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倾西北,地尽东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东南沿海发达,而中部和西部相对落后。在中国的改革设计中,以先富带动后富的策略,既造就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的起飞,亦直接导致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共同富裕,在社会领域的要义就是各个阶层共享改革成果,但是,就中国的区域经济战略而言,共同富裕,与中国区域发展的均衡战略命同一线。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实现的是率先发展沿海的战略,是为鼓励先富。而未来,在改革开放的后3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将更多致力于中西部的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的整体性腾飞。
在此过程中,产业转移被赋予了中国从先富到共富转变的战略使命。
目前,由于我国辽阔的疆域,以及丰富而多元的产业结构,产业转移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
最为直观的产业转移,是从沿海区域向中西部区域的产业转移。例如,江西和安徽成为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基地,湖南、江西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河北等地承接来自环渤海的产业转移。
在2009、2010年,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的开发先后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批复时间上,两大战略区仅相差一个月,这引起了广泛的联想。
皖江和鄱阳湖,一个是安徽的精华,一个是江西的灵魂。这两个战略区将来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方面,将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掀起“江湖之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为要保护生态,必然要有所牺牲,在有限的发展领域内成非常之事,必须要趁非常之机,鄱阳湖的未来,需要出奇制胜。而皖江城市带,顾名思义,即要实现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由此可见,两者虽都是要实现飞跃,但是却并不同途。
第二个层面的产业转移,是在同一个经济区内,发达区域向后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最典型的就是广东省内的珠三角经济圈的产业向非珠三角区域进行转移。一直以来,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就与广东省内其他区域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广东实现协同发展,已经显得非常紧迫。特别是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压力下,珠三角经济圈的城市发展普遍减缓,产业升级难以完成,战略腹地受限,这个时候,珠三角经济圈向非珠三角区域的产业转移,已成必然之势。
东角河源、北角韶关和西角湛江,被形象地称为“珠三角的三角”,这三个角是承接珠三角产业的首选之地。而这三角的普遍崛起,几乎相当于广东的整体崛起。
这几个地区又各有特色。河源因为是广东的水源地,发展传统工业受限,因此其承接的产业,主要是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韶关因为有重工业基础,因此其承接的产业,主要是东莞和广州的轻工业,以此中和轻重工业的比重;而湛江则因为是南方大港,因此主要吸引大型重化工业,发展临港工业。
第三个层面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的均衡发展。目前,很多城市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和县域的经济非常落后。而未来的产业转移,同样表现在城市内部的产业转移。例如,在北京,越来越多的产业已经向郊区拓展,顺义、昌平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亦庄的兴起等,都是如此。而在三个产业转移类型中,城市内部的产业转移,往往被人所忽视。
近几年来,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十余个地方区域发展规划,如此密集的区域发展规划,表明了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而在这一轮发展中,来自沿海区域的产业转移将至关重要。正如中国的崛起是恰到好处地承接了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一样,在未来,中西部的普遍崛起,亦将对东部产业转移多有借重。
美国当年的“西进运动”,使荒芜的内部大陆成为富饶之地,而中国目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亦是一部类似的西进运动史。中部不振,西部不兴,中国无从谈崛起。而在历时久远的“中突西进”之后,一个全面繁荣的中国将腾空而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vs皖江城市带:中国东部的“江湖之争”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皖江城市带是江西与安徽的精华所在。江西和安徽未来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方面,将不可避免地短兵相接。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如何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领先机,是各个地方关注的话题。
在国务院颁布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两大规划的颁布时间非常接近,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此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亦于2010年1月12日批复。
而这两大规划之所以惹人注目,不仅在于它们通过的时间最相近,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唯一产生于两个相邻省份的国家战略,同时,它们都肩负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及振兴中部的重任。所以,自两大国家战略出台起,关于安徽与江西之间的未来竞争,已经掀起了两地人的心底波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几乎同时起步,而在未来,到底谁可领先一步?
第一节实力比拼,各有高下
无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皖江城市带,均分别是江西和安徽的精华与未来寄托所在。
就区域面积、人口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占本省的比重来讲,两者不分伯仲。
在国务院2010年1月12日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巢湖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达7.6万平方千米,简称为“一轴双核两翼”。“一轴”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双核”指合肥、芜湖;“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皖江城市带的整个区域面积,占安徽全省的54%。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极,2008年其人口达到3058万人,创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5%和6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土地面积为5.12万平方千米,占江西省土地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经济总量的60%。该区域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江西省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就目前的发展程度而言,两者各有特色。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介绍,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该城市带以合肥为中心,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其周边地区都占全国的比重近1/2,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
而在国家战略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鄱阳湖又是长江的重要调蓄湖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鄱阳湖水,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的安危和生态构成,鄱阳湖区每年的生态价值大约为3000亿元,这种隐性的价值,非皖江城市带可比。
第二节区位优势:集中长三角vs分散多方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面临着直接的竞争。
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卫国介绍,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亦是长三角实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在皖江城市带的规划中,亦明确指其与长三角一体化,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的意图。
目前,皖江城市带通往东部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这一区域距离长三角最远的城市安庆,到上海也只有3个多小时。2008年,皖江城市带利用省外境内资金达到了2163.9亿元,已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占55%,皖江城市带已成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的区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同时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既与沿海发达地区山水相连,又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点。
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方面,皖江城市带优势更大,不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更广。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上饶则是承接产业转移最为典型的区域。据上饶信州区副区长张爱平介绍,如果以上饶治所驻地信州区为圆心,则上饶至浙江义乌只要两个小时,到金华一个半小时,到杭州、宁波只要三个小时,到温州四个小时,到上海动车不到四小时,到福建武夷山高速公路只要一个小时。
同时,从北京至福州,从长沙至上海的高铁,即将动工兴建,建成后上饶到杭州预计只需一个小时,到上海两小时,到北京五个小时,同时,上饶的三清山机场亦在建设中。
2009年,商贸对于信州经济的贡献,竟然超过了50%以上,为全国罕见。信州最大商贸城江南商贸,亦成为江西最大的商贸市场。这主要在于,以信州为中心,辐射200千米,无论是江西本地,还是浙江、福建,均在其中,同时,区域内的6个县城形成了半小时的经济区。
目前,信州承接的东部产业转移,亦具有典型的兼顾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三地的特点。据张爱平介绍,信州目前引用的外来资金,60%以上来自长三角,主要集中在浙江。信州与宁波结成了友好城市,宁波甚至在信州设立了无水港口,信州的产品可以通过海关直接出口。而浙江的其他城市如温州、台州、金华、义乌、杭州等地资金,亦大量进入信州。
在2009年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中,信州亦是重要辐射对象,信州乃至江西最大的江南商贸城,就是由福建商人投资的。而珠三角的商家,则主要投资商贸、专卖店等项目,最典型的是来自顺德的家具批发市场。
第三节定位差异:加速工业化vs发展与生态的平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都负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实现本地中部崛起的要义。
作为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的定位非常明确,即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实现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则更被赋予发展生态的使命。
鄱阳区生态经济区的规划非常独特,从内到外依次是:湖体核心保护区,禁止开发建设;滨湖控制开发带,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高效集约发展区,致力于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三种区域,两种功能,既壮大经济,亦严格保护生态。
鄱阳湖区的这种定位,与江西特点有关。江西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到60.05%,有2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有井冈山、庐山、三清山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湿地之一,是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在中国被称为“大陆之肾”。
同时,鄱阳湖的水量足以改变长江的水质。而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堆积着中国几万亿的国内生产总值,鄱阳湖具有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任。其一年的生态经济价值为1500亿元左右,基于长江生态系统平衡,鄱阳湖需要作出某种牺牲。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西考察时,感叹像江西这样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已经不多了,表达出要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的愿望。而当时的省委书记苏荣,曾从九江星子县乘船出发,5次泛舟湖上,探求青山绿水与工业化、城市化共处之道。
时任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称,鄱阳湖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而江西正处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时期,这既是一个“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容易发生生态恶化的关键时期,鄱阳湖需要在保有发展权的同时,保持生态优势。由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比皖江城市带,多了一道“符咒”。
而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两者战略目标的巨大差异。
皖江城市带的目标是,到2015年,皖江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5%,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鄱阳湖的目标是,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20年形成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此外,鄱阳湖天然湿地面积稳定在3100平方千米,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0%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皖江城市带未来的本质,是要加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除打造八大重要产业之外,亦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生态旅游、商贸物流、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其工业化程度,将比皖江城市带略低。
同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另一战略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以上饶为例。信江和丰溪河在城市中心交汇,城区有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而在全国的其他城市中,只有广州白云山在城区边缘。同时,上饶还是全国13个空气和水质最好的城市之一。甚至在2008年雪灾的时候,往东的浙江都受灾,上饶却安然无事,因为南边的武夷山挡住了台风,北边的灵山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冷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