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兵法藏书
14646200000053

第53章 战斗(3)

毫无疑问,消灭敌方军队是所有战斗的目的,但是,其他一些目的往往同消灭敌方军队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还占主要地位。因此,有两种情况我们必须区分清楚:一种是把消灭敌方军队作为主要目的;另一种是把消灭敌方军队当作一种主要的手段。作为一次战斗的总的任务,除了消灭敌方军队以外,也有可能是占领一个地方或者取得一个目标。这种总任务有时候较单一,可能只是这三者中的一项,但有时候也可能不止一项。就后者而言,往往有一项是最主要的。在我们将要谈到的,进攻与防御这两种主要作战形式中,前面三项中的第一项是一样的,其他两项却不一样。现列表如下:

进攻战斗防御战斗

(1)消灭敌方军队(1)消灭敌方军队

(2)占领一个地点(2)防守一个地点

(3)取得一个目标(3)防守一个目标

必须指出,上面这一图表并没有把所有目的包括在内,侦察与佯动就排除在外,因为图标中的任何一项都明显不是这类战斗的目的。所以,我们只能承认还有第四种目的存在。仔细考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侦察是为了让敌人暴露,骚扰是为了让敌人疲惫,而佯动是为了让敌人留在某一地点,或者将其引到另外一个地点。所有这些目的必须借助上述三种目的中的一种(一般是第二种),才能间接地实现。为了进行侦察就只能假装进攻,或者表现出驱逐对方的样子。当然这种假借的目的并非真正的目的,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恰恰是真正的目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在进攻者的三种目的中再加上第四种目的--企图引诱敌人采取错误的措施。换言之,就是佯攻。这一目的具有的性质只能是进攻,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

此外必须明确,防守一个地点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硬性的,也就是必须坚守那个地点;另一种是软性的,即只需要防守一个时期就可以了。后一种情况在前哨战和后卫战中经常出现。

众所周知,战斗任务决定战斗本身的部署。比如,把敌人的哨兵从他们的所在地引开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全部歼灭他们所使用的方法肯定不一样。再打一个比方,牢牢死守一个地点所使用的方法,与暂时打击敌人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可能一样。就前者而言,不可能考虑撤退;而对后者而言,撤退却成为主要的事情。

上述这些问题均属于战术范畴,在这里是为了说明问题才列举它们的。关于如何在战略上看待各种不同目的的战斗,将在有关章节中分别予以论述。这里只想说明以下几点。

第一,这些目的的重要性是按照上述图表所列的次序依次下降的;第二,第一种目的在主力会战中占首要地位;第三,防御战斗的后两种目的完全是消极的,不能带来真正的利益,除非有利于达到其他积极目的,否则不会带来任何利益。因此,如果这样的战斗越多,就预示着战略形势的恶化。

战斗的持续时间

当我们开始研究战斗与军队各个方面的关系时,那么它的持续时间就有了特定的意义。

战斗的持续时间可以被看作是战斗的一种次要的、从属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胜利的一方和失败的一方就感觉而言是截然不同的。对胜利的一方而言,决定战斗的胜负越快越好,因为胜利来得越快,效果也就越大;而对失败的一方而言,战斗时间拖延得越长越好,因为失败越晚,损失就越小。

尤其是在相对防御战斗中,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

在相对防御战斗中,战斗的持续时间可以决定战斗的全部成果。因为这一原因,我们可以把战斗的持续时间也当作一个战略要素。

战斗的持续时间与战斗的主要条件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些条件包括:兵力的绝对数量而非相对数量,双方兵力的实力对比,兵种的比例,还有地形的性质等。比方说,两万人不会像两千人那样很容易就消耗掉;抵抗兵力比自己大一两倍的敌人不会像抵抗兵力相等的敌人那样持久;骑兵战斗与步兵战斗相比,更容易决定胜负;单纯用步兵作战的战斗相对有炮兵的战斗决定胜负更快些;在山地和森林作战,前进的速度就不如在平原上的速度。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要想利用战斗的持续时间来达到预定目的,就得考虑到兵力的数量、兵种的比例,以及配备的情况。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的探讨,不是为了得出这条规则,而是为了能把经验在这方面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同这条规则联系起来。

一个由各个兵种组成的八千人到一万人的普通师,即使是去对抗兵力占很大优势的敌人,而且是在比较不利的地形上,也能抵抗数小时;假如敌人的优势不明显,或者根本不占优势,那么抵抗时间可以延长到半天。一个由三四个师组成的军,比一个师的所能抵抗的时间要多一倍;而一个由八万到十万人组成的军团它的抵抗时间则更可以延长两、三倍。也就是说,这些军队在上述的时间内完全可以单独作战,而不需要依赖援助。如果在这一段时间内有其他军队增援,这些军队发挥的作用就可以立即同已经进行的战斗所取得的成果合并起来,那么这仍然算是一个战斗而不是两个战斗。

上述数字是我们通过经验得来的。但是,我们认为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必须进一步阐明,即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和结束战斗的时刻。

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

任何战斗的胜负都不可能一下子在某一个时刻决定,在所有战斗中都有一些极其重要的时刻,对胜负的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次战斗的失败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形成的。但是,在所有战斗中肯定有一个重要时刻,可以被看作是决定这次战斗胜负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之后再进行的战斗,只能算作是一个新的战斗而不能看成是原先那个战斗的继续。如果能对这个时刻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那么在战斗失利时考虑是否能够利用援军有效地将这个战斗持续下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由于没有明确地把握好决定战争胜负的时刻,使得人们有时在一些无法挽回的战斗中无谓地消耗了生力军;相反,在还存在转机的战斗中,有时却又错过了利用生力军挽回败局的大好时机,这些都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以下两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

1806年,霍亨洛黑侯爵在耶拿附近用三万五千人的兵力与拿破仑率领的六七万兵力进行会战,结果败得很惨,几乎是全军覆没;可就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吕歇尔将军企图以一万二千人的兵力让会战起死回生,结果只能是异想天开,以毁灭告终。

另举一例,就在那一天,大约二万五千名普军同达乌率领的二万八千名法军在奥尔施塔特附近一直战斗到中午,结果失败了,可是兵力尚存,遭受的损失与完全没有骑兵的对方差不多。而普军却错过了大好时机,这时完全可以利用卡耳克洛伊特将军带领的一万八千名预备军来扭转局势,可他们没有这样做。假如当时这样做了,那么这次会战也许就不会失败了,甚至还会转败为胜。

所有战斗都构成一个整体,每一部分战斗的结果在这个整体中汇合成总的结果。这个结果可以决定战斗的胜负。这个总的结果也许不是我们在第四节中所讲的那种胜利,因为有的时候可能根本无法预料会取得那样的胜利,而有时则会因为敌人提前撤退打破了自己原有的计划。在许多时候,哪怕是在敌人顽强抵抗的战斗中,决定胜负的时刻总是早于构成胜利概念的主要成果出现的时刻。

我们不禁要问:一般情况下到底什么时刻是胜负已定的时刻,即从什么时刻起用一支势力较大的生力军去扭转局面完全是一种无为的消耗呢?

如果把无所谓胜负的佯攻排除在外,那就是:

(1)假如战斗的目的是夺取对方的一个目标,那么当对方失去这一目标时就是胜负已定的时刻。

(2)假如战斗的目的是占领一个地点,那么胜负已定的时刻也就是对方丧失这个地点的时刻。但并非总是千篇一律,当所要占领的地点特别难以攻克时才会这样。假如是一个非常容易攻占的地点,那么无论它有多么重要,敌人都会不冒任何危险地把它重新抢夺回来。

(3)在上述情况除外的其他所有场合,尤其是在以消灭敌方军队为主要目的的场合,决定胜负的时刻取决于胜利一方有很强的凝聚力,斗志也很旺盛,而失败的一方即使再增加兵力(有关这一点,在第三章第12节中我们已经讲过)也于事无补。基于这个道理,我们在战略上就把这一时刻作为划分战斗单位的依据。

在战斗过程中,假如敌人的军队只有极少一部分秩序混乱或者丧失战斗能力,而我方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处于散乱状态,那么我们就无法恢复战斗;假如敌人完全失去战斗能力,但很快又恢复了,那么我们仍然无法恢复战斗。

所以,实际作战的那一部分兵力越小,也就意味着留作预备军的那一部分兵力越大(只凭这一点,就可以影响胜负),那么对方想利用生力军扭转局势的可能性就越小。任何能在战斗中合理使用兵力,以及随时都能充分利用预备军的精神效果的统帅和军队,都能更大限度地取得胜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代战争中,法国军队,尤其是在拿破仑的统率下作战时,往往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另外,胜利的一方参战兵力越少,消除战斗的危急时刻和重新恢复作战能力的时刻来得就会越早。比方说一小队骑兵在迅速追击敌人以后,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够重新恢复原来的队形,危机也能够很快消除,而整个骑兵团要恢复原有的秩序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成散兵状态的步兵想要恢复原有队形所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如果是多兵种组成的部队,由于它各个部分的前进方向不同,战斗一开始时队形就会发生混乱,相互之间又不可能都明确地知道对方的位置,队形就会变得更加混乱,所以恢复队形无疑需要更长的时间。胜利的一方要重新组织和集合军队,并稍加整顿,安置适当的地点,重新恢复战场秩序,这些需要的时间也是很长的。可以这么说,队伍越大,恢复秩序的时间也就越久。

显然,当胜利者还没有调整好状态时,黑夜的到来自然就会推迟恢复秩序的时间。另外,复杂的地形和隐蔽地也会延缓这一时刻的到来。但是话又得说回来,黑夜对胜利者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掩护手段,因为失败者想要利用黑夜进攻而取得良好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像1814年3月10日,在郎城约克进攻马尔蒙那样成功的例子是很少见的。同样,隐蔽地和复杂的地形对于长期处于危急时刻的胜利者也能起到掩护作用,使敌人无法反击。所以,黑夜、隐蔽地和复杂地形,对想恢复战斗的失败者来说,会更加困难。

我们前面所谈的失败者的援军,特指单纯增加的兵力,即从自己后方调来的援军,因为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常见。当然,如果援军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的翼侧或背后,那就又另当别论了。

我们将在其他章节讨论,战略范畴内的翼侧攻击与背后袭击的效果。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为使战斗恢复而采取的翼侧攻击与背后攻击属于战术范畴。我们之所以讨论它,是因为我们必须谈到的战术效果,以及必须使概念涉及到战术范畴。

军队攻击敌人的翼侧与背后,有可能大大提高攻击的效果,但并非始终如此,有时也可能适得其反。这一问题取决于战斗的各个条件,我们不想在这里深入地讨论它。但下面两点有助于我们当前研究的问题。

第一,翼侧攻击与背后攻击对决定胜负后的成果的影响,通常大于对决定胜负本身的影响。在战斗恢复时,首先应该去争取胜利,而不是避重就轻地去计较成果的大小。至于这一点我们认为,一支赶来试图恢复战斗的援军,应该同原来的军队会合,而不应该直接去攻击敌人的翼侧与背后。在多数情况下的确如此,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并不是这样,究其原因,下述第二点可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赶来恢复战斗的援军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精神效果。

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的翼侧与背后,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因为处于危急时刻中的敌人往往是散乱的,很难抵挡这种攻击。如果是在战斗初期,由于敌人的兵力集中,对翼侧攻击和背后攻击肯定有所防备,所以这种攻击在战斗初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但是在战斗接近尾声的时候,就完全不同了,情况变得让他们有机可乘。

因此,我们只能坦然地承认,在许多时候,援军突袭敌人翼侧或背后,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如同相同的力作用于力臂较长的一端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样。一支从正面进攻对恢复战斗毫无希望的军队,如果出其不意地去攻击敌人的翼侧或背后,就能重新恢复战斗。在这里精神力量起着主要作用,它的效果是无法估计的,于是大胆和冒险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在能否挽回一个失利的战斗还是一个未知数时,必须考虑到之前提到的各种相互影响的力量的作用。

在战斗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援军所进行的新的战斗完全可以与原来的战斗合而为一,取得共同的战果,那样原来的失利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账本中一笔勾销了。但是,在战斗的胜负已确定无疑的情况下,那就是另一回事,援军所进行的新的战斗会产生新的结果。假如援军兵力很少,难以和敌军对抗,那么新开始的战斗几乎不可能获得有利的结果。相反,如果这支援军实力强大,能独立进行下一个战斗,而且最终取得了胜利,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尽管如此,前一个战斗的失利也无法从账本中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