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林则徐(名人传记丛书)
14646000000004

第4章 地方大员(1)

江苏巡抚

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当年父亲为他取名为“则徐”,字元抚,其中寄托了他对儿子的殷殷希望,如今,林则徐已经达到了他的期望,完成了光宗耀祖的责任,而且还会有更好的前途。只不过林老先生已经看不见这些了,如果他泉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清朝把国家分为十八个行省,巡抚相当于一省的省长,布政使专管财政。到了乾隆时期,又在巡抚之上设了八个总督。总督辖管一个或多个省份。如果只辖一省,那么总督就兼任巡抚。如果辖两省或三省则不一定兼任,因此总督和巡抚在职权上缺乏明显的划分,经常为了争权而发生摩擦。

江苏省是林则徐任职最久的省份,他的“林青天”之称就是江苏的百姓送给他的。林则徐在江苏熟人很多,他的上司两江总督是陶澍,两人关系很好,不会发生巡抚和总督闹矛盾的情况,两人一起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另外林则徐也了解当地的各项事务,做起事来驾轻就熟。

后来林则徐过世,当地百姓犹不忘陶、林二公的恩泽,在南京城为他们二人建立祠堂。后任的两江总督左宗棠曾在里面题词:

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

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从乾隆晚期开始,清朝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就很严重,林则徐爱民如子,廉洁清明的作风让道光皇帝曾一再感叹“得人尤难”。

林则徐不仅自己清廉节俭,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的要求。他的孩子们,个个都拥有吃苦耐劳的性格。女儿嫁到了贫穷的人家,林则徐也不给她们置办丰厚的嫁妆,当其生活拮据时,林则徐也不常接济她们。许多人都说林则徐是铁石心肠,但其实林则徐只是希望借此锻炼他们克勤克俭的精神和骨气。她的女儿敬纫最终被写进了史书当中,《沈葆桢妻传》中形容她是“治家尤有节度,断线残纸,必储以待用”。

林则徐的夫人更是勤俭节约的典范,史书上记载过一个十分感人的小故事:

在林则徐任云贵总督期间,昆明的总督府建筑均仿闽式风格。中秋节的晚上,林则徐和夫人在庭院赏月,林则徐对妻子说:“这儿的庭园景色实在美极了,假如回廊上再有几盏宫灯,又有素心兰置于其间,就更完美了。”

不料没过多久,长廊上就挂满了宫灯,阶前被种上了清香扑鼻的素心兰。这时淑卿对林则徐说:“这些灯花固然风雅宜人,但毕竟花钱费工,你随口说的话被善于察言观色的有心人听了去,他们为了找机会奉承,就做了这些事,你今后说话要格外小心,免得劳民伤财。”

林则徐很认同夫人的这番话,连忙命人撤掉宫灯。林夫人整日布衣荆钗,粗茶淡饭,不管林则徐的官做到多大,她的生活都没有任何改变。林则徐“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最终却是两袖清风,让官场上的很多人都敬佩不已。林则徐也很坦然地在家中挂着一副对联:郊原两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

兴利除弊

巡抚的工作千头万绪非常繁琐,但林则徐却毫不畏惧,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把它做好。他担任巡抚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整顿吏治。在这项工作中,林则徐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诸葛亮的“明赏罚”。林则徐对日常的考绩非常认真,对考绩和披阅试卷的评语写得也是十分仔细,把它作为赏罚的标准。

为了避免因一时的印象而产生偏见,林则徐还格外注重长期的考察,随时观察属下并暗自做记录。除了他自己的观点外,他还会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综合考量后才下定论。在此可以比较一下总督陶澍和林则徐的评语,以武进的县官姚莹为例,陶澍的评语写道:“精勤卓练,有为有守。”而林则徐给他的评语是:“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前在闽者,闻其历着政声,自到江南,历试河工、漕务、词讼听断,皆能办理裕如,武进士民,至今畏而受之。”相比之下,林则徐的评语更能让朝廷判断出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林则徐一直力求公正,毫无私心,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另一个让林则徐觉得有改革必要的,就是科举考试。江苏是个人口大省,每次科举考试都是人头攒动,拥挤混乱。而由于试卷太多,主考官阅卷时也时常应付了事。对于很多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们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

林则徐首先开始想办法改善科场的秩序,让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就连考场卫生和考生们的饮食情况都十分关心。之前考场没有专门的茅厕,考生只能在院边墙角随处便溺,不到一会儿工夫就臭气熏天,蚊蝇群集。林则徐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不堪入目的场面,竭力改善这种环境。林则徐还亲自查看科场内卖的饭菜以及糕饼点心,甚至有时不放心还要亲口尝一尝,让那些学子们很感动。

林则徐在翰林院的时候曾被派出去当过考官,所以在阅卷的工作上他还是很有经验的。他精选一批认真负责的考官,把如何批阅考卷的原则详细地告诉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告诫他们对于那些“不出色”、“欠通顺”等评语一定要谨慎,要详细写出原因来才行。经过这些考官的批阅,林则徐还要重新核查那些不合格的试卷,避免有“沧海遗珠”的情况。林则徐不满当时舞弊成风的状况,严厉处罚舞弊的行为,尽最大的努力维持考试的公平。

江苏的连年水灾是让历任巡抚都感到头疼的大事,林则徐在处理这件事上显示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敢做敢当的魄力。林则徐就任巡抚那年,洪泽湖湖水泛滥,淹没了下游淮扬低洼地区。林则徐马上下令整修被冲毁的堤坝,而附近的灾民都靠公家的救济金过日,纷纷逃到临近的县躲避水灾。

林则徐很重视抚恤灾民的工作,但是有些灾民却安于靠救济金过日子,水灾过后也不肯回家劳作。还有一些人趁机伪装成灾民骗吃骗喝,让林则徐很是苦恼。于是林则徐在给贫困户配发粮食的同时,还派官船遣送灾民回家收拾家园,严惩那些冒充饥民的混混们。林则徐还派人调查农田荒芜的原因,政府将帮助那些没钱的农民购买种子,协助灾民尽快恢复残破的家园。

第二年,水灾再次发生,粮食减产,林则徐便上奏请求减免田税。不料快收割的时候又逢大雨,谷粒被雨水浸湿,全都发芽霉烂,农民实在是没有能力交田赋了。林则徐原本打算再请求皇上减免田税,谁知奏折还没写完,道光就下旨责备他,说是这几年来江苏等几个省份每年的纳赋都迟交,年年都要朝廷拨款救济,严厉地批评了当地的官员。

皇帝都发火了,做臣子的只有遵命的分了。总督陶澍一向老成持重,打算顺着皇帝的意思做。但是林则徐实在不忍心不顾那些贫苦百姓,一定要为他们向皇帝请命。

陶澍很欣赏林则徐的一腔热血,但是他很冷静地反对林则徐的坚持,他认为那样简直是自讨苦吃。他在官场打拼多年才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不愿为这件事情丢了乌纱帽。林则徐见状也不再劝他,声明此事自己负责,不连累总督。林则徐自己上奏,写了一篇长达三千字的长奏章,声泪俱下地描述了百姓的疾苦,终于感动了道光皇帝,致使他收回成命。

水灾的范围很广,为了避免贪污成性的官员们中饱私囊,林则徐派年轻的士子担任救灾放赈的工作。这个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也同样任用年轻的学子们去铲除当地的烟贩。

然而赈灾减税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水患的办法,还是要从水利工程上着手。林则徐在翰林院时就曾下过很大功夫去研究这门学问,可以说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他上任之后就改进漕运,亲自监督了多个水利工程,江苏也由水患频繁,渐渐变得连年丰收。在江苏巡抚的任上,林则徐还写了一篇京城一带水利计划的蓝图,那就是《畿辅水利议》。

当时京城的米粮都靠江南供给,在粮食转运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贪污受贿的事情,而且京城一带人口增加迅猛,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林则徐明白要想大力改革,必定与许多人的利益冲突,必定与一股大而复杂的势力相对抗。但是他义无反顾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在北方试行种稻,粮食不再依靠南方的供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灌溉问题。

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而且一到雨季就泛滥成灾,是北方的一大水害,林则徐绞尽脑汁,想要这个水害变成水利,那样北方就可以种植稻米,既免去了漕运当中的腐败作风,又可以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

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是林则徐的首创,早在宋朝,郭守敬就打算兴办畿辅水利,鉴于北方人不善种稻,本想雇用有经验的江南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元末起义不断,社会动荡,这项计划最终没能得到落实。

林则徐的计划得罪了当时许多目光短浅的大臣,尤其是权臣琦善,这个计划最终由于他们的反对而搁浅,而且也为日后鸦片战争埋下了隐患。

林则徐的计划断了许多人的财路,所以遇到了重重的阻挠,使他不得不放弃。最后还是在他被流放新疆的时候,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也算是完成了当初的夙愿吧。后来咸丰皇帝重新提起畿辅水利之议,而林则徐已经垂垂老矣,没有精力去筹办了。

湖广总督

林则徐一心为民,道光皇帝对他也是颇为倚重,后来让他署理两江总督,没过多久,已经52岁的林则徐又升为湖广总督。他在湖广总督的位置上一共待了一年零七个月,这期间,他注重发展军事,曾亲自到荒山野岭中探望驻扎在那里的士兵。原本是三年一度的考核,林则徐却随时参劾,力求客观、公正、翔实。

当时两湖的苗族人时常作乱。道光十一年发生过湖南瑶人赵金龙之乱。他们住在山洞中,民风彪悍,却又时常受到汉人的欺凌,积怨渐深,最终闹事作乱。这些山区的人闹起事来很难镇压,对于他们而言,“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其来我去,其去我还”。林则徐了解了来龙去脉后,一方面提高镇压的力度,派兵长驻于此;另一方面减轻土著居民的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那些土著终于不再闹事。

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后,开始严厉缉拿走私盐的人。但是当他渐渐明白了走私商人的苦衷,得知他们也是为生活所迫时,就开始尽量替他们设想,劝导并帮助他们完成转业,让他们成为官盐的挑贩。他做事一向都本着仁义的原则,寻求彻底解决的办法,他不急功近利,绝不应付了事,深受百姓的爱戴。

当时的中国已经鸦片泛滥,林则徐的好友黄爵滋和程恩泽首先在朝中提出鸦片问题,立即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朝廷因此而分成水火不容的禁烟派和弛禁派。而随着曾经提携过林则徐的大学士曹振铛的去世,朝中的风气大变,满人穆彰阿继任大学士,排挤贤能,林则徐也开始仕途坎坷。

林则徐前十年的为官生涯颇为顺畅,官居高位,一直都是道光所器重的地方大员。但是在鸦片战争后就被革职,继而发放新疆伊犁。这和道光任用嫉妒贤能的穆彰阿为相有很大关系。另外,满族大臣始终忌讳身为汉人的林则徐,他的声望越高,满清宗室就对他越不放心,最终道光皇帝经不住身边人的挑拨离间,导致林则徐发放边疆的下场。后来咸丰皇帝整顿吏治,将穆彰阿与耆英等奸臣革职,重新起用林则徐,但是那时的林则徐已经大限将至,刚离开福建不久就去世了。此后咸丰就大力起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个个都可算是清代的中兴名臣。

经济侵略

提起林则徐,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禁烟,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而禁烟之事,就发生在湖广总督的任内。鸦片本身和它背后的各种势力在中国盘根错节,由来已久,要清楚了解禁烟的全过程,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历史根源和当时的背景。

印度人创吸食之法,认为鸦片能止咳。罗马人把鸦片当麻醉剂,觉得它能安神止痛。吸鸦片的方式是明代的时候由南洋传入我国的。在唐代,有罗马人进献一种叫做“底也加”的治痢之药,其中就含有鸦片的成分。

唐代包容性很强,是个很开放的朝代,许多阿拉伯商人从扬州、广州将鸦片输入中国。据文献上记载,中秋夜或九月九日种植的鸦片花大子满,而当时在长安与四川都已有人开始尝试种植。鸦片在宋朝被称为“御米”,人们认为将鸦片与粥同煮食用,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还可以治呕吐、下痢、腹痛,简直就相当于现在人们眼中的人参,不过性急多用反而有害。苏辙就曾经对鸦片有过描述:“罂栗可储,实比秋谷。研作牛乳,烹为佛粥……”

明代人用针孔在罂栗花上刺十几个孔,用竹刀刮下流出的汁液,放在瓷器中保存,用纸封牢,然后晒上27天就干扁成片。鸦片在明代的时候极其昂贵,价比黄金,又十分盛行,神宗晚年不理朝政不见大臣,有人就怀疑他染上了鸦片瘾。

明代医书记载了两种服食鸦片的方法:吞食和吸食。发明鸦片吸食法的是爪哇人,这种方法被荷兰人带入台湾,再由台湾传入福建,进而流行于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