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林果飘香
14644400000023

第23章 林业产业的现状与发展(2)

从投资主体造林面积来看,国有集体林场的造林面积大幅下降,而同时农户造林面积和外资造林面积在全部造林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地上升,这也符合国家利用社会资本和外资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战略方针。国有林场前期的带动和市场表现出的需求,都刺激了农户和外资的投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扶持和引导农户和外资造林将成为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工程建设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面积可以分为浆纸原料林、人造板原料林、大径级用材林和其他工业原料林。目前,大径级用材林的发展迅速,2009年造林和改培面积达到了22083公顷,远远超过了其他三类原料林造林和改培面积的总和,在其他原料林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大径级用材林的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木材市场需求的一个趋势。大径级用材林培育周期较长,工程规划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随着北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大范围开展,大径级用材林的造林和改培面积未来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从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现状来看,从2002年到2009年以来共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42.93万公顷,占全国速生丰产用材林的23.5%,说明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化管理不强,应该加强工程化管理强度,提高速生丰产用材林的生产力。

4.3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

经济林是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的林种。目前,我国经济林产品总产值已占林业产业总产值的40%,占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55%以上。经济林产业已成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经济尤其是山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4.3.1核桃产业发展概况

核桃是世界最重要的坚果类树种和木本油料树种。核桃仁是很好的滋补品和食品加工原料,含脂肪65%左右,蛋白质15%左右,糖类10%以上,粗纤维约5.8%,并含有维生素及磷、钾、钙等多种矿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核桃的木材质地坚韧,纹理美观,具有不翘、不裂、耐冲击等特点,适宜做高档家具。核桃树冠多呈半圆形,树体高大,枝叶繁茂,根群发达,有较强的防尘能力,适宜在城市公园栽培,有净化空气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在山丘、梯田、坡堰栽植,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1)生产概况

中国是核桃的原产地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新中国建立前,核桃处于实生繁殖和自然生长状态,年产量5万吨左右,1921年曾出口6710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核桃产量升至10万吨。60年代“文革”期间,核桃总产量降至5万吨以下。70年代“文革”结束后,总产恢复到8万吨以上,1978年达到11.8万吨。进入80年代,受国家政策影响和市场驱动作用,全国核桃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核桃产业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表明,全国核桃栽培面积为166.7公顷,约2.1亿株,产量50万吨。近年来,核桃栽培面积和产量又有较大增加。

中国核桃有三大栽培区域。一是大西北,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二是华北,包括河南、河北及华东区的山东;三是云南、西藏、贵州。《中国核桃》一书中按照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有适当栽培规模等原则,将中国核桃划分为6个分布区和13个亚区,即东部沿(近)海分布区,包括冀、京、辽、津亚区,鲁、豫、皖北、苏北亚区和豫西亚区;西北黄土高原分布区,包括晋、陕、甘、青、宁亚区和陕南、甘南亚区;新疆分布区,包括南疆分布亚区和北疆分布亚区;华中、华南分布区,包括鄂、湘亚区和桂中、桂西亚区;西南分布区,包括滇、黔、川西亚区和四川亚区;西藏分布区,包括藏南亚区和藏东亚区。

(2)品种结构

我国现有核桃属植物8个种,其中作为广泛栽培的主要是普通核桃和铁核桃。普通核桃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据《中国果树志·核桃卷》记载共有无性系品种及优良品系179个,实生农家品种514个,优良单株124个。铁核桃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

目前,我国核桃生产中使用的品种主要来自国内选育的核桃良种,分为早实和晚实两个类型,主要有中林系列、辽核系列、薄壳香、岱丰系列等,此外还有一些自国外引进的品种或其杂交后代,如强特勒、香玲、清香等。

(3)加工概况

近年来,河北、河南、云南、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省涌现出一批核桃加工企业,主要加工产品有核桃油、核桃蛋白质类产品、核桃果茶、香料、活性炭等。核桃油除主要作为营养保健油直接食用外,还可以在制作糕点与营养食品中用作添加剂,在工业及医药方面也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核桃蛋白类产品包括核桃粉、核桃乳、核桃芝麻乳、天然核桃乳、核桃汁、核桃乳酸发酵饮料等。有些企业采取综合加工利用等方法,可分别获得核桃油、核桃粉等产品,或提取多肽等高档保健品和药物产品。

4.3.2枣产业发展概况

(1)栽培概况

枣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就已开始采摘和利用枣果。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已有枣树栽培的文字记载。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枣已成为重要的果品和常用中药,并与桃、杏、李、栗并称为我国的“五果”。距今2000年前的汉朝,枣栽培已经遍及南北各地。距今1500年的后魏时期,传统的枣树栽培技术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其中许多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千百年来,枣树一直长盛不衰。近年来,枣以其抗逆性强、早果速丰、管理容易、营养丰富,以及可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国家生态环境双重效益的优势,成为我国经济林种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和出口创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除黑龙江省以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枣栽培,全国栽培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已经排到我国各种果树的第三位,仅次于苹果和柑橘,在干果中居第一位。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是我国枣栽培面积最大的5个省。2007年,河南省枣栽培面积达122万亩(非国际单位,1公顷等于15亩),主要分布在内黄、新郑两县(市),在灵宝、淇县、镇平、桐柏和永城等县(市)也有分布。

枣营养丰富,加工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因此枣产业已成为许多枣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枣区人口约2000万人,年产枣30亿千克以上。枣产业年总产值约200亿元人民币,全球近99%的枣产量和100%的枣贸易集中于我国。

(2)产业概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枣产业也快速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也在枣产业中得到了应用。以酸枣为砧木的嫁接育苗技术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全光喷雾嫩枝扦插、组织培养等育苗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现代化的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生长调节剂应用,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乙烯利人工催熟,化学采收,冷藏和气调保鲜,枣汁、香精、色素、枣干红酒、枣膳食纤维、环核苷酸糖浆等现代加工品,大型枣专业市场,以及枣专家系统,网上信息平台等,为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支撑。

(3)发展前景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枣疯病、裂果病和缩果病等病害不断发生,市场狭窄、企业竞争力不足等经济因素也不断对枣产业提出挑战。盲目发展,管护水平跟不上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张,区域布局、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选育滞后,苗木培育经营不规范,新产品开发薄弱,储藏加工技术落后,种植比例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