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14683500000027

第27章 教育,还是招数(3)

你要是到书店转一转,《哈佛女孩刘亦婷》、《轻轻松松上哈佛》、《我家笨笨上剑桥》、《北大女孩谢舒敏》、《清华男孩章启轩》这类书简直铺天盖地。然后呢,一些急功近利、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就会蜂拥而至,把那些方法死板地往自己的孩子身上套,急欲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天才。

针对上面那个事件,有位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果所有的家长都依照刘亦婷的模式培养孩子,机械模仿、照本宣科的话,将使部分孩子的有效潜能受到压制,必然在心理上形成不良影响,严重的可能要引发心理疾病。

3.贪求永无止境

鱼籽事件

再说自主教育,就是《千万别“管”孩子》,从书中看,陈宇华的父亲作为一个优秀的家长还是很不错的,她的妈妈比起来就有点问题。

比如,那个“鱼籽事件”,宇华跟着妈妈到妈妈朋友家串门,那家的孩子名叫小越,“是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特别爱动,一分钟也闲不下来。”

在这里“爱动”、“调皮”对孩子而言是正常的呢,还是不正常的?从书中用词上我们可以看到宇华的妈妈认为不正常,因为其中的用词带有贬义性,这是一;第二,这个孩子为什么要捣乱?作为成人,有没有用他们的心灵感受孩子的心灵?关注他内心的需要?家里来客人了,他想引起人家的注意,于是采用了“捣乱”这种方式,有没有这个可能?另外,小越的捣乱,总想拿鱼籽吃,这里面除了“馋”的因素之外是不是也想引起妈妈的注意?作为一个孩子,特别想吃鱼籽是不是捣乱呢?

你看,这些问题她都没有注意,无论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她都没有关注。直到后来,小越的妈妈吓唬小越:“小孩子是不能吃鱼籽的,吃了就会变笨。”小越被吓住了,宇华也在夹鱼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吃到了鱼籽变笨。鱼籽是很有营养的东西,作为孩子,不论是抢着吃还是怎么吃,吃了就行,为什么非要吓得他不敢吃呢?

这样多的问题,宇华的妈妈一点没有干涉。如果她懂得儿童心理,教育的理念是成熟的,就应该赶快制止小越妈妈的这种做法。

贪求永无止境

有一次,宇华得了长沙市三好学生,爸爸、姐姐非常高兴,为了让妈妈也高兴,让她吃惊,还事先安排了一场演出。妈妈回来了,爸爸一个手势,姐姐跟宇华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支歌,爸爸一边说着“看,宇华多么了不起”,一边拿出了奖状,可她只是瞟了一眼便进厨房做饭去了。当时啊,三个人别提多失望了。宇华的爸爸还求她“看一看嘛”她都不看,只好说宇华得了长沙市的三好学生,妈妈说:长沙市的?那在全国呢?

宇华成绩基本上都是满分,家里挂满了奖状,但是妈妈从没表扬过一句。她总是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小学的时候要是不能得满分,就甭想考上大学!”“三好学生,一个班40个人就有十几个,有什么了不起的!”“嗬,全班第一就高兴成这样,怎么不和人家全校第一比呢?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啊!”

全是成绩、学习、最好这些,从宇华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对于学习成绩的贪求,这个贪求永无止境,却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灵,不让孩子哪怕幸福一秒。全班第一了要得全校第一,市里“三好”了,要得全国“三好”。要是真得了全国“三好”,宇华妈妈也不会表扬一下,因为还有世界的,这样就没完没了了。

所以,当看到这里时,我感到心里特别难受。

还有,这里面还有一个幸运,就是宇华本身是个心力很强的孩子,是属于周弘先生说的盐碱地里能够长出的庄稼,这一点关系很大。

与全家举杯庆贺

让我想不通的是,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从古到今一直害怕骄傲呢?听说中国古人参加科考,考不上会被暴打一顿,考上了也会被暴打一顿。考不上挨打是因为没有考好,考上了挨打是让他不要骄傲。骄傲往往是与自信、舒展连在一起的,而我们的传统是要一个人夹着尾巴做人、活得灰溜溜的才算满意。

我想,就算暂时骄傲一下,比起孩子的心灵、幸福,哪一个更重要呢?宇华的妈妈当时完全可以采用一种更有人性的方式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比如,买一罐可乐什么的,与全家举杯庆贺,祝贺她得到了这样的荣誉。把孩子抱起来,大声说:真棒,妈妈祝贺你!要是孩子真的骄傲了,再解决骄傲的问题。比如,她的成绩掉了下来,掉到十名,甚至二十名,再问她有什么感觉?与孩子一起反思,去认知骄傲。

宇华妈妈的内心显然没有足够的力量经受这样的事,不敢用这个教机。许多家长都是这样,只敢用小教机,不敢用大教机。

再说,一个人幸福了、自信了并不一定就会骄傲,我们可以想办法既让他幸福,又不使他骄傲。我们不能天热的时候为预防天冷就天天背着棉袄。骄傲是人的生命质量比较低下的表现,如果我们真正给孩子在内心建立起很有品味的人格状态,他就不会骄傲。

骄傲了,成绩掉下来了,受挫折了,这会给孩子带来切身的体验,这件事会影响她的一生。然后反思,追赶,对骄傲刻骨铭心,来一个实体化过程,提高生命质量。

在我的经验中,许多家长都不敢表扬孩子,好像一表扬孩子肯定骄傲、变坏似的。就像宇华的妈妈,好像给了孩子一个笑容,祝贺一下,孩子就骄傲了。作为成人,做了一件出色的事,大家也不能祝贺你,一祝贺你就骄傲了?

迷彩衣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宇华爸爸显然比她的妈妈周到得多,最起码他知道应该处理这个问题,只是方法有些欠妥。

有一天妈妈在做红烧鱼,宇华见了,着急地说:妈妈妈妈,快把那些鱼籽丢了,不要吃。妈妈只是笑笑,继续做鱼,也不解释。当吃的时候,看见爸爸夹了鱼籽,宇华急得跺脚:爸爸,不要吃鱼籽!爸爸问她为什么,她说吃了鱼籽会变笨的。爸爸问她谁说的,宇华说,是小越的妈妈。爸爸说:你试过了没有?宇华说没有。爸爸说:别人说的不一定正确。意思是,只有亲自试过了才能算数。

宇华爸爸的这番话用在其他方面是有道理的,用在这里就不适合。为什么呢?吃的东西是不能随便让孩子试的,万一有毒怎么办?鱼籽没有毒,这你知道,而且让她试也在你的监控之内,要是万一不在你的监控之内,孩子也去试一种吃的东西,一种有毒的东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宇华的爸爸不分性质、场合、大人还是孩子,不管适合不适合,把一个“道理”拿来就用,这就有些误导了。这样做极有可能导致孩子不管什么事情都会以“身”试“险”。

宇华爸爸的说法不仔细琢磨很难分辨出其中的错误,因为它外面罩着一件迷彩衣,这就是自主。让孩子建立自主的精神固然重要,但得有个边界,尤其是涉及生命安全时更应特别注意。

框架之中

说完这些后,宇华的爸爸讲了一个故事:小马过河。就是小马要去看外婆,到了河边不敢过,因为不知道水深水浅。这时候过来一只小兔子,小马向它打听,小兔子说河水太深了,差不多有两个我深呢。于是小马被吓住了。一会儿又过来一头老牛,小马向它打听,老牛说:哟,这哪叫河呀,充其量不过是条小溪嘛,连我的腿肚子都不到。小马这下更是拿不定主意了:一个说深,一个说浅,到底谁对?它站在河边徘徊来徘徊去,直到外婆等不及了,来找它,问它为什么还不过来。小马只好以实相告,外婆说嘿,你这孩子,下去试试不就知道了吗?小马下去,发现这条河既不像黄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兔子说的那样深。

表面看,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宇华的爸爸和小马的外婆同样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是宇华还是小马,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推理这种逻辑的年龄。外婆批评小马:兔子那么小,当然认为河深,老黄牛那么大,当然认为河浅。这个道理要是没有大人的帮助孩子是没有能力推理的,就像几个月大的婴儿,在看见一个物体时,如果不同时看见自己的手,他就不知道怎样去拿那个物体。一个说河浅,一个说河深,小马糊涂了,采取等待的方式,这对一个没有推理能力、没有经验的孩子来说是智慧的,外婆应该肯定小马才是。而宇华听说吃了鱼籽会变笨,不敢再吃,也可以说是智慧的,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动物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与权利。在没有给孩子输入正确概念的前提下,不能让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生命去做试验。

在爸爸的激励下,宇华终于夹起了一粒鱼籽,闭上眼睛放到嘴里,一脸紧张的样子,半天才慢慢睁开眼睛,看着爸爸说:我变笨了吗?再后来,爸爸出了算术题,还有唐诗,都说答出来了,以证明没有变笨。

就算是中毒,也不是所有的毒效都会在瞬间发挥出来,有些得过上一小时,有的可能要过几天甚至几个月。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概念形成的时期,宇华的爸爸又给她输入了一个错误的概念。

教育要特别注意这个概念形成的过程,给孩子输入正确的概念:这种鱼籽,爸爸妈妈已经吃过好多遍了,它是不含毒的,我们的脑子并没有变笨。先给孩子一个定心丸,这是一。然后,给孩子输入如果要试,就要做到不会危及生命,决不可拿生命当儿戏这样的概念。

这本书,就我前面看到的这一部分而言,有不少误区,比如,还有那个“糖醋鱼事件”中的傻媳妇的故事,丈夫让妻子做衣服的时候只说要做得一模一样,并没有说不挖那个洞,妻子是依令而行的,怎么就成了死脑筋了呢?宇华爸爸这样说,只能把孩子引进他的思维状态,那个框架之中。

在心灵方面,漏掉的就更多了,他没有让孩子不仅要用思维分辨,更要用心灵去感受,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互动是高于思维高于智慧的,这些都没有注意到,他的注意大都集中在自主呀、思维呀、灵活呀这些方面。

4.教育,还是招数

在底色前面

这本书提出“自主”这个概念是对的,问题是他们没有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理解,没有让教育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比如,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机制,等等。

周弘先生的赏识教育,刘亦婷妈妈使用的教育都存在这样的情形。自主呀、赏识、教机呀都不是教育的专利,就像“寓教于乐”不是教育的专利一样,任何教育,最起码都应在赏识、自主、利用教机、寓教于乐的基础上进行,就像人要吃饭一样自然。

就是说,这些东西只是教育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机器与零件的关系。你不能拿着零件加工产品,你必须拥有一架完整的机器才行。而且,还要看是架什么样的机器,你的零件不能安在应试教育的机器上面,要是那样,就等于把孩子从应试教育的“地狱”中解救出来,再重新营造一个应试的“天堂”。

这就像一般情况下每个人一生中只能钻研一门学科一样,但是这门学科必须要有一个背景,一个深深根植于土壤里的根。这个根就是思想与心灵,任何单科都得有一个大的文化背景,在底色前面。

教育,还是招数

教育要有完整的体系,不能只是零碎方案,不能把一些招数当成了教育本身。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理念,你得建立一个很高的、思想性很强的理念;第二,课程设置,就是要有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很强、能够实施你的理念的课程结构;第三,教法学,就是如何将课程实施的方法;第四,心理学,就是要让你知道什么是孩子,因为我们在教人而不是在教书。教育者只有找到适合于绝大多数孩子的方式,才能称得上是成熟的教育。

把这四个方面当作一根尺子,来衡量这些教育,我们就会发现:不管赏识教育、自主教育,还是刘亦婷妈妈所使用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就都够不上有完整体系的教育了。他们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目标,没有让教育成为一个系统,更没有从教育的深层进行改革。如果拿到学校,面对群体的时候,确实有些单薄。

赏识为了什么?自主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很多的知识,考很高的分数,然后上一个好的大学?是这样的。所不同的是,传统教育是在赶牛,老师拿着鞭子跟在后面,你不走我就抽,搞得牛特别讨厌这条路;而自主呀赏识呀是扔掉了鞭子,走在牛的前面,手里还拿着一把好吃的草,牛就高兴了,乐意跟你走,走哪条路呢?老路。

再说,这些招数往往只会对某一类或某一个个体的孩子起作用,对于另一类或另一个孩子不起作用。方法必须因人而异,现在国内出版界把任何一位父母的个案都要作为一种教育来推广,家长应该认真反思这一现象。

教育不应该由功能来命名,用功能命名只会分割了整体,比如,成功教育、自主教育、赏识教育、情景教育,等等。我认为教育只有两种,一种是趋向于正确的教育,一种与此相反。除此之外再没有教育。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现在出现这样多的教育也是一种好的现象,这说明大家已经开动脑筋开始探索了。肯定还有许多人默默地探索着,建构着他们自己的体系。这样的人也会慢慢多起来,汇小河而成江海,总有一天,中国的教育就会进入真正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