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14910400000019

第19章 分中部城市崛起:如何挺起龙腰(1)

武汉的民营经济如何发展?

武汉如何改变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格局?

武汉如何恢复九派横流语出毛泽东诗词《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九派”是指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有九条支流,“一线”是指这一带的长江。——编者注)的气度,重新容纳天下人才?

武汉光谷能否光耀全国?

武汉能否实现高端突围?

在中国内需不振的情况下,武汉的中国交通中心能否名副其实?

武汉未来的振兴,必须解决上述内生性难题。同时,在中部诸雄竞争中,武汉处在长株潭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的夹击之下,武汉都市圈如何突破中国大城市圈固有的产业协同难的困局,实现普遍的崛起?

大音稀声,大巧不工,武汉崛起,必以厚重深沉见长。

而在中部城市中,洛阳绝对是一个异类。

洛阳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中国的中部重镇,同时还是著名古都。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黄河之滨,邙山之下,沉睡无数古代英雄豪杰。白马寺和龙门石窟,亦诉说着这个十三朝古都的灵性与佛缘。洛阳风头之盛,已经超越了北京,几与西安齐名。同时,洛阳还是河南各城市中,唯一能与郑州分庭抗礼的城市。

如此,洛阳的崛起,不仅是一个普通中部城市的崛起,更是一个曾经的古都城市融入现代化的过程,在洛阳的身上,可以看到众多中国古城的未来。洛阳可以说是西安、北京、杭州、开封、安阳、徐州、襄阳、敦煌、宝鸡、邯郸、淄博等城市的缩影。

洛阳与武汉,同为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都面临着产业结构亟须颠覆性转型的难题。中部核心城市的产业突围之路,庶几就是中国内陆所有城市的突围之路。

洛阳与郑州的争雄,正如中国众多省份内发生在正副中心城市之间的“双城记”。解决了洛阳与郑州的协同发展问题,即解开了沈阳与大连、福州与厦门、杭州与宁波、呼和浩特与包头、广州与深圳之间的迷局。

目前,中国的国家战略,已经从改革之初的优先发展沿海,拓展到中西部发展,从非均衡战略,过渡到均衡战略,未来中国的整体性崛起,已大局初定。同时,本次金融危机也使中国开始警醒。中国是所有大陆性大国中唯一一个以贸易立国的国家,而今后,大陆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引擎。中部广阔的腹地市场,以及其位居天下之中的险要战略地位,是其未来实现强势崛起的核心优势。

中部城市的现状,与中国的整体状况非常类似,既有发达的区域,同时也有数量庞大的农业人口。武汉与洛阳等中部城市的崛起,即是中国崛起的缩影。

武汉:百年一鸣?

辛亥百年,江汉激荡。

作为曾经的首义之城,武汉在中国的地位,被重新认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事实上,这座位居天下之中的城市,其盛衰沉浮,皆由大势使然。

自张之洞兴办洋务,昔日汉口,一度成为晚清和民国时代的重镇。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即要将武汉建设成“东方芝加哥”。而在新中国时期,相对封闭的广阔大陆对九省通衢的武汉亦多有借重,武汉扼控东西,连接南北,雄踞天下之中,居中国经济版图的天元之位。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优先发展沿海经济的国家大略,使武汉被遗忘在历史烽烟中。

盛衰皆有道,离合总关情。

百年轮回,沉浮有度。

大国崛起,其国家中心,莫不成为重镇,如俄罗斯之莫斯科,美利坚之芝加哥。

中国重启内需时代,则武汉居天下之中,必效莫斯科、芝加哥等城市,崛起于中国腹心之地。

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外贸立国,到内需立国,变化瞬息间。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东风已备,武汉可有艨艟巨舰?

武汉犹如一把重剑,刚猛,却失之轻灵。武汉重工业的过于强势,压抑了大众工业的发展,而民营经济的不彰显,亦使武汉欠缺活力。

唯楚有才,于斯为盛。可叹的是,武汉以中国第三个科教文化基地之姿,却上演了一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缺乏九派横流的气度,使武汉无法再容纳天下雄才。

光谷不光,在全国高新产业园蜂起争雄的大势之下,光谷的先发优势消失殆尽,而武汉乃至湖北整体经济实力的弱小,则使光谷犹如建立在沙滩之上。

在长株潭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的夹击之下,武汉都市圈未能取得压倒性优势,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难以产生协同效应。武汉有陷入“圆环套圆环”怪圈的危险。

高端崛起,似乎更像是一种愿望。贫穷而庞大的中国,需要大众产业的振兴,而没有先发优势的武汉,更需要中端崛起,高端突破。

大鹏展翅,前程几万里?长期处于郑州阴影下的武汉铁路局终于独立,南北高铁变为通途,但武汉欲成为交通中心,还需要中国开启内需时代,并且打通国内关卡。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武汉大学的校歌,隐约中预示了武汉的未来。

负重剑,行长路,成大器,乃武汉崛起的必然之路。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一代天骄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所作的《菩萨蛮·黄鹤楼》,尽现武汉“吞吐山河、扼控九州”的沉雄大气。

武汉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流域——长江流域之中部,亦是中国铁路和公路交通之中枢,在外蒙古独立、中国东北部分领土丢失于俄罗斯之后,武汉成为中心略微南移的中国的中心,居中国经济版图的“天元”之位。武汉连接南北,扼控东西,襟带山河,雄视天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就其战略地位而言,武汉乃中国最核心的枢纽城市。当年日军进攻中国、占领武汉之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方才彻底放弃正面作战,避居重庆,奉行持久战的战略,以待变局,由此足见武汉地理位置之重要。

以武汉为圆心,向四周延伸约1000千米的区域,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主要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华北渤海经济区的北京、天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上海、苏州、杭州,南方沿海经济区的香港、广州、深圳,长江上游经济区的成都、重庆,黄河中游经济区的西安,均在这一区域之内。

明清以来,汉口渐成天下之中,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四大名镇之首。而自武汉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及张之洞督鄂以来,武汉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武昌首义,民国肇造于此,而孙中山更是在其《建国方略》中称“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仍然是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的第四大城市。美国著名学者麦金利·康韦早在1999年即发表《未来的超级城市》一文,将武汉列为“21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

遗憾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竟逐步消沉。举目四望,在中国最富竞争力的城市中,已找不到武汉的踪影。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武汉已经跌落前十之外,落后于大连和青岛。而其国内生产总值则不足上海的1/3,北京的1/2,甚至比重庆还低。

江汉横流,英雄本色。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武汉沉浮,本为常事。百年一个轮回,2011年即是“武昌首义”100周年,只有探讨兴衰之道,方可知武汉衰落之因,亦可求武汉未来崛起之道。

第一节武汉成为全国中心城市还需10年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势二字,关乎成败。而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所谓时势,既有国家乃至全球时空条件变化的因素,亦有制度和文化变迁的因素。有时候,时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人力之所为,武汉的兴衰,即是时势变化所致。

汉口之所以能够成为四大名镇之一,乃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同时农业社会的经济是内向型经济,内陆交通因此显得尤为重要。武汉扼长江中流,凭借“九省通衢”的地利,首次跃上全国经济版图。高峰时,汉口的茶叶出口量占全球茶叶贸易量的60%。武汉的发展,几乎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产物。

洋务运动时期,是武汉在全国声望最高的时期。当时,武汉不仅是国内的商业中心,更由于《南京条约》的被迫开放通商,从此向国际性大都市转型,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国内第二大经济中心,人称“东方芝加哥”。汉阳枪炮厂和卢汉铁路(现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当时全国的工业和商业中心。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是全国第四大工业城市。由于当时中国正在努力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同时,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时势,迫使中国从战略安全角度考虑,将中国的经济中心重新从沿海转到内陆,作为内陆中心的武汉,自然成为重要的工业重镇。武钢、武汉重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武重”)等武字头的大型国有企业迅速崛起。而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则打通了中国南北交通动脉,使武汉在原有的水路枢纽之上,更添陆路枢纽。

武汉今日之相对衰落,乃是国家战略的大势使然,并非人力而为。

无论国家还是城市,其崛起均有赖于特殊时势。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崛起,其本质是借助全球产业大转移,从而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而珠三角、长三角的崛起,乃在于引领国内改革的先声,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枢纽。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崛起,乃是全球大陆型大国崛起的异数。无论是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还是巴西,均是内生性大国,即都以内需为主导,国家的繁荣,主要靠工业、商业等实业生产,以及国内消费的拉动,而中国不然。由于处于后发劣势,中国的崛起,从一开始就是外向型经济,内需从来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先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珠三角,其次是80年代开发长三角,然后是90年代开发环渤海经济圈,最后才是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

在此情况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目前的中心城市中,除重庆得益于西部开发战略地处内陆外,其他如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绝大多数城市都位于沿海区域。

内需与武汉有重大的内在联系,在中国内需不振的时代,武汉尚无崛起的希望。

外向型经济,注定了沿海等城市成为中国工业、商业的中心,以及对外贸易的中转地。中国的经济活动并非以内陆贸易为主,而是以对外贸易为主,因此,纵使武汉雄踞全国之中,武汉的内部河运、公路以及铁路,均失去了其枢纽作用。甚至一度称雄国内的武汉港,也演变为长途汽车站,笔者回红安,就有三四年都是从武汉港乘车出发的。与“大陆枢纽”和“江河枢纽”被废弃相伴的,是“海路枢纽”的作用凸显,深圳、广州、上海等江浙沿海城市借势崛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汉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衰落,其根源就在于,在优先发展沿海的战略主导下,处于内陆腹地的武汉战略地位下降;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外向型经济成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海外贸易的发展,使武汉的内陆交通枢纽地位变得不再重要。以至于在某次会议上,时任武汉市委书记的李宪生追问国家总理温家宝“武汉在哪里”。

武汉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唯有隐约的踪迹可寻。

而武汉未来的发展,亦需借助国家乃至全球发展的大势。

武汉曾经作出了很多努力。2005年,武汉被纳入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2007年,武汉成为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城市之一;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国务院确定武汉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而这些努力,均依赖于一点,即中国从此走向内需时代,并由此进行相关制度文明的改革。

就全球大势而言,几乎所有的内陆型大国,其地理中心,均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天下之中”崛起乃大陆型经济发展的必然。

在全球疆域广阔的大国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国家,首推中国、美国、俄罗斯。而加拿大因为经济主要集中在南部,北部地广人稀,加之人口密度过小,并不具备特别大的代表性。

在俄罗斯九大经济中心中,位于俄罗斯欧亚枢纽位置的莫斯科,不仅是该国的首都,亦是其经济中心之一,甚至是最大的经济中心。除其政治功能外,莫斯科同时还是俄罗斯的工业、金融、科技与文化中心。

美国的经济发展相对均衡,芝加哥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被称为“美国的动脉”,为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枢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港口。自1948年成为美国交通地理中心之后,芝加哥逐步成为美国主要的金融、文化、制造业、期货和商品的交易中心之一。

武汉在中国亦是如此。虽然改革开放之后其地位相对衰落,但是未来仍然可期。

在“十二五”规划中,调整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中国未来趋势;而在中国成功赶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从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转型,亦成为趋势。顺应内需时代方是武汉崛起的“未来大势”。

但是,武汉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座未来之城。

武汉被称为“东方芝加哥”,但是,芝加哥的发展,亦经过长期等待。1848年,连接五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河水系的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和贯穿东西部的铁路竣工后,芝加哥就成为水陆交通枢纽。便捷的水陆运输极大地刺激了芝加哥工商业的发展。1870年到1900年间,芝加哥的人口从29.9万人猛增到170万人。芝加哥逐步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