懂还不行,要做实验,实验做不好就会不及格,这可把王小波给吓坏了。此外,他对于要洗那些试管、烧杯、漏斗的活也感到特别不耐烦。他的姐姐也说,他的动手能力不强。事实上,这方面他平常一直是不关注的,现在遇到当然让他感到腻烦。后来他做实验的时候,一个星期漏掉了五大瓶氯仿,以至于和他一起学化学的同学都抱怨说自己头晕,还称他为“实验室里的人民公敌”。想必王小波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确不是这方面的料。不过他对这门学科倒一直很怀念,因为“学化学的女孩很多,有不少长得很漂亮”。

让人困扰的文理分科

在作品中,王小波写到过他考大学的事情,一开始最让他感到困扰的是文理分科的问题,因为这两方面他的成绩差不多,也都喜欢,实在难以取舍。据说有实验表明,如果人的右耳朵比左耳朵大,就说明此人的左脑比右脑发达,应该选择理科,反之则应该选择文科。王小波我们是知道的,他的左耳比右耳大一点,但那都是被他父亲给揪出来的,并不能由此说他的右脑更发达。

根据王小波父亲的家训,他们家的孩子都不准去学文科,他就是因为学了文科,结果倒了一辈子的霉,他不希望这种事发生在他的后代身上。何况,在当时那个年代,“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被关进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怎么能选文科?所以还是选理科比较好,理科的学问比较艰深,普通人一般弄不懂。他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一样别人不懂的东西,这样安全。

王小波还曾就这个问题问过他哥哥王小平,王小平和他父亲看法一致,也觉得王小波该选理科。这倒不是他也觉得学理科比较安全,在他看来,所谓“真传一张纸,家传万卷书”,当时的情况是,理科基本上是真传,文科以家传为主,所以不该学文科。更何况,就算王小波喜欢写作,他选择理科之后也完全能写出卓越的作品来,这方面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好多优秀的作家都是理科出身,没见他们因此写不出好作品,所以,他还是选择理科较好。

在王小波考大学的时候,他和李银河已经在谈恋爱了,李银河力主王小波考文科,因为她实在太欣赏他的文学才华了,甚至对他说,让他好好写,将来诺贝尔文学奖是他的。在王小波家里,也有一些人力主他去学文科,因为王小波在考大学之前他只上过一年初中,还是12年前上的,中学的功课不是没学过,就是全忘光,可以说是毫无基础,因此当然是选文科比较稳妥。

最后王小波还是选择了理科,主要是因为他不喜欢背东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一背东西就困。文科又特别需要背诵,不是他所擅长的,因此他选择了理科。但是他没有料到,理科也有要背的东西,很多提法都要背,以至于他大呼小叫说:“我怕的就是这个!”很多年以后,要背诵的遭遇还让他记忆犹新,特别是其中有一道题,叫作“十次斗争路线”,完全“成了他的噩梦”。

这道题的复杂之处在于,十次斗争路线,每一次斗争都有正确的一方和错误的一方,他不仅需要记住正确的一方,还要记住错误的一方,并且,还要记住错误的一方犯的是什么错误,反左还是反右,都要一一弄清。这把王小波弄得焦头烂额,简直要了他的命,背到后来,他把题上的左右记清楚了,真正的左右却忘记了,结果开车的时候左右不分,常把车开到马路牙子上。

老远一看不是好人,走近了却是好人

在上大学的时候,王小波认识了他的终生好友刘晓阳。他们两个人的关系特别好,常常挽着手在一起散步,偶尔还会跳跳舞,以至于别人还以为他们在搞同性恋呢。后来两个人分开了,还时常通信,王小波在给刘晓阳的信里写道:“近来生了一肚子闷气,和你聊上一通。你我真是好哥们儿。别的朋友之间老把金贴在脸上,只有和你可以说说不顺心的事。”可见他们的关系有多好!

在刘晓阳的眼里,王小波是这样一个人,脸色墨黄,嘴唇发紫,上身颇长,坐在凳子上,比他身边的人高出一大截。一开始刘晓阳觉得,王小波像是“口里口外,刀子板带”一类到城根、河沿约架的爷们儿,还想着以后要防着点他。这不能怪刘晓阳有这种看法,实在是王小波长得过于生猛了。他自己也说,他这人“老远一看不是好人”,不过,“走近了却是好人”。后来刘晓阳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发现王小波不仅是好人,还是个大大的好人,对朋友的要求从来不拒绝。

在大学里,王小波延续了他一贯的懒散作风,平时看起来懒懒的,双目无神,好像永远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一直以来他都不修边幅,到了大学里面也是如此,冬天的时候就裹着一件褪了色的军大衣,夏天则趿拉着一双拖鞋。在大众场合他总是心不在焉,几乎不讲话,但是在熟人面前,他却常常妙语连珠,简直判若两人。他还特别喜欢讲故事,有一阵子同学们到天津去实习,白天干完活,晚上就去听王小波讲故事。同学们形容他就像说书先生一样,讲故事讲得非常精彩,节奏、语气都把握得很到位,让他们听得一愣一愣的。

王小波讲的大多是武侠故事。虽然他很少在文章之中提到武侠方面的书籍,他却是个十足的武侠迷。事实上,他全家都是武侠迷。在那个好书千金难求的年代里,只要他们一搜罗到什么武侠书,兄弟姐妹几个都好像饿虎扑羊似的争抢那本书。有时候王小波没抢到书,被他哥哥王小平抢到了,他就一直跟在王小平的屁股后面,死死地盯着他,直到王小平放弃抵抗,把书给他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