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1484700000025

第25章 蛰伏的九头鸟 (2)

楚庄王阅兵回来,到了半路,前面有军队拦住去路,要跟他开战。原来他的令尹(楚国的国相)斗越椒早就有了造反的心思,自从楚庄王分了他的权力,他更加生气。这回一瞧楚庄王率领大军去打陆浑,好比老虎离了山头,斗越椒就发动本族的人马,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在今湖北荆州),随后又发兵想去消灭楚庄王。楚庄王假装退兵,暗地里把大军四下里埋伏好,只叫一队兵马去把斗越椒引过来。斗越椒过了一条河,接着去追楚庄王。等到斗越椒发觉中了计,赶紧回去,后来才发现那河上的大桥已经被拆去了,弄得他反倒丢了阵地。他瞧见河那边有个大将嚷着说:“大将乐伯在此,斗越椒快投降吧!”斗越椒叫士兵们隔河射箭。

乐伯手底下有个小军官叫养由基,他使激将法大声地对斗越椒喊道:“这么宽的河,射箭有什么用?令尹您是个射箭的好手,咱们俩就走得靠近点儿,您站在那边桥头上,我站在这边桥头上,一人三箭,赌个输赢。不来的不是好汉。”

斗越椒说:“要比箭?我先射。”

养由基就让他先动手。斗越椒射箭是百发百中的,他还怕一个无名小卒吗?他一箭射过去,养由基用自己的弓轻轻地一拨,那枝箭就掉在河里了。接着第二枝箭又射去了。养由基把身子一蹲,那枝箭从他头顶上擦过去了。

斗越椒嚷着说:“不许蹲,不许蹲!”

养由基说:“好,这回我就不蹲,您只有一箭了。”说完第三箭又到了。

养由基不慌不忙,伸手一抓,把那枝箭接在手里,说:“大丈夫说话当话,赖的不是好汉。”说着“嘣”的一声,斗越椒赶快往左边一躲。

养由基笑着说:“别忙,我就拉拉弓,箭还在手里呢。”接着他又把弓弦拉了一下,斗越椒赶快又往右边一躲。养由基就在他往右边躲的那一下子,射了一箭,正射中了斗越椒的脑门子。斗越椒那高大的身子好像锯断了根的大树,沉沉地从桥头上倒下去了。树倒猢狲散,斗家的兵马逃的逃,投降的投降,楚庄王打胜了。因为养由基一箭消灭了敌人,楚国人就管他叫“养一箭”。

楚庄王平了令尹斗越椒的叛乱以后,一心要做出些惊人的业绩,不再贪图享乐。他拜孙叔敖为令尹,帮助自己治理国家,以图霸业。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者。少年时,曾遇两头蛇,时俗认为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这蛇,埋入山丘,其品德为族人赞佩。后来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职务。为官3月就升任令尹。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

据说,当时他作了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

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非常谦逊地接受了老人的意见。

这个故事显然是后人根据孙叔敖的事迹附会而成,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孙叔敖能够持廉至死的原因。孙叔敖的平民意识表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上,就是以简朴为美,他说:“吾闻君子服美,益恭;小人服美,益倨,吾无德以堪之矣。”

孙叔敖所言即所行,言行一致。他在相楚期间,“栈车牡马,粗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其“妻不衣帛,马不秣粟”,始终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孙叔敖当相国期间,着手改革制度,整顿军队,开垦荒地,挖掘河道。为了免除水灾旱灾,孙叔敖动员楚人开掘一条楚国最大的河道,他自己也亲自到工地上去鼓励老百姓。这一条河道修好了,灌溉一百多万亩庄稼,每年多打不少粮食。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贼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

孙叔敖执法以民众利益为重,《史记·循吏列传》载,孙叔敖为政期间,庄王认为币轻,把小币改为大币,其结果是导致市场混乱、萧条。孙叔敖对庄王说:“前日更币,以为币轻,市民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听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司马迁称赞道:“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孙叔敖认为,统治者应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而不能随心所欲,弄得老百姓无所适从。楚人喜欢乘低驾马车,便于上下,可楚庄王认为车驾低了不便于套马,准备下令改为高驾马车,孙叔敖认为不可,劝阻说:“令数下,民不知所从。”此后“民悉自高乘其车”。

司马迁评此事说:“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这说明,当政者凡涉及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作出任何决策都应该三思而行。

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优孟就是最为有名的一位。

优孟身高八尺,富有辩才。孙叔敖知道他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一次路上遇到优孟,就对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贫困时就去拜见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

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每天靠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住在山野耕田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自身贪脏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赃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10年没有断绝。

孙叔敖为官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厚的思想根源的,这就是民本主义思想。民本主义思想在楚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楚国立国后,统治者受北方民本主义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恤民”的作风和传统。楚国立国之祖鬻子,为求得楚国自下而上的发展,明确地提出:“上忠其主,中敬其士,下爱其民”的主张。楚成王时令尹子文主政后“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其用心乃“恤民之故也”。

随着疆域的扩大,国力的增强,楚庄王对权力、领土和人民控制的欲望也与日俱增。他既要像齐桓公那样在中原一呼百应,也要像晋文公那样让各诸候小国争相朝拜。主宰华夏,雄霸中原的理想,如列火般在他雄心万丈的心头燃烧起来。

没有几年工夫,楚国更加富强起来了,终于跟晋国争夺霸主的地位了。公元前579年,楚国跟晋国在邱城大战了一场。这时候晋成公和赵盾都去世了,晋景公做了国君。楚庄王把晋景公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打得晋军的将士拼命逃跑。有人请楚庄王追上去,把晋人斩尽杀绝。

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之战以后,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胜仗,已经把以前的羞耻擦去了。晋、楚是两个大国,晋国灭不了楚国,楚国也灭不了晋国,总得讲和,才是道理,何必多杀人呢!”他立刻下令收兵,让晋国的人马逃了回去。

作为成就一代大业的君主,最容易滋生的毛病是忘乎所以,骄傲自大。历史上夫差、唐玄宗等人的沉浮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便成了永具警示意义的宝训。而楚庄王却很好地摆脱了这种宿命的怪圈。他在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有利有节的原则,力求战争善后做到平和顺当,尽可能消除各种矛盾与隐患,化解来自敌方的反抗,使自己的军事胜利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争取政治上的最大主动。这一理念,在楚庄王的具体军事行动中有着不止一次的体现。

邱城大战,拥有六百辆兵车的晋国人马,一战之间几乎全部覆灭,而三年末鸣的楚庄王终于一鸣惊人。以后,楚庄王又陆续传鲁、宋、郑、陈等国归顺,他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成为又一任实力强大的霸主。

在诸多春秋霸主中,齐桓公是有大略而无雄才,秦穆公则有雄才而无大略,晋文公虽说二者兼具,但又天不假年,来不及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惟独楚庄王在历史舞台上作了淋漓尽致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