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与艺术
14640700000045

第45章 道同形异——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

在东四办完事,难得去美术馆顺便看了个画展——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总体感觉还不错,反正我看展览从来都是凭感觉,脑子里像装了一把大筛子,喜欢的留下,不喜欢的筛掉。

印象最深的是于小冬的《牧羊人的孩子》,如果我没搞错的话那应是一幅取材于藏区的作品,不只因为画面中或多或少的高原色,还缘于知道他在西藏执教多年的经历使得他的那一组作品多数取材于西藏。《牧羊人的孩子》画的是两个不谙世事的小孩,男孩看上去只有一岁多,女孩也不过两三岁,孩子小脸、小手以及鞋子上的脏被画家处理得很贴切,很自然,只有仔细看才能发现,跟整个画面非常协调。女孩圆墩墩的,头顶梳着个小揪揪,扎着个红色但并不显眼的蝴蝶结,腰间系着的棕色羊皮袄遮住了大半个身子。两个孩子斜跨在一堆散乱的横木上,小男孩趔趄着,半闭着眼睛,似是要倒,女孩抱着男孩,但并不是去扶他,显然那么小的孩子还没有照顾幼小的能力和意识,小脸几乎趴在了男孩的脸上,似乎一不小心就会将男孩压倒……这所有的动作都是不经意的,都是纯自然和纯偶然的,就像两个小虫在高原上抱在一起翻滚——其实我当时是想到了屎壳郎——都一样,那是两个生命!画家机敏地捕捉到了那个不经意的瞬间,并将它表现到极致,给了我许多关于生命的联想。就像高原上的草木,经历风吹日晒雨淋,日复一日,花开花落,无声无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站在画前,感觉其中的生动和美是很难用文字传递出来的,而在网上GOOGLE了一下画家和他的作品,却没有任何的结果。

张京生的《阳光阳台阳伞蜕变》系列和《绿色田庄蜕变》系列也给我留下较好的印象,当然是因为画面中那些阳光般温暖的黄色,第一眼就给了我视觉的好感。那是我偏爱的颜色。而《绿色田庄》中的青翠则是沉闷的冬天过后人们久已期盼的。邓国源的《在田野》NO.1-4虽看不出所以然,但从黄红绿蓝色彩的杂烩中依然能体会到某种喜悦的心情。张德建的一组《无题》和郑岱的《巴黎的秋天》等也都因画面里的暖色或明快唤起了我的美感。

画展取名“道同异形”,不知是否有着更深的寓意,而以上,是被我筛出的我的标尺里的“同道”,之外的,都已不留痕迹。

二〇〇九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