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
14643800000038

第38章 夕阳青山(2)

在武夷山风景区,年届八十高龄的杨廷宝拄着拐杖,一步步登上大王峰,还拿出画笔,将一峰独耸的大王峰画在了他的速记本上。游云窝时,他看到陡峭的山壁前有几座亭子,一座新铺了琉璃瓦,刷上红绿漆,杨廷宝笑着说:“游人到这儿来,要看的是真山真水,而不是城市公园的那一套。”另一座是新建的竹亭,他又说:“这种就地取材的做法可打100分。”当地陪同的同志问他:“我们想在水边修个食堂、茶室,边上再修个水榭,您以为如何?”杨廷宝答道:“风景区设置建筑要十分慎重,因为它是大自然的陪衬,如果功能上没有十分必要,杨廷宝的水彩画——《武夷山一景》。

尽量不要把服务设施引到景区中来。建了大食堂,就会污染水面。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建造一些临时性或半临时性的建筑。现在建造的竹亭、茶室不是很好嘛!不要一上来就用钢筋混凝土造亭子、廊桥,漆上大红大绿,盖上琉璃瓦,这样既费钱,又取不到好的效果,叫‘事倍功半’。”

坐着竹筏沿九曲溪而下,山狭水转,忽而水平似镜,忽而急流湍湍,丹崖凝紫,碧水泛烟。有同志建议把竹筏改作汽艇。杨廷宝十分反感:“那叫煞风景。

游客到此就是要坐竹筏,缓缓前行,可以仔细观赏天游峰、仙掌峰、大藏峰、小藏峰,还有那明丽动人的玉女峰,以及那巍然耸立的悬崖峭壁”

至水帘洞,路口正在炸山石筑路,杨廷宝惊叹地说:“炸山填谷,结果陡峻的山岩、幽雅的峡谷都破坏了。必要的道路是要修的,十分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规划单行线,适当的地段设交汇点。想当初,山势挺拔,曲折迂回,景色定然比现在美丽。”

在武夷山景区的入口,听说一座480米长的大桥将要建起来,大饭店、高级宾馆将建在迷人的九曲桥边,杨廷宝忍不住摇头说:“这未来的大桥可以和大王峰媲美了,大王峰会不会变成小王峰呢?人们来到武夷山,主要是欣赏、游览大自然的风光,如把旅馆、疗养院、商店等都搬来,不但会损害景观,还会污染水面,那还有什么意思呢?风景区的建筑既是游览线上的观赏风景的停留点,其本身应该又是被观赏的风景点。”

在回程的途中,沿途错落散布着许多民居。闽南和崇安武夷山附近的民居都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简朴、活泼,与自然环境很协调。杨廷宝很欣赏这些地方匠人的创作,他认为风景区的建筑,要多采用一些民居的手法,通过创作也会产生一种独特风格。设计人员要从民居的优秀部分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风景区的建筑要结合实地环境、地形、地貌来进行设计。

杨廷宝为武夷山附近民居的那凌空欲飞的屋檐、活泼自然的造型而打动,回到南京后,决定设计一条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古色古香的“武夷一条街”,进而,又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讨论、酝酿,提出了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集中,要有乡土特色等因地制宜规划武夷山景区的“十条建议”。这些建议后来都被福建省有关部门所采纳。

1983年,也就是杨廷宝去世后的翌年,他的学生齐康等人完成了武夷山庄的设计工作,这项按照杨廷宝生前的指导思想设计的作品荣获1984年度国家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和福建省优秀工程一等奖等奖项,并成为国家开发名胜风景的一个经典之作。李伶伶在《齐康传》中写道:

20年后,齐康和当初一起设计武夷山庄的同事们又去了一次福建,再次站在武夷山庄面前,他百感交集。虽然时隔那么多年,他仍然感觉当初他们设计无论从比例,从色彩,从风格,从材料等方面,都比较朴实而接近民风,很自然,很亲切,也应了那句话:“像是从环境中‘长’出来的一样。”

3.心系山河

1980年5月,中国建筑学会在山东泰安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会议结束之前,泰安地区邀请与会建筑师讨论泰山游览区规划。参加讨论的有杨廷宝、戴念慈、张开济、张镈、金瓯卜等20多位建筑界的翘楚。在这次会议上,泰安当地的负责同志说,他们已从国外定购了全套索道设备,准备在中天门到玉皇顶之间建一条索道,这样只需十几分钟便可到达山顶,大大地降低游客爬山的负担。对此,杨廷宝十分焦虑,自古道,“爬泰山”,泰山是要爬的,不攀登,那还有什么意义?泰山的主要风景点诸如岱宗坊、王母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虫二、斗母宫、卧龙槐、经石峪、回马岭、峰回路转、中天门、斩云剑、云步桥、云桥飞瀑、五松亭、望人松、万丈碑、对松山、十八盘、升仙坊、南天门、月观峰、碧霞祠,等等,都在盘山道两侧,只有爬泰山,才能一一领略这些景点的风光。现在,盘山公路修了,还要搞空中索道、缆车,大自然的本来面目破坏殆尽。但泰山管理局的负责同志又说,索道设备业已定购了,不修仿佛也不可能了。可是要修,又破坏了景观。对此,杨廷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并不是一概都反对修索道,问题是泰山要不要修,如何选线?他一边指着窗外,一边说:你们看,这条线路,正好经过泰山的主要景区十八盘,就好像在人的面部划了一刀,多煞风景啊!

经与会同志的再三讨论和实地踏勘,泰安当地的负责同志最后终于同意了修改线路:决定避开十八盘这个正面,改由中天门通往南天门左侧的月观峰,将划在脸上的一刀,改在了后脑勺。

对于这次在泰安召开的泰山风景规划会议,时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并主持会议的曾坚先生,后来在《修索道是泰山现代化的象征吗?》一文中回忆道:

那天泰安地区的领导兴冲冲地夹着方案图纸来到会场,本以为这些全国闻名的建筑专家会首肯他们的泰山“现代化规划方案”,并且还会加以赞赏。

对专家们这些突如其来的与原来期望完全相反的意见,领导们感到茫然,甚至表情上还有些发呆,只是支支吾吾地说什么这件事地委已经决定,省上领导也已点头,而且设备已经订货,估计不大可能作太大的变动,等等。

这时,除了杨廷宝(在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大家的意见)和我(时任学会副秘书长,且这次讨论会由我主持)之外,全部专家都已陆续溜出会议室。

有一位专家临走时还说:

“泰山不仅是泰安人民的泰山,也不仅是山东人民的泰山,而是全国人民的泰山。”

这次讨论会,就这样不欢而散。

事情的发展,还不止于此。过了些日子,泰安地区领导人还向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诉苦,表示难听从专家意见,希望谷牧支持支持他们对原方案不作修改。但是,他们又一次未料到,谷牧说:“对专家意见要尊重,连我都要倾听专家们的意见,难道你们可以不听?!你们应该根据他们的意见再做方案,再把他们请来审查。”

当年8月7日,国家建委、山东省人民政府邀请40名专家教授,再次讨论泰山缆车建设方案。专家们依然坚持索道建在山后。最后,业主采纳了专家们的意见。一场关于缆车索道是不是泰山现代化象征的争论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刚从泰安回到南京,杨廷宝听说南京城西的清凉山要重新进行规划,并要重修崇正书院。得知这一消息,他马上来了兴致,第二天一早,就拉着弟子齐康和建筑研究所的其他几位研究人员直奔清凉山。

春天的早晨,乍暖还寒,空气中还透着些微的凉意,山路盘旋,蜿蜒曲折。

这两年,出于对古建筑的爱护,杨廷宝对修葺、重建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片痴情地跑这儿、跑那儿。老伴陈法青见他一大把年纪了还跑个不停,心中老大不忍,于是就劝他:“你年纪大了,不要一厢情愿地到处瞎指挥。”

杨廷宝说:“你不想想,‘文革’中不知毁坏了多少文物,毁了多少的古建?十年哪,每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小时,破坏的文物、古建数也数不清,趁我还能走得动,还能看得到,能恢复一座就是一座。只可惜我老了,没多少日子喽,所以就更得抓紧时间哪!”

清凉山公园位于南京城西汉中门西北、石头城公园东侧。山不甚高,海拔仅65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清凉山上筑起了金陵邑,南京自此得名金陵。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故此又有“石头城”之称。据史记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以前,长江从清凉山的西麓断层下流过,这里地势险要,一向被视为军事重镇。

清凉山周边环绕外秦淮河、乌龙潭、蛇山、龟山、五台山,山水交融、闹中取静,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名胜古迹随处可寻,有“驻马坡”“南唐古井”“清凉寺”“崇正书院”及“扫叶楼”等。半山腰上的“德庆堂”,其匾额还为南唐的后主李煜亲笔所提,每到夏天,李后主常带着大周后、小周后留宿于此。寺僧将内藏的董羽画龙旧作、李后主的八分书和李霄远的草书,合称为该寺的“三绝”。该寺中还有一处古井,据说凿于南唐的保大年间,故名“保大泉”。相传,寺僧因饮此井水,虽老而须发不白,故又名“还阳泉”。清凉山的南麓,还有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诗人、画家龚贤所筑的“半亩园”。清凉山的后坡,还留有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所遗的“武侯驻马坡”。相传,诸葛亮当年为联吴抗曹,曾亲赴京口与孙权会谈,他在途经秣陵之时,曾作短暂逗留,骑马纵观了秣陵城的山川形势,并留下了“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的名言。

杨廷宝和弟子们沿着石梯拾级而上,只见这里林木苍翠,凉意拂面,沿途游人不多,静谧而又清凉。他爬到山顶后,仔仔细细地观察地形,又在崇正书院的残垣断壁上转了几圈,心里便已经有了想法。

纵观清凉山的地势地貌后,杨廷宝提出:崇正书院应依山就势,随坡高下,正门开在南端,使建筑成轴对称等。是年10月11日,在“清凉山设计座谈会”上,杨廷宝又谈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同意多数人的主张:要把园林布局和建筑设计结合起来,设置假山、屏风、亭台等,巧妙融合空间与景点;书院不一定完全按南唐时期的建筑恢复,可以在古建筑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古建筑不宜过大,也不宜过于讲究等。但对于清凉寺两层的设计,他有不同意见,原设计两层,上层作为文物古迹陈列室,下层开设茶社,汲寺中“还阳泉”水煮茶,过往游客可以在此喝茶聊天。杨廷宝摇摇头说:“我觉得不太妥当,上有古迹墨宝,乃高雅所在;下面宾朋满座,人声鼎沸,是世俗之地,二者不大协调。我以为,取还阳泉水煮茶的创意很好,但茶社不宜在大殿之内,可否大殿只建一层,略向南移,而在西南之处,另建一长廊式茶社。”大家听后觉得有理,点头称是。杨廷宝补充说:“清凉寺最好不用琉璃瓦,因其价高而不突出,可用青瓦,更与环境协调;古井亭可以用钢筋混凝土,而不用砖木结构;亭子造型要古朴;等等。”

会议一直开到中午,热情的主人要请大家到山下的酒店进午餐,以示谢意。

杨廷宝建议,听说“扫叶楼”的素面颇为有名,中午不妨就一人来上一碗素面吧。主人觉得太过于简单,担心怠慢了贵客,但杨廷宝却坚持这样快捷高效又有特色的午餐形式。

不一会,面端了上来,素爱面食的杨廷宝一边吃,一边直夸:“好面,好面哪,多少年没有吃过这样的味道了!”

在杨廷宝的精心指导下,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的杨德安、赖聚奎等人很快就拿出了方案。在此后的施工中,他一直予以关注和指导。崇正书院重建竣工后,杨廷宝又亲自登上山,仔仔细细地检查了建设的情况。他特别提出,在大雄宝殿外靠石阶的墙面上,要镶嵌上两块条石,花钱不多,又能与石阶上平整的条石相呼应。

之后,杨廷宝又兜了个圈,转到大殿外面的花墙之下,眯起眼睛,从花格窗里向外张望,正好看到书院内的几个游人的腿和脚,他指出:“这是外高内低的缘故,有碍观瞻,最好能再改进一下。”公园管理人员建议:不妨在墙外种植花木以作遮蔽。他点头称好,并称这是个很好的补救措施。一路走一路说,杨德安、赖聚奎等几位学生连连点头,觉得杨先生真是太细心了,连一砖一石都不会放过。

即将离开清凉山时,杨廷宝还应公园负责人的一再要求,为书院题写了“清凉胜境”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之后,他的题字镌刻在崇正书院二道院内正中的石壁之上。如今,再去清凉山公园,拾级而上,最先见到的就是龚贤的故居“扫叶楼”;公园东大门北侧山坡的大青石上,嵌着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所书的“驻马坡”三个苍劲的大字。扫叶楼东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就是依山而建的崇正书院,这座书院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古朴庄重的厅堂,高低参差的回廊,飞檐翘角,典雅幽静,是全山的佳境。

4.老骥伏枥

“文革”结束后,考虑到杨廷宝年事已高,而且包括刘敦桢、梁思成在内的不少老一代建筑师在“文革”中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人世,很多杂志社、出版社都想抢救一些珍贵的建筑资料,他们不约而同地向杨廷宝约稿,希望这位老建筑学家、老教授能为他们写一些稿件,把自己数十年来的建筑、教学等各方面的经验传授给年青的一代。

杨廷宝常说,“我自幼记忆力不佳”“我是个没有本事的人”,类似这样的话,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谦逊之态,感人至深。他非常低调,加上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谦虚谨慎的品格,平时习惯于默默无闻地做事,很少主动进行自我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