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
14643800000013

第13章 扬名华夏(1)

“这里一点都没变,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曾和美术社的同学一起来这里写生。你瞧,就在那儿!”杨廷宝指着水边的一棵水曲柳说。

“是吗?这么巧!我和同学们在北平艺专时也曾来这里写生。不过后来写生比较少了,选修建筑后,倒是画了些投影和设计画。”

“有空你把这些投影和设计画给我看看。”杨廷宝饶有兴趣地说。

“给你这个留过洋的大建筑师看,我有些拿不出手。”陈法青的羞涩中还有些不大自信。

见陈法青如此,杨廷宝笑着说:“那我就不看了,等你愿意给我看了,那我再看。”

“开玩笑的,不如现在就去艺专,我拿给你看。”陈法青马上又显出落落大方的性格。

杨廷宝与陈法青当即决定到北平艺专去,看看陈法青学习的地方。杨廷宝的好友闻一多于1925年提前从美国回国,之后便在国立艺专担任美术教师,惜于1926年7月因时局变化、人事纠纷等,离开了艺专。当天晚上,杨廷宝和陈法青还一起参加了北平艺专举办的游艺晚会。这是杨廷宝和陈法青婚前最快乐的一天。

1927年4月12日,对杨廷宝和陈法青这对恋人来说,是他们终生难忘的日子。

这天,他们在北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北京的双方亲友都出席了。其实,杨廷宝原与岳父陈铭鉴先生商量婚事时,曾建议不举行结婚仪式的,他认为结婚是两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仪式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无并不重要。孰料,陈法青坚决不同意,她觉得自古以来,结婚都是要有婚礼的,如果没有婚礼这种外在的形式,名不正言不顺,婚后出门见人也没脸面。而且这些年来,由于生母去世和父亲再娶,她在家中不再像生母在世时那样备受宠爱,父亲也不像以前那样全力以赴地支持她的学业,家庭关系相对紧张,她个人经济一度陷入困境,因此没能和杨廷宝一道出国读书,她只得一边读书,一边当家庭教师,在自食其力的生活中吃了不少苦。她希望能通过一场较为体面的婚礼,让自己身心有个全新的开始。当然,这只是陈法青自己的想法,她并未全盘托出,只是坚持要按传统的中国方式举行婚礼。杨廷宝善解人意,体贴未婚妻,他觉得自己已欠了未婚妻六年的“债”,必须要对陈法青一生的幸福负责,不能让她以后留有遗憾,因此他尊重未婚妻的意见。

婚后,在北京宣武门内的百户庙,陈法青由表姐郝超薰陪着找好了几间房子,之后又按杨廷宝的意见买了些简单的家具,便和杨廷宝在这里暂时安居下来。国外的留学生活,使杨廷宝形成了自己的理财方式,做任何事都要精打细算,克勤克俭,保证收支相抵,决不向他人告贷。此时,他在家庭的布置上尽量力求简朴,不过多置备物件,并将自己总结的开支办法教给妻子。此后,无论他们在哪里安家,家里都布置得很简单,够用就行;在生活中,陈法青也尽量照丈夫的办法,勤俭持家,计划用度,将每一分开支都详细入账。杨廷宝本来就是节俭之人,平时又没有其他特别的嗜好,也不喜欢交际,每月将自己发下的薪水都交给妻子,以维持家庭开支,他只拿一点零用钱,到了月底时常还有节余。

杨廷宝、陈法青两人在北京共同度过了12天的甜蜜时光。基泰建筑事务所(正式名称叫“基泰建筑工程司”,为方便读者理解称“基泰建筑事务所”,也简称“基泰事务所”)的老板关颂声先生就急如星火般地邀杨廷宝前往天津就职报到。就这样,杨廷宝离开了亲爱的新婚之妻,从北京赶往天津的基泰建筑事务所,从此开始他在中国的建筑设计生涯。

2.初出茅庐

清末民初之际,中国的建筑业几乎全部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手中,大量的建筑设计业务被外国人所垄断。他们在中国开办了很多的洋行,诸如通和洋行、玛礼逊洋行、马海洋行、新瑞和洋行、倍高洋行等,这些建筑事务所经济实力雄厚,运作方式灵活,当时中国工商界的资本家非常崇洋,所以中国建筑事务所在开展业务方面的机会很少,困难也很大。对于当时中国建筑业的实情,张开济先生在《杨廷宝谈建筑?代序》中就说:“上海的建筑设计大权都是掌握在洋人手里。和平饭店、锦江饭店、上海大厦都是英国建筑师设计的。在北京,民国初年改建的‘大前门’和当时中南海勤政殿的扩建工程都是法国建筑师设计的。因此,可以说,中国一度是外国建筑师的天下。”

随着第一批学习建筑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外国人垄断中国现代建筑的局面才逐渐被打破。中国建筑师中,最早的一位执业建筑师是庄俊,而最早崛起的代表人物则是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吕彦直,他曾担任美国建筑师墨菲的助手,设计过燕京大学和金陵大学,他于1925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1927年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至今仍可视作划时代的杰作,可惜他不幸在1929年因患癌症而早逝。

其后,一批去欧美学习建筑学并有所成就的中国建筑师如贝季眉、沈理源、关颂声、罗邦杰、范文照、朱彬等,还有一批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的如杨世煊、万保元等,接下来就是杨廷宝这批20年代留学归国的青年建筑师,如李锦沛、陈植、梁思成、林徽因、李惠伯、林克明、陆谦受等,构成了早期的建筑师队伍。在20世纪20年代,他们出色地设计了一批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使中国近代建筑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开创了中国近代建筑设计事业和建筑活动的新时代。他们成立了十多家中国建筑师事务所,比较有名气的有基泰事务所、庄俊事务所、董大猷事务所、范文照事务所、华盖事务所(赵深、陈植、童合伙)。他们在建筑实践上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逐步成长为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他们是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开路人。

自从杨廷宝归国加盟基泰事务所以后,基泰事务所开始兴盛起来。当时,该事务所有四位主力成员,分别是:大老板关颂声,关颂声的妹夫朱彬,主设计师杨廷宝,结构工程师杨宽麟。杨廷宝与关颂声、朱彬合称为基泰的“三驾马车”,四人并称为“基泰四将”。

天津基泰建筑事务所的大老板关颂声,惯于交际,长袖善舞,手下设计师力量雄厚,信誉良好,并且与张学良、宋子文兄妹等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获得了较多的业务,打开了全国的市场,基泰事务所迅速成长为全国建筑业的领头羊,在沈阳、北平、天津、南京等几个大城市都有工程项目,对几座城市的城市建设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外,基泰事务所还为中国现代建筑业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如后来民族文化宫的设计者张等人。

关颂声字校声,祖籍广东番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天津,早年曾就读上海的圣约翰大学,1914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在美国读书期间,他与宋子文是同学,其第一任夫人又与宋美龄在美国卫斯理女子学院同学,交往甚密,其间加入了美国大学的F.F社、“规矩会”等“高等华人”集团,因此社会关系极广。1917年,关颂声获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进修现代市政管理。1919年,关颂声回国被任命为天津警察厅顾问和北宁路常年建筑工程师,同时助理监造北平协和医院。1920年,关颂声在天津创办基泰建筑事务所,1928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工学院分系科目表的起草和审查工作,也是中国营造学社的主力会员。基泰建筑事务所,业务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成绩在全国有目共睹,因此成为民国时期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家建筑事务所。1949年,关颂声随国民党政府移居台湾,在台湾继续开办建筑设计业务,一度曾担任台湾建筑师公会理事长。

关颂声的妹夫朱彬,是杨廷宝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学长。朱彬素知小自己几岁的学弟杨廷宝是个建筑奇才,是宾大建筑系主任赖尔德和设计导师保罗?克芮共同认可的最优秀学生,回国后自然会受到国内建筑界的关注和期待,因此向关颂声极力推荐。而关颂声此时正大打招贤纳士之牌,在杨廷宝刚踏上回国之路,就力邀他前来就职,唯恐杨廷宝被别的建筑公司捷足先登抢走。

经过第一代建筑师的共同努力,当时,中国有了为数不多的十数家建筑事务所。为了团结起来,壮大实力,以中国留洋归国的建筑师为主体,1927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建筑师协会”,翌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师协会”,杨廷宝也成为其中一员。中国建筑师协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建筑研究机构,开创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创业之路,增加了中国建筑师之间的团结与协作,促进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学术研究和建筑事业的发展。该协会于1931年11月创办《中国建筑》杂志,赵深在《创刊词》中写道,中国建筑师协会的主要使命乃是以“融合东西建筑之特长,发扬吾国建筑物固有之色彩”。

杨廷宝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了他的第一项设计任务——京奉铁路辽宁总站(今沈阳北站)。京奉铁路东北线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发展民族铁路运输事业,打破日本人在东北铁路经营中的垄断地位,利用英、美贷款修建的一条联系关内、外的铁路。京奉铁路一端是北京前门附近的火车站,另一端就是沈阳的京奉铁路总站。1927年,张作霖通过招标方式建造沈阳车站,当时报名应招的建筑事务所除成立伊始的基泰事务所外,基本上都是外国的设计师和事务所。杨廷宝采用中轴对称式的布局,将位于中轴线上的主题部分设计成一个穹形顶,两侧建筑的檐部则设计了一些西方古典式样的装饰。设计图纸出来后,因造型纯朴简洁、舒展庄重,气魄雄伟大方,而且空间关系明朗,功能鲜明,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和谐交融,让张作霖一眼就相中了。26岁的杨廷宝,在初出茅庐时就击败了一大批来自欧美的知名设计师,一举夺得标权。

设计京奉铁路辽宁总站,是杨廷宝归国后从事建筑事业的光辉开端,并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站也是我国建筑师设计的第一座国内最大火车站。

最初,杨廷宝所设计的方案是设想建成欧洲现代建筑风格,但东三省交通委员会的负责人和基泰事务所的同仁们基于对火车站的认识,基本上都定型于前门火车站的外形样式。

前门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站。前门火车站是一个尽端式的站房,门面采用仿欧样式,拼凑了很多建筑形式要素,在中央大筒形拱的两侧分别做了一个小筒形拱和一个带有穹顶的塔楼,使立面失去了平衡。坡屋顶、窗楣及各种装饰遍布建筑主体,其空间结构和建筑形式间缺少相互之间清晰的逻辑关系,但作为一个火车站的大空间建筑,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基于此,杨廷宝无奈之下,不得不放弃最初的主张,并对方案进行了调整。

调整设计方案后的京奉铁路辽宁总站,于1927年开始施工,1930年竣工,历时近两年半时间。该建筑的中央大厅高达25米,跨度20米,筒拱长30余米,总面积达7000平方米,巧妙地保留了前门火车站的典型造型和空间要素——筒形拱,采用这个单一的形式主体,创造了总站的主要外部造型和内部大空间。传统的对称式格局和古典主义横三纵五的构图手法,成为突出中央筒形拱的有力法宝。筒形拱两侧的突出墙体在结构上形成支撑,在形式上突出筒形拱在视觉上的主导地杨廷宝设计的沈阳北站位。为了使结构和形式的逻辑性更为清晰,杨廷宝摒弃了坡屋顶,采用现代建筑的女儿墙平屋顶。建筑转角直截了当,仅在窗下做集中装饰。立面采用米黄色瓷砖与水泥抹面形成材质上的对比,这一点杨廷宝在后来多次用到,成为他初期建筑的典型设计手法。杨廷宝既保留了前门火车站中的主要形式,同时又克服了原来的不合理,赋予了新建筑以现代感,在进行建筑探索的同时,考虑到了建造水平和建造能力下的结构、空间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推动了沈阳民族主义建筑形式的步伐。建成后的奉天总站融中西建筑特色于一体,成为沈阳城市建筑史上具有坐标性的宏伟建筑,超过了由日本人控制的奉天驿(沈阳站),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

3.崭露头角

根据基泰事务所的业务范围,杨廷宝初期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东北,特别是东北的重镇沈阳市。从1927年到1930年这几年间,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逐步了解中国社会和建筑行业,通过一次次的建筑设计实践,迅速转变成为一个适应中国社会的成熟建筑师。

沈阳地处关外,努尔哈赤在明末建立后金政权后,于1625年定都于此。进入20世纪,沈阳(当时叫奉天)成为东北的政治、军事、交通和文化中心。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相继在东清铁路沿线建立满洲铁路附属地,实行自管和自治,带入了日本的建筑师和施工队伍,使沈阳老城受到现代化的城市模式和格局的冲击,对沈阳本土政府和居民冲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