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1484700000016

第16章 历史的心智 (1)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史记·齐世家》

他,霸业不及七雄五霸,贤明难比尧舜禹汤,但却有着千古留名的一代贤相;他,虽没有文王的礼贤下士、武王的从善如流,却也能知错就改,从不讳疾忌医;他,虽不及夏桀的声色犬马,商纣的残忍暴虐,却也喜爱金银珠宝,迷恋美女宫娥。他懂得要富强自己的国家,有时却也忍不住自恣享乐。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尧、舜、汤、武这样的贤者固然鲜有;残暴如桀、纣者却也并不多见。多的就是他这样的帝王,他表现出了最真实的人性:既有富国强兵,让国家海晏河清的壮志,也难抑心中贪婪享乐的念头。他就是齐景公——一个最普通帝王的代表。

齐景公,春秋时是姜氏齐国第25代国君。名杵臼。齐庄公异母弟。在位时好治宫室,百赋重刑,庶民的生产物要被剥夺三分之二,许多人被处刖足之刑。《史记·齐世家》记载他“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 “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喜欢打猎,箭法却不高明。但齐景公能纳谏,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他是在齐桓公之后,齐国历史上又一位明主。他拥有历史上第一流政治家晏婴——晏婴当宰相。

此外,齐景公之所以能当上国君,还要感谢大臣崔杼。齐景公之前的齐国国君,是齐景公的哥哥齐庄公。他是一个不守君道的人,成天沾花惹草。大臣崔杼抢了棠公的老婆,也许她真的很漂亮,齐庄公对她也情有独钟,庄公把崔杼打发到外地去,自己就去和她厮混,并且把崔杼的帽子拿出来赏人。这不是把人家戴绿帽子的事情公之于众了?结果崔杼忍无可忍,把庄公杀了,才立了齐景公。

有了晏婴为相,齐景公也就有了恢复齐桓公时期的霸业雄心,但是时间一长,这位好高骛远的国君就熬不住了。他想通过豢养一批勇士的办法来建立自己的武功。当时,齐景公豢养了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猛异常,力能搏虎,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他们恃宠自傲,为所欲为。这时齐国田氏的势力越来越大,曾经联合国内几家大贵族,打败了掌握实权的栾氏和高氏。田氏家族势力的提高,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一族,晏婴很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危害国家,便劝齐景公除掉这三个“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的勇士。齐景公担心“搏之恐不得,制之恐不中”。晏婴决定伺机智杀这三勇士。

一天,鲁齐结好,齐景公宴请鲁昭公。酒至半酣,晏婴奏请开园取金桃为两国结盟祝贺。景公准奏后,晏婴引园吏亲自监摘。摘得6个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气扑鼻”。依礼,齐鲁二国君各享一个,齐鲁二国相各享一个。盘中尚剩两个,晏婴奏请赏给臣下功深劳重的人,以表彰其贤能。齐景公让诸臣自我荐功,由晏婴评功赐桃。

公孙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荐。二人一自荐功劳,晏婴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劳,并即刻将两桃分别赐给了这两人。田开疆以开疆拓边有功而自荐。晏婴评定田开疆功劳为最大,但桃已赐完,说只能等到来年桃熟,再行奖赏。齐景公说他自荐得迟,已没有桃子来表彰其大功。田开疆自以为这是一种耻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挥剑自杀。古冶子和公孙捷相继因功小食桃而感到耻辱也自杀身亡。

晏婴就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齐国隐患。其实“三桃杀三士”已经不是一代贤相公报私仇,而早已变成了“武不敌文”的一种历史共识,就像诸葛亮之除廖立。

齐景公算是战国时期比较英明的一位君主,虽然他也做了很多错事,但比之其他君主已经算是难得的明君了。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他周围贤臣的辅佐,晏婴是齐景公时期最负盛名的贤臣,他曾经多次劝谏齐景公。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晏婴一日三谏齐景公的故事。

齐景公在牛山上游览的时候望着都城临淄,泪流满面地说:“美丽的国都啊,草木多么茂盛!为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万物都要死亡呢?假若从古到今没有死亡,那么我将离开这里到哪里去呢?”他的两个大臣史孔和梁丘据也跟着流泪:“我们依靠君主的恩赐,饭菜可以吃饱,车马可以乘骑,看见死亡临近,心情都很悲伤,何况我们的君主呢?”

听了他们的这些话,晏婴在旁独自冷笑。

齐景公见晏婴冷笑,便揩眼泪问道:“我和我的大臣触景伤情有什么值得你发笑呢?”

晏婴说:“假如贤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你此时只会在农田里,哪还会有时触景伤情呢?正是因为一个人离开了君位,才有机会让另一个人被立为君,也才有机会轮到您当上了国君,可笑你身在福中不知福,你却为自己即将死亡而悲伤而哭泣,这是很不仁义的啊!我对不仁义的君王及讨好巴结的大臣怎能不讥笑呢?”

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自己罚自己的酒,又罚史孔和梁丘据两人各一杯酒。

人们常常对自己即将失去的权、势、钱等忧伤不已。殊不知,这些东西是不可能永远占有的,一味沉迷于这些东西之中,最终会把自己毁了。要想开些,把功名利禄看作过眼烟云,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以超然的胸怀对待它们,你才会摆脱它们的束缚,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可超然物外,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快乐幸福的人。

晏婴纳谏,其实不是要故意为难齐景公,不给他台阶下,而正是要让景公做出一些思考,启发景公的仁德之风,让他悟出自己思想的错误,并且时刻保持头脑清楚,划清是非界限。晏婴针对齐景公的言语和行为,既严厉地指出了景公的思想会导致的恶劣后果,批评了他的行为,同时又为景公改错自省留下了极大的面子,避免了君臣关系的对立。

夜幕徐徐降临,只见满天星斗的天空中,忽然一颗彗星一划而过。齐景公见此情景,觉得有不祥之兆,急忙派人召来巫师祈祷除灾。晏婴上前阻止,并对齐景公说:“大王,不必如此。彗星的出现是对下界的警告,只要下界安定,彗星自然会隐去。眼下,大王只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轻信谗言,忠奸不分。这样一来岂只是彗星出现,恐怕会有更凶恶的征兆会出现。”齐景公听罢,气极败坏。

劝谏齐景公之所以能留下千古佳话,还在于晏婴善于巧谏,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如果想规劝一只羊是容易的,而如果所规劝的是一只猛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弄不好不但劝谏不见得有什么效果,还会被它的尖牙利爪所伤。所以劝谏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谋和技巧,在这方面晏婴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个典范之作。

当时,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乃大发脾气,抓来绑在殿下,要把这人一节节地砍掉。古代的“肢解”,是手脚四肢、头脑胭体,一节节地分开,非常残酷。同时齐景公还下命令,谁都不可以谏阻这件事,如果有人要谏阻,便要同样地肢解。皇帝所讲的话,就是法律。晏婴听了以后,把袖子一卷,装出很凶的样子,拿起刀来,把那人的头发揪住,一边在鞋底下磨刀,做出一副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皇帝泄怒的样子。然后慢慢地仰起头来,向坐在上面发脾气的景公问道:“报告皇上,我看了半天,很难下手,好像历史上记载尧、舜、禹、汤、文王等这些明王圣主,要肢解杀人时,没有说明应该先砍哪一部分才对。请问皇上,对此人应该先从哪里砍起,才能做到像尧舜一样地杀得好?”齐景公听了晏婴的话,立刻警觉,自己如果要做一个明王圣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残酷的方法杀人呢!所以对晏婴说:“好了!放掉他,我错了!”

晏婴劝谏的技巧就在于他懂得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劝谏最能让国君接受,有时候需要的可能是犯颜直谏,但有时候需要的又可能是温文婉转的巧谏。

劝谏有时候需要的是苦口婆心地将道理,但有时候道理也许并没有用,一个具体的例子也许更能说明问题。晏婴就曾经用过这种办法劝谏齐景公。

齐景公十分喜爱竹子,在宫殿内外种了很多竹子,派官吏看守。一日,景公外出,经过竹林附近,突然发现有人在砍伐竹子。景公看到竟然有如此胆大妄为的人勃然大怒,立即命人把伐竹的人拘押起来,准备处刑。

晏婴听说了,对景公说:“君王听过先君丁公的行事吗?”

景公说:“没有。是怎样的呢?”

晏婴答说:“当年丁公率军攻打曲沃,当攻下曲沃时,下令手下士兵不得运财物出城,百姓可以自由进出。一天,城中有人抬着死人出城,丁公看到后觉得怪异,叫人开棺检验,结果发现里面全是金玉。旁边的官吏建议杀了他们。丁公却说:‘用军队攻占别人的城池,已经对城里的百姓带来了战乱的困扰。现在借着人多势众来取得别的财物,更是不仁道的。况且治理人民的领袖,应该要宽大仁惠,慈爱众人,我不能随便杀人。’于是命令官吏放了他们。”

景公听了,说:“很好!很好!”就令人放了砍伐竹子的囚犯。百姓听说了,更加拥戴他了。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得出:贤相首先在于有德。有德,就是能为百姓着想。在君主制的国家里,这种意向势必常与国君发生冲突,于是极谏就成为贤相的第一要务。晏婴在国君面前,从不谄谀逢迎、溜须拍马,而是直言无隐,奋力谏诤,体现了正直有良心的大臣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卓然风范。

还有一个是关于齐景公葬狗的故事:齐景公有只爱犬死了,景公便下令替狗订制棺木,并举行隆重的葬礼。大臣晏婴听了,赶紧劝他停止。齐景公说:“哎!好玩嘛!”晏婴说:“君王,您这就错了。征收人民钱财不用在人民身上,反而要用来取悦您周围的人,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指望?况且孤苦老弱的人冻死,狗却有祭祀;贫苦的人死了没有人怜悯,狗却有棺木可以厚葬。要是您这种举动被老百姓知道了,一定会怨恨您;邻国知道了,一定会轻视我国,君王应该仔细地考虑才是。齐景公听了晏婴的劝告,才打消葬狗的原意。齐景公因为爱狗而厚葬狗,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可是晏婴在这里并没有直接批评齐景公,而是让齐景公由狗想到百姓,使齐景公自己省悟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