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林果飘香
14644400000025

第25章 城市之林(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它能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不断制造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气。森林是氧气制造厂,是粉尘过滤器,是天然蓄水库,是天然空调……,森林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好处,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它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世界生态化城市的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森林环城、林水相依已成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国内各大城市也都纷纷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城市森林,对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5.1观赏树种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观赏植物(花卉)的文字记载,最早始于公元前11世纪商朝甲骨文中,但不是现在花卉一词的含义,花和卉两字各有其意,花是指开花植物的花而言,卉则为各种草的总称。公元6~7世纪,《梁书·何点传》中才真正出现花卉二字,即指有魅力的花和草,这说明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利用和欣赏花卉。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宫室庭院中广植花草树木,并形成了园林的雏形。此时人们对花卉的应用和欣赏已开始带有感情色彩,以情赏花,以花传情之趣体现在劳动与生活中。这在中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以及《楚辞》《礼记》《博雅》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如诗经中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都是记述当时男女青年相爱或亲友之间别离时用芍药切花、柳枝以及其他芬芳花枝相互赠送表达爱慕或惜别之情。《楚辞·离骚》中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文中之兰是指菊科的泽兰,古代称兰草、佩兰,茎叶含芳香油,又可杀虫,深受古人喜爱,认为此花“能杀虫毒、除不祥”,又视为此自喻,比拟自己的高洁品德,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不得志的惆怅之情。这些都说明这一时期,花卉在我国的栽培亦相当广泛,在我国先民的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秦汉时期,封建统治者出于维护封建秩序和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统治阶级将花卉制品视为表彰功臣、宣扬王室功业的主要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西行求法等活动为古代文化艺术的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大量修建佛教建筑(寺、塔、石窟)和都城建筑的同时,也促进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与花卉栽培,使花卉由纯生产栽培走向观赏栽培。皇家权贵广辟园苑,大造温室,穿池堆山,遍植奇花异木;民间种花、卖花、赏花也渐成风尚。有关花卉的书、诗、画、歌、工艺品、艺术品陆续面世。例如,记载花卉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有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西晋嵇含著的《南方草木状》,后者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分类学专著。

至隋、唐和两宋时期,随着大唐盛世的百业兴旺、宋代的稳定与繁荣,养花、赏花蔚然成风。据传,当时点茶、挂画、燃香和插花合称“四艺”,成为当时社会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时尚。花卉工艺品和花卉绘画以及盆景、插花等艺术品层出不穷,可称中国史上花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著名的花卉专著专谱也相继问世,如《魏王花木志》、《园庭草木疏》(唐·王方庆)、《平泉山居草木记》(唐·李德裕)、《本草图经》(宋·苏颂)、《扬州芍药谱》(宋·王观)、《菊谱》(清·弘皎)、《梅花喜神谱》(宋·宋伯仁)等。

明清两代,是中国各类花卉著作甚多且内容全面丰富、科学性较强的时期。这标志着中国花卉栽培和应用理论的日臻完善和系统化。花史、花谱等屡见不鲜,尤其是插花专著的面世,对日本花道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为中外插花艺术家借鉴。这一时期内,著名的花卉专史、专谱和专著有《群芳谱》(明·王象晋)、《本草纲目》(明·李时珍)、《长物志》(明·文震亨)、《灌园史》(明·陈诗教)、《花史左编》(明·王路)、《汝南圃史》(明·周文华)、《罗蓠斋兰谱》(明·张应文)、《花境》(清·陈淏子)、《广群芳谱》(清·汪灏)、《菊谱》(清·李奎)、《凤仙谱》(清·赵学敏)等。盆景艺术著作有《盆景》(明·吴初泰)、《盆景偶录》(清·苏灵)、《素园石谱》(明·林有麟)。插花艺术专著和涉及插花艺术的著作有《尊生八筏》(明·高濂)、《瓶花三说》(明·高濂)、《瓶花谱>;(明·张谦德)、《瓶史》(明·袁宏道)、《瓶史月表》(明·屠本畯)、《浮生六记》(清·沈复)。

清末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中国连年战患,国力下降,花卉业停滞,花田几近荒芜。花卉资源及名花品种屡被掠夺,或大量流失,仅有少数地区经营花卉栽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逐渐受到重视,中国花卉业有了蓬勃的发展,如菏泽、洛阳的花农重整花田,收集品种,恢复牡丹生产;武汉园林部门积极开展荷花品种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等等。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政策下,百业兴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观赏植物作为一种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园林观赏植物及其产品再次走进国民经济领域中,成为高校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正朝着商品化、专业化方向迈进,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目前,全国已有百余个城市选定了市树和市花,每年各地有花市或专业性花卉展览活动,加速了花卉科技、花卉艺术方面的交流与切磋。花卉业的兴旺,花文化的深入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展现着中华民族创造现代文明的新姿态。

5.2观赏树种的价值

人类从迁徙转为定居,由农村走向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各种设施的完善以及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但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的逐渐恶化,人们对生态美学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人们把目光转向了陆地上功能最强的生态系统——森林。把“森林引入城市,将城市建立在森林中”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把林业的研究重点转向城市,并逐步形成了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的专门分支——城市林业。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是城郊一体化,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城市林业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练和升华。

观赏植物作为城市林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城市之“肺”,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观赏植物广泛参与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在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系统动态自我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从而在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这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

5.2.1观赏植物的生态效益

观赏植物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动态调节作用,其主要是通过其生态效益来实现。观赏植物的生态效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城市小气候

城市森林是气温和地温的“调节器”、太阳辐射的“吸收器”。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明显的作用。观赏植物的降温作用明显,它对温度的降低作用主要有三种机制。

观赏植物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除一小部分用于光合作用转化为化学能外,绝大部分用于树木的蒸腾作用而降低气温(一株成年树生长季节,一天可蒸腾约44千克水,相当于5部10450焦/时的冷气机开20小时)。据估算,树冠覆盖每提高1%,树木中午降低温度2~4℃,冠下地上15米处高度比无树木覆盖区域低7~13℃。

观赏植物通过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而降温。观赏植物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使达到林下的光照强度大大减弱,根据N.J.罗林堡研究,单片叶子对可见吸收约75%,反射约15%,透射约10%。一般而言,植物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为30%~60%,对红外线范围的反射率可高达90%以上,而城市下垫物的建筑材料沥青仅为4%,鹅卵石铺装为3%。相比而言,观赏植物对太阳辐射有较好的反射作用。

植物通过叶面大量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提高空气周围的湿度而降温。观赏植物的蒸腾作用强大,1株成年大树,1天可以蒸发4千克水,使林下空气湿度明显上升。夏季行道树能提高街道上的相对湿度10%~20%,1公顷林木增加的空气湿度相当于相同面积水面的10倍,空气湿度增加了,水分蒸发又会带走更多的热量,使气温进一步降低。

(2)维持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由于城市人口稠密,工业生产密集,呼吸和燃烧消耗大量氧气,并积累二氧化碳,如果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大气交换不充分,势必会造成城市局部地区氧气供应不足,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迄今为止,任何发达的生产技术都代替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城市绿地才能保持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因此观赏植物具有“天然固碳场”和“天然氧吧”的美称。据研究测定,树木每吸收44克的二氧化碳,就能排放出32克氧气;树木每生长1吨的生物量,可以吸收1600千克二氧化碳和水分,产生1200千克氧气。树木的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1克葡萄糖,能消耗2500升空气中所含有的全部二氧化碳。树木在生长旺季,1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出750千克氧气。一株10年生的山毛榉(叶表面积1600平方米),每小时可吸收2.35千克二氧化碳,释放1.71千克氧气。另据有关专家测算,1公顷城市绿地在1小时内可吸收约8千克二氧化碳,相当于200人相同时间的呼吸量。

(3)缓解“热岛效应”

当前,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热污染越来越严重,忽视燃料的燃烧,人的呼吸及城市下垫面(城市的下垫面除少量公共绿地外,绝大部分地面为砖石、水泥、柏油或混凝土铺砌)的改变,使城市热量增加,导致温度升高,形成“城市热岛”,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观赏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液态的水由叶片的气孔以气态形式散发到空气中,并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湿度,达到植物蒸散冷却的效果。此外,森林树冠还能遮挡来自太阳的直接辐射热和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从而使林分有了降温的效果,进而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4)防止和降低污染

观赏植物有吸附、吸收污染物或阻碍污染物扩散的作用。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氟化氢和汞、铬等重金属,如加拿大杨可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70%,氮氧化物含量的67%。城市森林吸附灰尘及悬浮颗粒,随降水冲刷到地面,每公顷绿地每年滞留数百千克至数十吨灰尘及悬浮颗粒。通过这两条途径,观赏植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止和降低污染的作用。

1)观赏植物能减少大气污染和酸雨:

a.观赏植物大气污染:

观赏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直接净化作用:城市内工业生产相对集中,大气中含有1000种以上的有害气体,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而且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根据国内外专家对大气污染与植物关系的研究,在大气污染不超过植物受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范围内,植物能吸收大气中的氟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等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虽不能被植物吸收,但一氧化碳能被土壤微生物吸收,一氧化氮可转变为二氧化氮而被植物吸收,所以说植物能直接净化空气,减少大气污染。

观赏植物通过产生负离子净化空气:空气负离子既能还原来自大气的污染物、氮氧化物、香烟等产生的活性氧(氧自由基),减少过多活性氧对人体的危害,也能使带正电的空气飘尘中和而变为无电荷后沉降,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而观赏植物能以其特有的森林小气候成为产生空气负离子的良好环境,换句话说,观赏植物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

b.观赏植物能降低酸雨危害: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气体,观赏植物通过叶片的吸收作用对二氧化硫进行净化,能有效减少酸雨危害。

2)观赏植物有杀菌和滞尘的作用:

a.观赏植物的杀菌作用:空气中细菌的含量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空气中约有37种杆菌、26种球菌、20种丝状菌和7种带状菌。一般情况下,每立方米城市空气中的含菌量比森林区高7倍多。观赏植物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是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来的香精、有机酸、醚、醛和酮等化学物质。如松树分泌的杀菌素能杀死白喉、痢疾、结核病的病原微生物,每公顷桧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杀菌素。森林还能产生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离子,起到杀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