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
14643800000041

第41章 夕阳青山(5)

1982年12月29日下午,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政协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建筑师协会原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南京工学院副院长杨廷宝先生的追悼会在南京市石子岗殡仪馆礼堂举行,江苏省和南京市党政负责同志和各界代表,都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沉痛悼念这位名扬中外的建筑大师和建筑教育家。杨廷宝生前的朋友、同事和学生们,都想来再见他最后一面,但限于殡仪馆的场地,南京工学院只能派出一部分代表,建筑系和建筑研究所只分得了50个名额。前来送别的人们臂缠黑纱,泪水汪汪,悄然饮泣,都在回忆与杨廷宝生前接触、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在杨廷宝的追悼会上,时任江苏省代省长的韩培信,代表党和政府致了悼词。悼词对杨廷宝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

杨廷宝教授精通古今中外的建筑学,在建筑理论上有很高的造诣,是我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我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五十多年来,他完成了一百多项各种类型的建筑工程设计,劳动成果遍布北京、沈阳、天津、上海、重庆、成都、南京、福建等城乡各地。他曾主持编写《综合医院》等建筑设计书籍。他的水彩画选、素描画集已经出版,建筑设计作品集等著作也即将出版他在设计工作中,主张博采各家之长,兼容并蓄,勇于创新,注重因地制宜,强调符合国情,讲究实用、经济与美观大方,他的设计具有稳健、凝练、庄重的风格。

作为建筑教育家,杨廷宝同志从四十年代初以来,为培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而孜孜不倦地从事教学工作。他重视因材施教,注重设计方法和基本功训练,反对生搬硬套,培养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和严谨、踏实的学风,经常教导学生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就是他的名言。

四十余年来,他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建筑师。近年来,他又亲自培养指导研究生,始终不辞辛苦地坚持在教学工作岗位上,为我国建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竭尽最大努力,在建筑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

杨廷宝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情参加党所领导的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高度依赖党,真诚拥护党的领导。他曾十七次率领代表团或代表我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及进行考察活动,在国际建筑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在这些国际交往活动中,为维护国家尊严与荣誉,发展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开展学术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廷宝逝世时,童刚因病重而转院到北京肿瘤医院治疗。他在得知杨先生去世的噩耗后,饱含着热泪亲写唁函,一语未尽,泪水已模糊了字迹,但他仍硬撑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写完。1983年1月15日,病榻上的童又写下了《一代哲人今已矣,更于何处觅知音——怀念杨廷宝》的悼念文章,借以纪念这位相交了数十年的知心老友,表达对杨廷宝的敬重、推崇与思念之情。在这篇文章中。

童先生沉痛地写道:

我和杨廷宝两次同学:先在北京清华,后又在美国费城。

1925年我在清华学校毕业,决定到美国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那时听说毕业同学在美学习建筑的有杨廷宝(1921年去美),我就给他写信询问专业情况与入学须知,他回了信,作为我们订交之始。

我到费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后,除常见杨廷宝之外,还和学建筑的清华同学梁思成、陈植往来,并和梁同寝室。陈、梁两人都认杨为畏友并视杨为师。杨当时已以优异成绩由大学毕业,在费城克芮建筑事务所工作,并深受克芮古典主义影响。

1926年杨和赵深结伴经由欧洲回国,在天津暂停,立即被关颂声留下作为基泰工程司成员,负责建筑设计任务。这是杨加入基泰的开端,直到全国解放为止。

基泰业务由天津发展到南京、上海,从1934年起,杨因业务关系常到上海,一住便是几个月。上海建筑师熟人很多,但我和他作为两个北方人过从最密。抗战时期,杨和我先后都到重庆,也时常见面,又在兼管建筑事务所以外,先后同在沙坪坝中央大学建筑系教课。抗战胜利后他一度是系主任。

这样我们两人开始同时同地工作,直到他逝世为止。

杨廷宝不特有独到的设计才能,业务上廉洁公正,一丝不苟,为人更是品德高尚、文质彬彬的君子。作为我的知心朋友之一,他的下世对我尤其是进入桑榆晚景的老境,打击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老先生的话不幸一语成谶,两个月后的3月28日,童终因病情恶化不治而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溘然长逝。中国现代“建坛四杰”中的最后一位巨星也陨落了。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

杨廷宝走了,熟知他的人无不为之扼腕悲叹,东南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更是为痛失良师而肝肠寸断。他们深深地知道,尽管杨老生前曾设计过许多著名的建筑方案,但他从未想过要为自己的将来树碑立传;伫立在祖国大江南北的那些不朽的建筑杰作,每一件都让人们睹物思人,使他们回想起他的循循诱导和谆谆教诲。杨廷宝的精神已经在几代中国建筑师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给后来的建筑师以不懈的动力。正如东南大学一位中年教师在悼念杨老文章中所写的这样:

当我们成熟起来的时候,您已耗尽自己远行了。我们的一切成就都包含着您和其他师长的生命和心血。现在,我们在走着您的路,将生命和热血,一点一滴地消耗在学生身上。这是最崇高的事业。每当我们走过您设计的每一个建筑物,不仅是感慨、怀念,而且也仿佛又见到您的音容笑貌,感到一种永恒的力量。

陈法青在杨廷宝走后,常常忆及丈夫。她90岁那年春天游梅花山后,回到家中不顾一天的疲劳,伏在案上写了《忆廷宝》一文。在文章的最后,她深情地写道:

廷宝离开了我们。但在我的心中,总感到廷宝是出远门去了,像他往常出差一样。我们日夜想念着,盼望着,等他有一天回来。他的理想,他的精神,留在我们家中每一个孩子心里,形成了一种无穷的力量,激励着他们为祖国多作贡献。廷宝有灵,想来是会高兴地笑了。

旧年同游梅花山,今日只身赏梅单。

耿耿丹心存英名,留得广厦千万间。

杨廷宝去世时,他的大女儿杨士英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没能及时赶回来。等她从美国回来后,就一直陪着母亲陈法青居住在“成贤小筑”。陈法青去世后,杨士英与弟妹们商量,将父亲住了三十余年的“成贤小筑”捐献出来,辟建“杨廷宝纪念馆”,同时作为东南大学校史馆的一部分,将这里打造成一处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3年,《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为个体建筑师出版的专著。

1991年,东南大学举办了杨廷宝90周年诞辰纪念会。1997年,东南大学建筑系(即原来的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系友欢聚一堂,96岁的陈法青应邀出席。在纪念会举行之前,曾在该系任教的齐康、王建国、潘谷西、刘先觉等专家教授主编并出版了《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和《杨廷宝建筑论述与作品选集》两书,作为对杨廷宝先生的纪念。

杨廷宝先生去世后,他的子女将他安葬在南京城南中华门外花神庙的望江矶公墓,遵照他的遗愿,墓碑上镌刻着“南阳杨廷宝之墓”,表达这位远方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1992年,由于南京城南进行道路改造,位于雨花台南侧花神庙的望江矶公墓拆迁,杨廷宝的骨骸被迁葬到南京城南三十里牛首山支脉的祖堂山南麓,与南京博物院故院长、我国第一个女考古学家、女博物馆学家曾昭燏先生的墓毗邻,墓的西侧二百米外便是闻名中外的南唐二陵,墓的东边则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祖堂古寺。后来,杨廷宝的夫人陈法青女士去世后,与他合葬于此。

今天,杨廷宝所设计的许多建筑作品都已列为近代保护建筑,供人们参观学习,他对中国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事业所做的开创性贡献也将由他的学生们拓展下去。

一代哲人今已矣。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在20世纪中国建筑的壮丽交响乐中,杨廷宝的建筑实践和他独树一帜的建筑教育思想,就是其中永不消逝的一个华美乐章。今天,那些依然伫立的建筑,让我们每个人驻步静思,静思杨廷宝的那份务实创新,也静思他那份对中国建筑的苦苦探索。

杨老在清华学校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时的同学陈植,评价杨廷宝时说:

“杨老作为建筑大师、画家、建筑教育家所表现的智力和毅力以及所创造的丰硕成果反映着他的高洁、耿直、勤奋、谦逊的品德。他是我的益友,更是我的良师。”

著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者罗小未曾这样客观评价杨廷宝:“杨老和我国其他几位杰出的第一代建筑师一样,其贡献不在于倡导了什么现成的学派,而在于坚持了严谨的现实主义探索精神,努力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中探索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艰巨的历程中,他们尽可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工作任务对他们的要求,尽心创作,并不断地充实自己,力图在不同要求和有限的条件下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这就是他们的贡献。这种精神将激励着后人前进。”

对于杨廷宝在中国建筑事业上的杰出贡献,他的弟子戴念慈院士曾说:“杨老他们这一代建筑师,包括庄俊、罗邦杰、吕彦直,是开辟道路的人,是他们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建筑师在中国的垄断地位。”

杨廷宝的另一位弟子、著名建筑学家戴复东院士说:“我认为我的老师——杨廷宝,他从事建筑设计已整整50年,他代表了老一辈建筑师,代表了一代人作为建筑界的老前辈来说,杨老是位开荒的人。他们一辈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他们不只是几个人在开荒,而是培养了一批建筑师。杨老他本人参加的建筑设计数量是多的。在教学上他认真负责、踏实。今天我们有那么一批建筑师,都与他们那一辈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他们是起了相当的作用。”

杨廷宝虽然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崇高风范却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他生前所精心设计的众多建筑作品还在,他的学生们也将继承他的遗志,为了祖国的建筑事业而奋斗不止。正如《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出版者的话》中所说的这样:建筑家逝世了,而他的作品却永存于世间!

杨士莪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由于他为中国水声学科的决策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哈尔滨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海军装备部海军预研专家组管理科学组成员等职。

在中国,杨士莪率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的研制,领导研制并完成了洲际导弹落点测量系统、船载鱼雷轨迹三维测量系统以及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的水声定位系统。作为首席科学家杨士莪,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了中国历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任务,从中获取了大批宝贵的资料,开创了中国独立深海水声考察的先例。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开拓者,他又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降噪和测量方法,领导了探雷声纳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出了目标识别的新途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