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吉等人失望地返回三河。元康送他们上路,不料就在到达安倍川畔时,竟有意外收获:元康的母亲被找到了。“我母亲还好吧?”元康问道。
“是的,听说是在尾张一带。”
“那太好了!”元康又惊又喜,立刻写一封信托付忠吉,“请你把这封信转交给我的母亲。现在我还没办法去看她,请你代我向她老人家请安。”说着元康深深叹了一口气,“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
“义元公不久就要从尾张发兵到京都,打头阵的八成还是我们,到时候就可以见面了,让我们耐心等待吧!”
元康和忠吉等人挥手作别,目送他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河的那边,心中也开始期待发兵京都的日子快点到来吧。
收复家园
得知母亲的下落,元康又在1559年迎来了一件喜事,筑山殿生下一个儿子,元康以自己的乳名竹千代作孩子的乳名,他就是后来的信康。
永禄三年(1560年),义元开始发兵京都,那一年元康19岁。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发兵前今川义元与甲斐的武田信玄、小田原的北条氏康结成了同盟,五月中旬的一天,今川率领骏河、远江、三河的大军向京都进兵。元康早在第一次参战时就曾立下大功,前些时候又在今川军固守尾张大高城而粮饷不继时,巧妙地避开织田军的耳目,完成了运粮任务,将今川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所以此次出征,今川自然少不了命令他参战。
元康智勇双全,而且他的部下也都是有才华的将领,除了忠吉和作左卫门外,像酒井忠次、本多忠胜、石川数正、神原康政等名将也都在他麾下效力,所以对于像往常一样出任先锋,元康心中自信满满,便率领部众直扑织田丸根的山寨。不过除了信心十足外,能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母亲也让元康越发斗志昂扬。
当时他母亲住在尾张,被人们称为“传通院夫人”或“于大方”。到了尾张,元康便迫不及待地悄悄潜至母亲住处,看到母亲孤单的身影,元康哽咽地叫道:“啊,母亲!”说罢就伏在母亲的膝上喜极而泣。
元康的母亲乍然见到英姿勃勃的元康,母子连心的默契让她认出这就是自己阔别16年的儿子,不禁一遍遍叫着元康的乳名,难以置信地说道:“啊,真的是竹千代吗?已经长大成人了!”老夫人用力地搂紧他,说,“我多么盼望你快点成长,早日回去当三河的主人,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元康信誓旦旦地说道:“母亲请放心,过不多久了,”他扬起双眉说,“我就要让今川以及织田、武田、北条等人都向我俯首称臣。”
老夫人欣慰地说:“说得好,这样才能告慰你父亲和祖父的在天之灵。”
两人在屋里说着话,外面已经是一片喧嚣混乱。母子俩透过篱笆围墙,看到很多百姓推着满载行李的车子在赶路,这些都是因为战事将起,人们纷纷逃亡到其他地方去躲避战乱。百姓们走走停停,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历尽千辛,终于将满负行李和家具的车推上了坡路。
母亲突然问道:“竹千代,看到没有?”
“看到了,这些人看情形已经爬上去了。”元康答道。
母亲语重心长地说道:“不错,人的一生就像是背着很重的行李赶路。路途虽然遥远,但决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半途而废,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想尽办法去克服,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是,母亲的意思我明白了。”元康对母亲的这番话感悟很深,他把母亲的教诲当成座右铭,后来成为每个日本人都能倒背如流的德川家康的名言:
人的一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以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心生欲望时,应回顾贫困之日。
心怀宽恕,视怒如敌,则能无事长久。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责人不如责己。不及胜于过之。
长路漫漫,元康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和母亲短暂团聚之后,元康依依不舍地拜别母亲,继续踏上征途。向西行没过多久,元康便收到今川义元的大军已抵达桶狭间(位于今爱知县)的消息,不过报信的使者还带来一个更重要的消息,那就是今川已经死于信长之手。当元康攻陷丸根的山寨进入大高城时,今川义元已死在了桶狭间的大本营中。
元康闻言大怒,高声对使者咆哮说:“你在胡说些什么?今川公怎么可能死在信长的手中?”面对元康的震怒,战战兢兢的使者再三说明那是事实,可元康却怀疑那是织田在散播谣言,想要打击己方的士气,所以不予理会。
但不久忠吉也慌慌张张地向元康报告说:“义元公阵亡了。据说是在为攻陷丸根山寨所举行的庆功宴上遭了毒手。”元康这才正视此事,陷入沉思。如今元康军已经陷入了危机之中,如果这样延误下去,势必被乘胜追击的织田军所包围。于是元康果断地决定放弃辛苦打下的大高城,很多人都为他惋惜,不过没过多久,事实就证明了元康的决定是对的,织田的大军果然随后就到了。
虽然元康当机立断,最后还是被织田的大军赶上了,元康的军队虽然奋勇应战,可毕竟寡不敌众,逐渐被敌军冲散,到后来竟然只剩下17个人。败局已定,元康纵使再英勇顽强,也难挽颓势。
元康下定决心,宁可战死也不当俘虏,他当俘虏早就当够了。他边战边逃,最后逃进了大树寺,蜂拥而来的敌兵刹那间就把全寺包围得水泄不通。住持登誉上人闻讯赶来:“这不是竹千代吗?让老衲助你一臂之力。”
元康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高兴地喊道:“上人!”
“放心吧!本寺的和尚身手不凡,足可以一当十。”登誉上人自豪地对元康说,然后又高声唤道,“祖洞和尚!祖洞和尚!”
祖洞和尚应声而来,元康一见便心中暗自叫了一声好,只见这祖洞和尚身高六尺有余,法衣卷起,显得威武有力,英勇不凡,他还边走边喊道:“别担心!一个敌人也逃不走!”祖洞和尚的后面还跟着五六十名手持武器的僧人,个个都人高马大,身手不凡。元康和部下听了两位和尚的话都为之精神一振。众人拼命厮杀了一阵子,将织田军杀得落荒而逃,溃不成军。
大家乘胜追击,喊道:“追啊!不能让他们逃!”众人奋力追赶,突然有人高声喊着:“到冈崎城去!”大家纷纷响应,也跟着喊道:“到冈崎去!到冈崎去!”一边喊着,一边奔向不远处的冈崎城。到了冈崎,才发现今川军早已弃城而逃,一个人也不剩,只有晨曦愈加灿烂,坚定了众人对前途的信心。
“太好了!”元康雀跃着奔入城内,这是他朝思暮想的家园,终于在父亲去世11年后,正式回到了这个本该属于他的地方,他们又跳又叫,高兴地相拥在一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元康由衷地表达了对登誉上人和祖洞和尚的救命之恩。祖洞和尚当年用来当武器的门闩,至今仍在寺内被妥善地保存着,成了大树寺的“寺宝”。
虽然顺利地返回故乡,当了冈崎城的主人,可是元康却心有顾忌,因为他不知道织田信长会以何种态度对待他。此外,武田信玄、北条氏康及越后(位于今新泻县)的上杉谦信等诸侯,想必也在伺机而动,绝不会置身事外。为了争取主动,元康向逃回骏河的今川氏真(义元之子)建议连手攻打信长,但氏真胆小怕事,畏畏缩缩不敢答应。元康无奈只好召集家臣们商议:“氏真已经不能指望了,而信长毫无疑问会攻过来,我们该怎么办?”众人纷纷出谋划策,大多和元康的想法不谋而合。
本多忠胜说:“先下手为强,与其观望,不如采取主动。”
神原康政表示赞同:“对,好不容易进了冈崎城,要是再有变故多可惜!”
元康点点头说:“求人不如求己,我们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来守卫三河国了。”言毕立即召集军队,整装待发。
信长原以为今川义元一死,元康军就自然溃散,元康的反击大大出乎信长的意料。信长思虑再三,认为现在去和勇不可当的元康对阵胜算不大,于是遣使求和:“天下战乱频繁,百姓民不聊生,愿与你停止干戈,结为同盟。”
酒井忠次闻言立表赞同,他说:“这是求之不得的事,应立即答应。如果我们向他求和,也许是耻辱,现在既然是他们来求和,就不是耻辱了。”酒井忠次的话得到了其他人的赞同。
就在众人快要达成一致的时候,有一位老臣上前说道:“这件事还得慎重考虑,”大家一听此话,都静下来听他分析,他说,“三河一直与今川友好,与织田为敌。如今却想背叛今川,与信长结盟,需要考虑清楚。另外,主君和许多家臣的亲眷都留在骏府,和信长结盟,一旦泄露出去,我们的亲人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还望主君三思。”元康心中也担心妻子筑山殿、儿子信康及许多家臣的生命安危,不过一时还是没有做声。其他人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彼此激烈地争辩起来。
元康静听了一阵子,终于下决心开口说道:“我决定和信长修好。”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纷纷看向元康,等待他给出的理由,元康继续说,“大家想想看,国家动乱已久,百姓颠沛流离,生活困苦,为了让国家太平,百姓生活稳定,我只能与信长修好,就顾不得妻儿的安危了。”
众人听了元康的话都默不做声,与信长修好的决定也不再有人反对。元康先修书一封给骏河的大原和尚,请他代为照顾妻儿和家臣,然后立刻前往尾张的清洲城去会见信长,谈判结盟的事宜。
元康一到,信长就迎上前来,诚恳地说道:“请助我一臂之力。”
元康也很有诚意地说道:“好,为了天下,我愿助你。”
永禄五年(1562年)一月,元康21岁,与信长签订了和平条约。
当时,信长的家臣中有一位相貌奇特、目光敏锐的年轻武士引起了元康的注意,元康断定他将来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此人就是羽柴秀吉。信长死后,他趁乱统一了日本。他曾官至太政大臣,天皇赐姓丰臣,因此史称丰臣秀吉。
壮志雄心
与信长结盟后,元康的妻儿家臣都在大原和尚的帮助下回到了冈崎。元康也开始变得忙碌起来,每天大大小小的战役累得他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