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晚宴时,奥使见俾斯麦的胸前挂了许多勋章,故意问:“这么多勋章,是你在哪次战争中立功而得的呢?”俾斯麦以声震全场的口气大声说:“这些都是在法兰克福战争中立功而得的。”每当遇有这样的应酬谈论时,俾斯麦那过人的勇气、伶俐的口齿、聪明沉着的态度,都让人退避三舍。因此法兰克福会议渐渐变成了俾斯麦一人独演的舞台,奥使们一个个被他玩弄于股掌,而无力与之抗衡。
酝酿普奥战争
俾斯麦这种粗野的态度,并不被当时的外交界所接受。俾斯麦在法兰克福的名誉一天天下降,他与妻子乘马车出游时,甚至遭到路人的攻击,但俾斯麦对这一切一概不予理会。他认为世人的批评就像是天上的浮云,时聚时散,并不可靠,所以他不信任群众,看轻他们。
从法兰克福的经验中,俾斯麦体会到奥、普两国绝不能共存,因此他决心攻打奥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必须要拉拢一些国家,为此他费尽心思,最后决定拢络俄、法两大强国。
德国北部诸邦以普鲁士为中心,缔结关税同盟,这是统一德国的初步行动,对此奥地利想加以破坏,但是俾斯麦想办法很成功地排除了奥国的势力,当时他受到奥国朝野的严厉指责,但却得到了一位知己,那就是年仅22岁的新帝弗朗西斯·约瑟。
俾斯麦的另一个作为就是前往巴黎会见了拿破仑三世,这件事很大地影响了他在柏林的声誉,因为拿破仑三世是以革命手段夺取皇位的人,与他来往,等于承认欧洲的革命主义。俾斯麦早已下定决心,即使此举让普王不高兴,他仍要接近拿破仑三世。因为一旦普、奥宣战,很需要法国保持中立。相比之下,拿破仑三世以革命手段登上帝位的事已不再那么重要,这也是俾斯麦只重现实的处事态度。
俾斯麦会见拿破仑三世的时候,正是拿破仑三世威震欧陆、势不可当之时。俾斯麦改变了平日模棱两可的口吻,直截了当地与拿破仑三世讨论外交事务。
拿破仑三世问俾斯麦:“如果法奥开战,普鲁士会支持法国吗?”俾斯麦巧妙委婉地表示拒绝,“陛下对臣的信任让臣很是感激。在此臣宣誓绝不把此事告诉他人,虽然臣无权决定此事,但依臣的个人立场而言,普鲁士国王对于普、法联合之事可能不会同意。所以关于这件事,臣以为最好不要向本国报告,将有助于两国的友好关系。”俾斯麦觉得如果答应了拿破仑三世的请求,那法国日后会以干涉德意志问题为口实而参与其政事,同时他认为普、奥之战是兄弟之争,最好不要让别国介入。
俾斯麦的回答给拿破仑三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日后普、奥宣战时得到了法国的中立支持。当俾斯麦从巴黎返国后,就把拿破仑三世的意见报告给国王威廉四世,同时还建议招待拿破仑三世到柏林。这件事触怒了国王,此后俾斯麦渐失宠信,但他并不在意,因为他心中有个征服奥地利的大目标。
驻俄大使
威廉四世精神错乱了,担任摄政王的威廉亲王已是60岁的老人了。摄政王一向站在反俾斯麦的立场,所以大家都以为他摄政后会疏远俾斯麦。但军人出身的摄政王不徇私情,关心国事,他知道俾斯麦的能力,所以召见了俾斯麦,派俾斯麦为驻俄大使。这项任命实际上是把俾斯麦放逐到了国外,因为在普鲁士,所有的外交官中法兰克福大使的地位最高。
俾斯麦根据过去8年的经验,详细报告法兰克福的会议情况,并强调普、奥难免一战的事实。他坚决地说:“这些问题迟早要用火与剑解决,此外别无他法!”他的语气深深感动了威廉亲王,而他的见解不久后便成为了普鲁士的外交方针。
俾斯麦在俄都住了3年,其中一半时间在旅行或住在柏林,他在外交界的才能也日渐被世人所重视,大家都认为任命他做首相的日子不远了,俾斯麦也使出了各种政治手腕,在摄政王身边建立自己的势力。
俾斯麦借着驻俄3年的机会开始研究俄国,俄帝是普鲁士摄政王的外甥,俄帝的母后是威廉亲王的姐姐,所以俄宫内充满了亲普之情,在加以克里米亚战争时,普鲁士保持中立态度,所以俄国上下对俾斯麦很感谢而大表欢迎。在俾斯麦出任首相兼外相的28年间,也一贯主张绝不与俄为敌的政策。拿破仑及威廉二世都是因为与俄为敌而灭亡的,俾斯麦当时就明白与这片茫茫的大自然做斗争,是徒劳无功且极为危险的。
俾斯麦前往俄都时,法国与萨丁尼亚联军在意大利北部打败了奥地利,普鲁士国内的舆论都认为应该援助同文同种的奥地利,但俾斯麦反对,他认为这是普鲁士打倒奥地利的大好时机,而现在普鲁士最需要的就是法国的友好中立。
摄政王及一般有识之士都认为俾斯麦是众多外交使臣中的佼佼者,大家一致认为由俾斯麦出任首相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事实上,首相的人选曾数度更替,却始终没轮到俾斯麦,这一切是王妃从中作梗,同时,俾斯麦的亲法政策也引起了摄政王的不满。
1861年1月,卧病的威廉四世崩逝,摄政王以63岁高龄登上王位。新王处境艰困,因为军人出身的新王一直希望扩充军备,但大多数议员和皇族反对他的政策,唯一支持他的是陆军司令。
这种情况下,新王在即位当天就想退位,陆军司令暗中为新王物色能处理此难局的适当人选。他想到了儿时一起长大的好友俾斯麦:“今天能够辅助国王达成扩充军备目的的只有俾斯麦。”所以他为新王提建议,召回俾斯麦出任首相兼外相,但新王却顾忌宫中的反对势力,只同意俾斯麦担任内相之职。
陆军司令立即拍发电报,催促俾斯麦回柏林。俾斯麦知道是出任内相,感到非常失望。他便写信回谢了陆军司令的好意,俾斯麦赌气没有回柏林,在他慢条斯理回到祖国后已失去了这个机会,新王连任他为内相的念头都打消了。不过当俾斯麦在温泉胜地巴登拜谒新王时,恰恰是新王在逃避一次暗杀危机,行刺的动机是因为国王无意统一德意志。善于把握机会的俾斯麦趁新王意志动摇之时,提出了他前年就已计划好的统一方案,并详细说明。
他的方案是将采纳自由主义者的部分建议,实行议会制度统一德意志。过去德意志诸邦君主极力反对德意志统一的原因是害怕丧失君权,而保守主义者的矛盾是想既保有君权政制又想国家统一,自由主义者则主张削弱数十位小邦君主的君权,建立德意志议会,让普鲁士国王做新德意志的元首。10年前,俾斯麦曾认为这是民众革命而极力反对,但如今他采纳了自由主义者的主张——建立德意志议会,由各邦推选的代表组成上议院,由人民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下议院。这个统一德意志的方案打动了新王的心。
出使巴黎
1862年,普鲁士内政日趋不稳,年底大选时,自由主义者获得全胜,国王扩充军备的愿望更无法实现,所以国王和议会间的冲突也无法解决,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国王身边没有一位杰出人物,国王的处境很艰难。
同年春天,俾斯麦从俄都返回柏林时,国王还是不肯让步,俾斯麦连内相的职务都得不到。因此俾斯麦递上了辞呈,这是对国王发出的最后通牒,此方法俾斯麦以后用过数次,每次都很奏效。
提出辞职不到3个小时,俾斯麦便被任命为驻法大使。出使巴黎对俾斯麦而言是一大挫折,但他还是压抑住了心中的愤怒,毅然地接受了新任命。
俾斯麦被派驻巴黎的时间并不长,但就在这短短的时期内,却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俾斯麦与拿破仑三世的会面。两人在林中并肩漫步,一位是声势如日中天的大国皇帝,一位是失意郁闷的小国大使。
拿破仑三世见四下无人,突然对俾斯麦说,“你们国王是否愿意与我国同盟?”这句话是个陷阱。俾斯麦立即接口道:“我国的国王对陛下个人有深厚的友谊,过去我国报纸上出现的反法论调,现在早已不见了,不过我认为同盟的事,必须要到真有必要而能使双方共同获益时才可行,同时我认为结盟应该有具体的动机与目的。”
法皇听了,同意了他的看法,并且说:“事情的发展是很难预料的,所以我们应早做准备。”然后建议法、普两国缔结外交同盟。同时还明白表示,几天前奥地利已发出结盟之请,但被法国拒绝,以此来暗示普鲁士如果不能站在法国一方,那法国就会与奥联合。俾斯麦顾左右而言他,并不答应两国同盟。除此事外,俾斯麦究竟还与法帝谈了些什么呢?在向本国报告的文书中并未提及,也许他隐瞒了某些重要事务,以备日后出任首相时处理。
另一件事就是当俾斯麦访问英国首都伦敦时,遇见了狄斯累利。俄国驻伦敦大使馆举行宴席时,英国保守党领袖狄斯累利应邀参加。俾斯麦在宴席上口出狂言道:“如果让我取得政权,首先要扩充军备、养兵蓄锐,然后一举击败奥地利,解散今日的德意志邦联,在普鲁士领导下,重新统一德意志。”俾斯麦在酒后微醒时说了这些话,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是酒醉无意?其实这是俾斯麦惯用的伎俩,他经常利用人性的弱点,如果要欺骗对方时,反而把真实情况告诉对方。但这次俾斯麦打错了算盘,因为支配英国政策的狄斯累利并未被俾斯麦所骗,他警告在坐的人说:“你们要小心,那个家伙一定会如其所言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