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管理日志
14911000000031

第31章 十月: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3)

【笔记】

人人都离不开朋友,但是如果不能够对朋友有清晰的认识,盲目地滥交朋友,不但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还会误入歧途。孔子知道交友是人生成长中的重要问题,所以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以指导我们如何去交友。

正直、信实、知识渊博,这三类人可以为友,因为这三种人不会耍阴谋,能够履行承诺,而且还可以从他们那里学习到新的知识。而装腔作势、刻意讨好以及巧言令色的人,是不能够与之结交。

我们看到很多人误入歧途,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交友不慎。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没有独立的见解和观点,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告诉他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以免受到不良影响。

【行动指南】

对于一名管理者来说,交什么样的朋友更是重要。如果你的朋友不能够公平公正地评价你,而是用甜言蜜语巴结你,不能够履行承诺却四处找借口,你将会发现你所率领的团队执行力非常薄弱。因此,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对身边的朋友进行梳理,对那些不适合做朋友的人敬而远之。

第四周

星期一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季氏篇》16.5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快乐,以述说他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多结交贤德的人做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傲放纵为乐,以游手好闲为乐,以宴请玩乐为乐,是有害的。”

【笔记】

孔子所说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对于今天的职业人来说,可谓行动指南。

以礼乐调节自我、述说他人好处、多结交有贤德的人做朋友,这样的人会如何?一定能够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获得他人的高度认可,与同事相处关系和睦,同时能够获得朋友们的友善劝告,并且从朋友身上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道理。而骄傲放纵、游手好闲、宴请玩乐者,这类人又会如何?自然是不思进取,工作时心不在焉,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聚会和活动之上,这样的员工必定会一事无成。

我们评价一个人能不能够有成功的未来,只要看看他喜欢什么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行动指南】

根据一个人的爱好评价他,一定能够得到一个客观中肯的答案。

星期二

侍者三愆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季氏篇》16.6

【译文】

孔子说:“与君子相处,要注意三种过失:不该说话时就说了叫做急躁,到了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没有看到他的脸色就开始说了叫做盲目。”

【笔记】

本章讲述的是说的艺术:不该说时不要说,该说时不能隐瞒不说,在说之前要懂得察言观色,然后选择应该说什么。

说句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一章,而且觉得这样做非常世故。我的原则是该说就说,无论对方是什么样的表情,也无论对方愿不愿意听。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说出的话都是对方不愿意听或是不想听的,但是这些话又非常关键和重要,不能也不得不说。孔子所教导我们的便是两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国式的含蓄。

但是,对于下属来说,懂得这样的说话艺术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必须记住一点:在上司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将这些原则抛弃!

【行动指南】

说话要把握时机,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星期三

君子三戒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篇》16.7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点需要警惕:少年时代,血气还没稳定,应该警惕的是好色;青壮年时期,血气旺盛,应该警惕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应该警惕贪求。”

【笔记】

这段话讲述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青壮年、老年。在年少之时,血气未定,还没有明确的志向,对人生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这时人很难把握住自己,因此一定要注意“戒色”,“色”指外界女色的诱惑,一旦沉湎于其中,年轻人将失去志向。

青壮年时,血气方刚,志向也已明确,但是容易犯一个错误:争强好胜,一定要做得比别人强,比别人出色。可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成为第一。即便是一时取得了领先地位,也将会被后起之秀超越,因此,这时人应该警惕好斗之心。

到了老年,血气衰退,已经没有多少精力与人争斗,这时需要警惕的是自得和贪婪。很多人到了晚年非常渴求名利,最终导致晚节不保。这时应该对一切都坦然处之,对于不属于自己的名利避而不取,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君子”之一生。

【行动指南】

大多数经理人处于青壮年,所以我想告诫诸位:不要与他人争强好胜,做好自身分内该做的一切,自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事实上,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不要陷入与他人无谓的争斗,而应该不断地超越自己,创造更出色更优秀的自我。

星期四

君子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篇》16.8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行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小人因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视有德行的人,侮辱圣人的言语。”

【笔记】

这里的“畏”不是害怕,而是敬畏。君子绝不会怕什么,但是对天命、大人以及圣人之言会保持敬畏。

为什么要敬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呢?首先,天命是什么?很多人认为这是孔子迷信,事实绝非如此,天命乃自然之道,就像春夏秋冬一般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人类必须遵循自然之道,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够驾驭自然,创造奇迹。其次,何谓大人?大人并非有官职的人,而是代表仁义和道德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不但要敬畏,还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仁义和道德。最后,何为圣人之言?圣人之言便是真理,是圣人对大自然观察之后的结果,就像周文王画出《易经》三百八十六爻一般。这些话中都包含着一定的道理,我们必须遵循这些道理,违背了这些道理很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

小人却因为不了解这一切,而不敬畏这三者。所以小人少有成功者,原因很简单:他们违背了自然之道,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行动指南】

做任何事情、采取任何行动,都必须以正确的规则和法则为指导。

星期五

学而知之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篇》16.9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拥有知识的,是上等人;学习之后拥有知识的,是次等人;遇到困难便去学习知识的人,再次一等;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这样的人就真的是下等人了。”

【笔记】

孔子将人分为四种,这四种人有两种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两种就是第一种“生而知之者”与第四种“困而不学者”。因为,绝不存在什么人一出生便知天下事,即便是有也是无中生有,是为了某种目的粉饰出来的。同样,即便是最底层的老百姓,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学习,以解决困难。如果他们没有学习,肯定是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如何学;二是不知道向谁学。

因此我认为只有两种人:一是主动学习而掌握知识的人;二是遇到困难学习知识的人。而这两种人又可以划归为一种人:“学而知之者”,都是通过学习才掌握知识的人。孔子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学而知之者”,是通过认真学习,并且学而不倦掌握各类知识的。连孔子尚且需要学习,更何况我等?

【行动指南】

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天才,只有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之间的差别,而我们要做到的是如何让下属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最好的方式是让下属们养成学习习惯,我们曾帮助很多企业进行学习型组织塑造,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在企业内举行各类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与每个人的业绩和绩效挂钩。一旦如此,员工们将很快养成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