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是谁?
中国企业家的个性化代表,地产业大亨,中国第一房地产品牌万科的缔造人和掌门人,中国人登顶珠峰的最大年龄记录创造者。
王石性格鲜明,风格明快,能言善辩,好出惊人之语,具有丰富的人格魅力,在媒体有极高的曝光率。作为成功人士的代表,他管理企业标榜专业化、透明度,率领万科由一个十几人的贸易公司,做成一个年销售额四五十亿元,一年卖出一万多套住宅的房地产龙头企业,为此他屡屡获得各种优秀企业家奖励。
作为万科的创始人、掌舵人,王石的很多带有创建性的工作其实已不仅属于万科,而且属于整个地产界。而入选2000年经济风云人物,他的一系列社会和商业活动,又使得王石的影响远远超出地产界。
除了一个成功老到的商人角色外,他又是极限运动的爱好者,登雪山成就有目共睹。他也酷爱滑翔伞运动,是内地第一个在台湾玉山飞滑翔伞的人。他还是外国品牌手机在内地的形象代言人,出席《财富》论坛,在哈佛演讲,他的业余生活和职业生涯同样动人。
而且,王石不是富豪,不是资本家,他本身只是拿工薪加奖金的职业经理人,奉公守法,积极纳税,私生活检点,从无绯闻,个人形象非常健康。
当然,王石的张扬也引起很大争议,不谦逊,在媒体曝光频率不低,这也引来了不少街谈巷议。
在2003年,再去谈王石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这有点像给大家介绍F4或者******,容易吃力不讨好。
认识万科的掌舵人王石九年了,这个年过半百但是还不断能够制造出新闻的公众人物很有点马拉多纳或者贝利的味道,哪怕多少人说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哪怕已经不在第一线,但总是有吸引力让人忍不住看看,他到底又干了什么,说了什么。
10月,在胡润制作的“2003中国百富榜”子榜“2003房地产影响力人物五十强”中,王石位居榜首。
11月,在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住宅与建设科技博览会上,王石被授予地产界的年度特别贡献奖,表彰他一年来为房地产界带来的推动。对这个奖项王石的感受是:“这个奖我怎么感觉有点像电影界的终身成就奖啊,我不还在干吗?”王石说,无论是万科,还是他个人,都还远未到领这个奖的分上,包括他的同事和所有的人,都还在努力。而深圳当地媒体对此的评价是:“王石不但在深圳地产界,甚至在全国地产界都成了精神领袖,如果这次评选没有王石的话,可能就失去了权威性。这次王石得了一个特别贡献奖,这对王石是一种肯定,但也说明王石在2003年的地产界的角色有了微妙变化。他的影响力太大,已经不局限于房地产界了。”
11月30日,在2003年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拉力赛中,深圳市浪骑游艇会组队的“中国一号”夺得全程比赛总分冠军,实现了中国大帆船航海拉力赛历史零的突破,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在深圳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了这一结果。王石以“中国一号”见习水手身份参赛,被授予“启航奖”。
这不,他在珠穆朗玛峰登顶后,回来还滑雪,还参加了航海,2003年12月还计划去南极洲,一切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又多少有点艳羡不已!
青年王石
王石于1951年1月出生于广西柳州,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1983年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工作,1984年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任总经理。1988年中心改组发行股票,更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公司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王石历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2月辞去总经理职务。王石现兼任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房地产协会城市住宅开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房地产协会副会长以及深圳市总商会副会长等职务。这是万科公司为王石出具的官方简历。
虽然生在广西,其实王石的原籍是安徽的金寨,著名的革命根据地。
王石的父母都是红军时代就参加革命的革命军人,所以他自小就养成了勤俭刻苦的个性。王石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印象是他们天天工作,就像职业革命家,对家庭顾及很少,所以后来王石也有点这样。
“这不是好坏的问题。你生在一个充满欺诈的家庭,你想有诚信就很难,相反也是一样。我的父母给我的印象就是工作,那我就会把工作看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王石很真实地剖析过他的想法,有时候还带着一丝内疚。
“所以我对女儿在尽到父亲责任方面是很惭愧的,她从小在广州长大,我对她的关心很少,但潜移默化的东西肯定是有的。她将来想做什么我会完全看她的个人喜欢。”
在八个兄弟姐妹之中,王石排行第三。而除了他一个是从商之外,其他兄弟姐妹都没有下海。
王石一向不喜欢谁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这种略带一点《读者文摘》语境的问题,所以他很坦白地说:“与其说是哪个人影响了我,还不如说是哪一段经历影响了我。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一是当兵的经历,二是上大学时的自学。”
除了知道他在新疆当兵期间沉迷于黑白摄影之外,王石从军那一段历史现在基本上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回忆了。
“我们那个时候能去当兵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我当时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职业军人。但是到了部队以后,我发现我的个性特征可能不太适合当兵,因为我比较喜欢出风头,喜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
所以在当了五年汽车兵之后,王石就离开了部队。这一段经历在当时肯定没有显示出什么来,在服役的后期,他甚至特别盼着离开部队。但是王石认识到:“在我日后到深圳创业也好,还是至今做的许多事情,我的部队生涯都给了我许多正面的有意义的帮助。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因为有在部队艰苦生活的锤炼,在常人看来要吃的那些苦在王石看来什么都不是。
例如,初到深圳创业的时候,王石几乎是清教徒一样地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典型的例子如下:
“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找我出去办点事儿。我问他,你吃饭了没有。他说吃过了。我说我还没有吃。他说要不要出去吃一点。我说很简单,当着他的面,撕开一袋方便面,干吃了。那时一块面包当一顿午餐在我看来很正常,领着民工扛150斤一袋的饲料,也很正常。绝对不会觉得苦。”
王石自己总结,给他留下深刻影响的还有部队的集体生活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在部队中你自觉不自觉地就增强了团队意识。所以有人评价万科的组织纪律严明,我想这是和自己的经历分不开的。”
青年王石的第二段经历是上大学。他是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兰州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的。而王石的精明,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慢慢体现出来。
“当时从部队转业后,即使去开车在社会上也是受欢迎的,但我选择了去当锅炉大修工。我只要说说锅炉大修工的粮食定量,大家就会知道那是一个多么苦的职业。当时的机关干部是每月27斤粮,司机是45斤,而锅炉大修工是49斤。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我想上大学。那时候上大学需要推荐,我想没有人会推荐司机,但有可能会推荐工作条件更苦一点的锅炉大修工。”
结果,王石如愿以偿上了大学。但他并不喜欢入学的给排水专业,所以王石把很多时间花在自学的两门课上,一是英文,二是政治经济学。
二十多年之后,王石回忆:“这两门课对我很重要。英文让我的信息量比别人多多了,当然今天能说英文、能通读英文的人太多了,那时候的情况不一样。我因为喜欢旅游,就去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一些原版的英文杂志,其实那都是一些公开出版物,是很容易共享的资源。但我一和别人聊天,就发现自己知道的信息别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你就会觉得自己有优势,也很容易建立自信。”
王石对于自己的思想形成也很坦白:“选政治经济学是因为当时泛政治化的大环境,我特别希望借助这样一门学科,弄懂当时一些想不清楚的问题。当然学了三年下来我也还是没有弄懂。但是政治经济学至少给了我一个基础,思维方式跟别人不太一样。”
一些跟王石同样年龄段、同样后来做成事情的人,总喜欢津津乐道自己如何透过通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什么的有了多大收获,对于日后的做生意有多大多大的好处云云。而王石的承认自己“没有弄懂”无疑更加真实。
可以想像到的是,富有人文情怀的王石当时的感觉是复杂的。虽然上大学离开了重体力工作岗位,可是王石依然对那个专业的课程一点兴趣也没有,更多时间他是自学。王石承认,他的很多书,都是那个时候看完的,尤其是对外语和政治经济学,他下的工夫最大。后来他就凭着自学的外语基础,当上了广州市外经贸委的英文编译。
当然,这个工作也没有令一直希望做更多事情的王石停步。把妻子和初生的女儿留在了广州之后,1983年,33岁的王石从广州某机关下海,只身来到深圳组建万科公司,当时万科的原始资本为零。王石在万科走过的20年,实际上就是一条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刚到深圳,王石只是抱着“试试看,不行就出国”的念头,没想到后半生从此就定格在深圳,打造了万科这么一家卓尔不群的企业。
初识铁汉王石
我是在1994年3月30日的下午第一次见到王石的。
那天,做了财经记者还不到一年的我,刚好和当时的《深圳特区报》记者田先生通电话。他说起下午两点钟在阳光酒店有个新闻发布会,而我刚好在离阳光酒店500米不到的地方,于是也就徐徐踱步过去。当时我根本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料这一非常偶然的决定,却带来了以后我和王石以及万科的十年友谊。
我进入会场的时候,宴会厅里和平时的新闻发布会不太一样,有点乱,而众人脸上的神色也和平时那些上市啊招商啊什么的来宾大不一样。我问旁边相熟的薛女士,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位《上海证券报》的深圳特约记者一脸严肃,连连摇手道不要说话,王石讲话了,先听先听。
我再看台上,前面的一位发言人踌躇满志地坐回主席台,轮到一个面无表情的瘦削的中年男人走上讲台,开始发言。听他说了几分钟,再加上会场上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套新闻材料,我才醒悟过来,原来台上这个男人,就是深圳有点名气的企业家王石,他所代表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遭到其时股市上大出风头的君安证券公司的责难。
环境有些被动,王石在讲台上的脸色也不太好看,但他的发言还是很有条理,一直讲了差不多20分钟。我当时觉得这人和平时看到的那些厂长局长还有点不一样,起码发言有逻辑、有思路,不会让人听着没劲。到最后,很多记者纷纷发问,王石则表示欢迎大家继续关注这个事件,而万科将会于第二天下午在公司会议室进行进一步的情况说明。
会场上,还有一个很斯文的圆脸青年上来宣读一张声明,当时介绍是万科的董事会秘书,后来才查到名叫郁亮。这位1994年刚以参股申华一战在金融证券界中知名的北京大学高材生,今天已经是万科集团的总经理了。
有趣的是,在发布会过程中,还有一个身穿白衬衣、西裤,打着领带,“很白领”的男生前后穿插拍摄照片,活跃非常。当时君安证券有人觉得有点不妥,还问了一句,你是谁,干什么呢。那个男生想了一想,说“我是《中华工商时报》的啊”,然后飞也似的就走了开去。当时场面比较混乱,也就没有人继续深究。后来我才知道,这位拿着美能达套机热心记录历史的典型白领,就是当时《万科周刊》的副主编、研究室副主任丁长峰,现在他也成了万科集团的副总经理。回看起来,万科培养人才还是很见效果的。而也就是这位丁大兄,约我给《万科周刊》撰稿,从此我的文字生涯一发不可收拾,一度泛滥,最后波及《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和《经济观察报》等数十份报刊。以此观之,丁长峰先生真有点文化界的吴三桂之感,正是他引我这个粗人进入这个圈子是也。
三三〇事件之中,王石和万科诸将连日不眠不休,有四处争取盟友者,有和主管部门反复沟通协调者,也有不少年轻员工自发地留在公司以壮声威。第三天,经各个层面明暗交手后,万科筹划得宜,成功地把发难的一家大股东分化争取到本方,局面上已然反客为主。随即王石乘胜追击,在阳光酒店曾被人发难的同一地点召开新闻发布会,顺水推舟地把万科准备进行的改革措施强势推出。至此,在传媒舆论上,已经是万科一边倒地占据上风。发难方也因为内部意见分歧,“改革倡议”遂不了了之。经此一役,王石在媒体间留下开放革新的个性形象,这使他个人和公司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