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14910400000018

第18章 浙鲁粤转型:腾笼换鸟,还是立地成佛(6)

第二节战略布局的比较

虽然三省海洋经济强弱有别,但是,就未来战略布局而言,其重要性恰恰与目前各自的既有产业地位相反。

广东有21个地级市,而本次被计划培养为海洋经济重头市的,仅有广州、深圳、惠州、湛江和汕头5个,不足全省地级市的1/4。而在珠三角的传统的9市中,仅有广州、深圳和惠州三市被计划发展为海洋经济重头市,约为珠三角城市总数的1/3。

广东虽然是目前中国的第一海洋经济大省,但是,就总体而言,广东“陆地经济”的发达,制造业领先全国的地位,使其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并不显著。海洋经济在广东,并非主体经济,在未来,亦不可能成为重要的战略产业。这从其布局中,可见一斑。

而非珠三角城市的湛江和汕头,正是广东东西两翼的中心城市,广东如此布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将海洋经济作为东西两翼破局的突破口,而非全省产业转型的重点。而湛江和汕头,在广东经济中所占比重都比较小,并非固有经济重镇。

山东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包含了7个城市,分别是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基本涵盖了山东半岛以及黄河入海口这两个区域,与归属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山东部分地域基本等同。山东众多入选全国百强县区的县城,即位于此半岛领域。

目前,山东临海经济带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城市的梯次发展格局,即一个中心城市(青岛)、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烟台、潍坊、威海)、三条产业聚集带,形成了以石油、重化、轻纺、电子、海盐和盐化、滨海农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临海产业体系。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以说寄托着山东的未来。一直以来,环渤海经济圈都被认为盘子太大、涉及的城市太多,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等地都属于该经济区,而山东等地比起北京,更有“陪太子读书”的感觉。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山东独立发展类似海洋经济区,或者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将成为其新的战略。

相对而言,最为看重海洋经济的,反而是目前三省中实力相对较弱的浙江。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设及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个市47个县(市、区)。而在这7个城市中,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5个城市均为长三角经济圈成员,其余的温州、台州,则为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最典型的内生性经济重镇。2009年,这7个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3以上。

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浙江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再造“海上浙江”。在浙江的预想中,发展海洋经济,是完成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浙江都没有独立的被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而周边的安徽、福建等省,都已经有独立的国家战略区域。浙江唯一可能成为国家战略区域的,即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在这个国家战略中,明确提到了发展海洋经济。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几乎将除湖州以外的长三角成员城市与南部最发达的温州、台州,一起纳入到了海洋经济区,足见浙江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视。

在空间布局上,浙江海洋经济形成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十岛、多点”的布局。“一核”,即以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两翼”,即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带海域为南翼。“三圈”,即以杭州、宁波、温州为核心的三大沿海都市圈。“九区”,即重点建设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集聚区、宁波杭州湾新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嘉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绍兴滨海新城、舟山海洋新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温州瓯江口新区等九大产业集聚区。“十岛、多点”,即重点开发梅山、六横岛、金塘岛、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洋山、南田、头门、大陈、大小门、南麂等重要海岛。

第三节产业布局的比较

在广东、山东、浙江三地的海洋产业布局中,不乏同质化的因素,但是,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广东以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等五大海洋产业为重,打造全国先进的石化、造船、钢铁和能源四大临海工业基地。而事实上,各个城市在各个领域都有各自明晰的优势。港口海运,主要集中在深圳和湛江。临港工业,主要集中在湛江和汕头两翼,造船、钢铁和石油等产业基本落户于此。滨海旅游,当然是集中在深圳这样的服务业相对发达的城市。海洋新兴产业,也非广州和深圳这样相对发达的城市莫属。

不过,就当下而言,广东海洋经济真实的布局,在于东西两翼,尤其是湛江发展最快。2009年,在湛江吸引的央企投资中,宝钢的投资达700亿元,中科炼化超过1000亿元,钢铁和石油产业的投资超过2000亿元,而湛江2009年的生产总值也不过1000余亿元,央企的巨额投资等于再造两个湛江。

传统海洋产业,仍然是广东海洋经济的主体。而海洋医药、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工程、海洋新能源等产业要得到全面发展,尚需时日。

对于浙江来说,发展海洋经济意义重大,但形势同样严峻。

虽然同是民营经济的重地,浙江与广东存在很大不同。广东还是存在一些大产业的,如韶关等地保持了传统的重工业,经济结构相对多元,抗风险能力亦较大。而浙江几乎是清一色的制造业,而且几乎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企业也多以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不足,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众多浙江企业遭遇了巨大冲击。浙江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已至极限,需要寻找新的突围途径。

所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存在双重意义,既是对新兴产业的拓展,亦是对转变浙江目前的经济结构的挑战。以位置类似的广东与浙江两地的城市比较,地处浙江沿海的台州,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亿元,而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大约为1000亿元。相较之下,位于广东西南沿岸的湛江却是相反,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000多亿元。

仅此而言,通过海洋经济再造“海上浙江”,隐含着另外一个命题,就是再造一个重工业化、大工业化的浙江,以此弥补浙江重化工业和大型企业缺失的遗憾。

虽然浙江在港航服务、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方面领先于全国,但是,客观地说,这些产业目前尚且被边缘化,形势不明朗,而在传统海洋经济方面,浙江又落后于广东和山东。

浙江未来的重点,是发展重型海洋产业,在石化、钢铁、港口、造船、海洋新能源等领域进行突破。只有先追求海洋经济的总量,才有资格谈优化结构。

在浙江的东翼,浙江已将舟山—宁波港建成集散并重的国际枢纽港,而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是以核电、风电等为主在沿海建设的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同时,闻名全国的“服装之城”宁波,亦开始发展石化产业。在世界船舶工业的重心从韩国转移到中国之后,未来宁波的造船业,亦应列为重要工业,与湛江和青岛的船舶工业展开竞争。

台州不像宁波那样接近上海,因此该区域内的产业受到的限制小,可以放开手脚。特别是在石化、钢铁、能源等工业领域,目前,台州已经吸引中石油投资了1000亿元的项目。在钢铁和造船行业方面,台州亦有新的计划。三门核电站一期、华能玉环电厂、台州发电厂五期等重大电源项目,在台州可开展,靠近上海的宁波却不一定可以,靠近台湾的福建、靠近北京的山东亦有顾虑。

在未来,浙江的部分海洋经济重地,如台州,完全可以实现再造。其海洋经济的产值,几年后将超过已有经济的产值,实现局部突破。

此外,浙江可以发挥其民营经济优势,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海洋新兴产业,实现海洋产业的重型化与新兴产业的合理比例。

山东虽是沿海省份,但是,其产业结构却更似内陆省份的产业结构。目前,山东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大省,但重化工业的比重相对偏高,能源消耗较高,山钢以及未被合并前的日钢,都是全国钢铁行业中举足轻重的企业。山东鲁能集团则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企业。

由于山东本身的重型化,其在发展海洋经济时不再适宜突出临海工业,而应该以新型产业为主体。虽然石化和钢铁产业已经成为几乎所有海洋经济重地的首选,不可荒废,但是,山东东营本身就有油田,不需要去刻意引进太多项目。作为与日本、韩国最近的经济区,以及北方港口最多的省份,山东可优先发展港口服务业。发展海洋医药、能源等新兴产业,区别于京津唐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亦是未来山东脱离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中国独立的一级经济区的重要条件。目前,山东的青岛、烟台均已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其未来可期。

中部崛起,已成中国未来大势。

如果说华东是中国的龙头,西部是中国的龙尾,则中部是中国的龙腰。正如人之强健,必要肾火旺盛,腰杆挺直。一国是否强盛,关键要看其最广阔的内陆腹地能否实现普遍发展。

在中部诸雄中,湖南、湖北、河南,被视为最有可能成为中部领袖的省份。而在城市中,武汉、长沙、郑州、洛阳、太原等皆欲崛起争雄。

而在这些城市中,呼声最高的莫过于武汉。

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出台92周年之际,位于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的武汉,正好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隆重庆典。

这次隆重的庆典,被寄予了武汉重新振兴的厚望。自张之洞时代起,武汉几度沉浮,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中国优先发展沿海地区,武汉逐步衰落。

武汉何时成为“中国的芝加哥”?

在高铁时代,武汉重新成为中国的交通中心。可以预见,在中国即将到来的内需时代,陆运将重新取代海运,中国将迎来“大陆经济”时代,武汉未来可期。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张之洞时代武汉的沉浮,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的复兴,均历时数十年。按此周期,武汉未来的振兴,亦至少需要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

重剑刚猛,失之轻灵。武汉的优势与局限,同样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