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
14641000000012

第12章 意育教人不惧

“意育”即培养“毅商”、“逆商”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有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我国古代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都充分说明具备坚定的意志与毅力对于取得成功是多么的重要。

1922年12月,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发表《为学与做人》的演讲,指出学生进学校“为的是学做人”;教育包括智育、情育和意育三方面,智育教人不惑,情育教人不忧,意育教人不惧。梁启超所说的“意育”,就是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也就是近年来教育界提出的培养“毅商”。

毅商,即毅力商数,或称逆境商数,其英文写法是“Adversity Quotient”,简写“AQ”,是关于磨砺人的意志的概念。专家们认为,毅力商数是人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意志力量的标示,尤其是人面对逆境时的反应和表现方式,是人面对困难、挫折等困境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引导自己摆脱困境、超越困境的能力。它包括了持之以恒的执着程度、遇强更强的争胜勇气、抗御挫折的承受能力、处变不惊的危机应对与百折不挠的不拔精神等方面。

“毅商”对人生至为重要,而一个人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承受力,一个人面对逆境的态度与超越困境的能力,也就是“逆商”,则尤其重要。人生贵在坚持,但顺境时坚持相对容易,难得的是在遇到逆境时能坚持下去。只有在顺境中不懈奋斗,在逆境中坚守希望,做到持之以恒,永不言弃,永不言败,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人的意志、人的毅力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遇到挫折,就停步不前,甚至退避三舍,不可能在成功之路上走得很远。

孟子的“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讲的就是一种“毅商”、一种“逆商”。梁启超也谈到了毅力、意志尤其是抗挫折能力对成就事业、铸就人生的意义。他说:

那些智力意志薄弱的人,开始坚决地说我要如何如何,他认为天下的事本来是很容易的。等到事情迅速来到面前,而不少困难阻力也突然随之而来,他就灰心丧气、萎靡不振了;那些次一点的坚强人,凭一时的意气,通过了第一个难关,等到再遇挫折,也会退下来;除非最坚强的人,是没有能善始善终进行到底的。假如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度过逆境之后,必然会顺利。那些旁观的人,白白地羡慕人家事业的成功,认为那些事业成功者大概是幸运的人,是上天有意宠爱他们。又因为我的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不如他们。怎知所谓的不顺利还是顺利,那些成功者和我们都是一样,能不能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利用那些顺利条件,就是人家所以成功我所以失败的分界线。

梁启超的子女都有顽强的意志与毅力,他们遭受过挫折、磨难、苦难,但都经受住了人生的考验。诚如其外孙女吴荔明在《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后记中所说:“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奋斗史,但每个人都是成功者。”“父亲的‘光环’并没有保护他们,他们经历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一切苦难,但他们都经受住了种种考验,笑对人生,这就是梁启超对儿女们的珍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梁启超重视对子女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他从不溺爱孩子,他要求孩子们艰苦朴素,守住寒士家风门风;要求孩子们要乐于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练自己。

民国初年,梁启超担任过司法总长,家境较为优裕,他认为这对子女的成长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使汝辈再处如前数年之境遇者,更越数年,几何不变为纨绔子弟哉”。后来,他南下参与护国运动,后又宣布退出政界,重新过上了忧患生活,他又觉得这对自己、对子女都是幸事,他说:“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觉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今复还我忧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视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辈也。”又说:“汝辈小小年纪,恰值此数年来无端度虚荣之岁月,真是此生一险运。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非徒对于国家自践责任,抑亦导汝曹脱险也。”护国运动结束后,梁启超宣布退出政界,既是对政治的厌倦,也是基于培养子女的角度,“此次义举虽成,吾亦决不再仕宦,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他认为,家庭环境苦一些,条件差一些,反而有助于子女自立、成长。

梁启超现身说法,在书信中常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以自身不惧挫折、常思进取、不厌不倦的顽强精神,教育自己的子女。1916年3月20日夜,他为护国运动前往广东梧州,当地住所环境极为艰苦,被褥脏秽,湿蚤数以百计,故到凌晨四点犹不能寐,“今方渴极,乃不得涓滴水,一灯如豆,油且尽矣”。但他还是反思自己:“因念频年佚乐太过,致此形骸,习于便安,不堪外境之剧变,此吾学养不足之证明也。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更念吾友受吾指挥效命于疆场者,其苦不知加我几十倍,我在此已太安适耳。”他还把自己在参与护国运动过程中所写的《从军日记》寄给思顺,让其将来“以示诸弟,此汝曹最有力之精神教育也”。他告诫子女、希哲,人生遇到一些波折是正常的,“凡为社会任事之人必受风波,吾数十年在风波中生活,此汝所见惯者,俗语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吾行吾素可耳”。

由于政局动荡,使领馆的经费包括外交人员的薪俸不能及时到位、甚至不能支付,思顺、希哲一家的日子过得有些紧。梁启超认为这是思顺他们磨练自己的机会,“拿你们(两个人)比你们的父母,已经舒服多少倍了,以后困苦日子,也许要比现在加多少倍,拿现在当作一种学校,慢慢磨练自己,真是最好不过的事,你们该感谢上帝”。他还说,这种相对困苦的环境,对思顺、希哲自己的孩子也是一种锻炼,“你和希哲都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自己家门本色,才能给孩子们以磨练人格的机会”。

梁启超在思成夫妇学成回国后为他们选择比较艰苦的东北大学,而不是舒适的清华园,其中的重要考虑就在于他认为艰苦的环境更能锻炼人。他说:“奉天形势虽极危险,但东北大学决不至受影响,思成聘书已代收下,每月薪金二百六十五元(系初到校教员之最高额报酬)。那边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但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服,不知他们夫妇愿意不(尚未得他信,他来信总是很少)。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

在梁启超的教育下,他的子女都养成了坚忍不拔、攻坚克难的精神,他们靠自己的艰苦奋斗,靠自己的自强自立,书写了灿烂的人生篇章。抗战期间,梁思成夫妇、梁思永夫妇曾被困四川偏僻的李村,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当时条件极其艰困,林徽因身患严重的肺结核而常年卧病在榻,梁思永也身患严重肺病几乎垂危,但他们挺过来了,终于在专业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梁思宁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日军侵略而失学,她毅然南下加入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梁思礼不到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里经济状况大不如前,他17岁赴美求学,带着母亲给的400美元,购完船票后仅剩不到200美元,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穷学生生活。当时因战争与国内、与家里断了联系,一切都要靠自己,“我就是在这些年里,就是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出来的”。他当过服务员、勤杂工,在饭馆里洗盘刷碗,什么都干,靠打工支持自己的学业,刻苦攻读八年,终于攻取博士学位。

“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总要与之相伴,正所谓人生不如意常有八九。可以说苦难是人生的最好大学,挫折是成长的最佳阶梯。对孩子的最好保护,是教会他们如何经受住命运的打击。

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那么明智的家长就必须教孩子学会接受挫折,教孩子学会如何对待挫折。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乔布斯也有一段名言:“人生能从挫折中站起来,那么就能将经历变成财富。如果倒在挫折中站不起来,那么挫折的经历就是一场灾难。选择灾难还是财富,完全取决于你面对挫折的态度。”这也是说明梁启超所说的“意育”,或是现代教育家所说的“毅商”、“逆商”,对取得人生成功的重要性。梁启超作为一个成功的父亲,是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的,总是教育子女要把挫折看成锻炼自己的机会。

1916年1月2日,梁启超写信给思顺,谈到他当时在上海的情况,提及自己反袁、号召护国,有一定危险,“现一步不出门,并不下楼,每日读书甚多,顷方拟著一书名曰《泰西近代思想论》,并觉于中国前途甚有关系,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力”。

思成自己在出国前遭遇了车祸,徽因则在出国一年后遭受了丧父之痛,梁启超致信思成,让他们要正确对待挫折。梁思成是在1923年5月7日出的车祸,车祸发生后,梁启超建议思成推迟一年出国,又谈到挫折正是锻炼的机会,他说:“盖身体未完全复元,旋行恐出毛病,为一时欲速之念所中,而贻终身之戚,甚不可也。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况在国内多预备一年,即以学业论,亦本未尝有损失耶。”

传言徽因父亲遇袭后,梁启超于1925年12月27日致信思成,告诫他:“你要自己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因为一年以来,我对于你的身体,始终没有放心,直到你到阿图利后,姐姐来信,我才算没有什么挂虑。现在又要挂虑起来了,你不要令万里外的老父为着你寝食不宁,这是第一层。徽音遭此惨痛,唯一的伴侣,唯一的安危,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她,这是第二层。”又嘱其转告徽因:“我和林叔的关系,他(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他(她)和思庄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他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他目前的苦境。他要鼓起勇气,发挥他的大才,完成他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叔的好孩子。”并且说:“徽音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焦急。”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到:“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

1926年1月5日,梁启超再次致信思成,告知了徽因父亲遇难的准确消息,信中说:“昨晚彼中脱难之人,到京面述情形,希望全绝,今日已发丧了。遭难情形,我也不必详报,只报告两句话,(一)系中流弹而死,死时当无大痛苦;(二)遗骸已被焚烧,无从运回了。”“徽音的娘,除自己悲痛外,最挂念的是徽音要急煞。我告诉他,我已经有很长的信给你们了。徽音好孩子,谅来还能信我的话。我问他还有什么(特别)话要我转告徽音没有?他说:‘没有,只有盼望徽音安命,自己保养身体,此时不必回国。’我的话前两封信都已说过了,现在也没有别的话说,只要你认真解慰便好了。”

当大女儿思顺和女婿希哲遇到失去工作的麻烦时,梁启超致信解劝说:“顺儿着急和愁闷是不对的,到没有办法时一起卷铺盖回国,现已打定这个主意,便可心安理得,凡着急愁闷无济于事者,便值不得急他愁他,我向来对于个人境遇都是如此看法。顺儿受我教育多年,何故临事反不得力,可见得是平日学问没有到家。你小时候虽然也跟着爹妈吃过点苦,但太小了,全然不懂。及到长大以来,境遇未免太顺了。现在处这种困难境遇正是磨练身心最好机会,在你全生涯中不容易碰着的,你要感谢上帝玉成的厚意,在这个当口儿做到‘不改其乐’的功夫才不愧为爹爹最心爱的孩子哩。”

梁启超在信中肯定了思忠到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思想:“你想自己改造环境,吃苦冒险,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夸奖的,我看见你这信非常喜欢。你们谅来都知道,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你看这回西域冒险旅行,我想你三哥加入,不知多少起劲,就这一件事也很可以证明你爹爹爱你们是如何的爱法了。”

对于所遭遇的挫折,对于人生的得失,把它看成“磨练身心最好机会”,这是一种充满睿智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