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禅悟
14641400000083

第83章 事业路上好成功(6)

第五节 做事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什么时候才能够成功呢?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于是为了成功,便急于寻找某些成功的方法,急于求进,急于向成功迈进。可知这样有时候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不能成功不说,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和尚云:急则生快,快则欲速则不达。不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成功的几率才比较大。

摒弃急于求成的心理

一个小和尚到佛堂请教自己的师父:师父,我常常打坐念经,时时念经,早睡早起,心无杂念。庙里没有一个比我更用功的,但是为什么我还是无法开悟呢?

师父拿起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小和尚:你拿着这个葫芦,先装满水,然后再把这把粗盐溶化进去,这样子你就可以开悟了。

小和尚照办了,拿走了葫芦和粗盐。但是没过多久,小和尚又跑回来说:葫芦太小,盐块太多了,我把盐装进去怎么都搅都化不开。我还是无法开悟。

只见师父拿起葫芦倒掉一些水,轻轻地摇了几下,盐块就溶化了。师父慈祥地说: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呢?

小和尚说:难道不用功就可以开悟了吗?

师父:修行如弹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弹不出声音,中正平和心才是悟道之本。

小和尚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时时刻刻急于开悟的人是永远也无法开悟的。

追求成功的道路就像是琴弦,急于成功,琴弦就会绷得太紧,到最后有可能会断掉。只有保持中正平和,才能够逐渐向成功靠近。急于求成,恨不得一日千里,这样的心理人人都有,但是要能够分得清现实与幻想。往往想急于成功的人,却总是事与愿违,这就告诫人们,现实终归是现实,不如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纵观历史,也有很多人因为急于求成而犯错误的,如朱熹。朱熹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禅学,然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并不是自己创作的良方,必须下一番苦功才能够学有所成。对于“欲速则不达”的说法,他做了这样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这就说明一味地求快,便是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如放慢自己的脚步,也不追求速度,这样才能够与成功接轨。

在《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在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那一年,临走的时候他曾专门去拜访自己的老师,并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但是只要抓住根本,也就会变得简单了。”随后,他向子夏交代了一些为政的事情之后,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所说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诫人们,做事情不要急于求成,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全面而长久的打算。世事维艰,快未必就能达到目的,只图眼前的利益是成不了大事的。“欲速则不达”也就出于此。人应该将自己的眼光放长远一些,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就不顾一切向前冲,急于收获自己的果实,这样只会让自己头破血流。人成功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与经验,积累人缘与实力,而厚积薄发,自然就会水到渠成,苦尽甘来。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成功也是一样,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成功的,也没有人不经受苦难就爬上高峰的。只有按照一定的规律,采取适当的速度前行,才有成功可言。如果一切都急于求成,从速而为,那么便会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欲速则不达就成为不争的事实。《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一开始就提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起脚跟而立,是想变得高一些,但是这样并不会久立;大步跨行,是想走得快一些,但是这样未必就能长行。只有一点一点长,一步一步迈,才能够达到久立与长行的目的。

急是成功的大忌,但凡成功之人,均有一颗平和的心,无论是面对利益,还是某种诱惑,都能够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想要成功,就要切记“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