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姑苏食话
14640100000074

第74章 糖果

粽子糖,乃苏式糖果名品,因形似粽子得名。粽子糖由谢家糖演变而来,顾震涛《吴门表隐》卷三说:“谢家糖在洙泗巷口,明末谢云山创始。”各处皆有,顾禄《清嘉录》卷十一引《府志》说:“出昆山如三角粽者,名麻粽糖。”粽子糖品种可分三味三色,玫瑰红色,薄荷绿色,纯糖本色,因其价廉物美,大街小巷处处有售。但滋味很有差别,以采芝斋所制历史最久,品质最好,故而也最受青睐,旅苏游人常常作为苏州特产携归,作为非常时髦的糖食。采芝斋粽子糖很有特点,菱角分明,色泽鲜明,甜而不腻,化而不粘,甘美清香,滋润口舌;更有一种松仁粽子糖,如松香琥珀,油黄闪亮,吃起来油润甘香,别有风味,不仅有“甜头”,而且有“香头”。

梅酱糖,由粽子糖发展而成,也作四角粽子状,晶亮金黄色,开口露馅,甜中带酸,且有玫瑰、桂花香味。旧时玄妙观东脚门口有一家一枝香,出品精良,所制梅酱糖、麦精糖独出冠时,儿童买之,含饴为乐。梅酱糖后由采芝斋改进为薄皮多馅,并将梅子肉改为黄熟梅子泥,使其色香味形更佳。

脆松糖,因其形条状,长方扁平,也称为脆松糕,据说已有百年以上制销历史。脆松糖用白砂糖、饴糖、松子仁为原料,其中松子仁颗粒大而肥嫩,在糖中占很大部分,故而特别松脆。以采芝斋所出为最佳,既不胶牙,又齿颊留香。

脆糖球,为采芝斋所出,以核桃仁、白砂糖、饴糖、干玫瑰花等为原料,色泽金黄透明,形制自然美观,吃口松脆香甜,且富有营养,具有一定食疗功效。

松仁软糖,花色品种较多,有本色、双色、三色、楂精、桂圆、黑枣、玫瑰、桂花等。它选用肥嫩硕大的松子仁,还分别选配山楂肉、桂圆肉、黑枣肉、玫瑰花、桂花等,不但有松仁的脂香,还有桂圆或黑枣的醇香,玫瑰或桂花的芳香,甚至还有山楂的微酸。松仁软糖为采芝斋所创,以色泽鲜明、食不粘牙、肥润柔软、馀香萦口著名。

松子桂圆糖,乌黑光亮,外粘白糖,有松仁脂香,有桂圆醇香,香甜软糯,肥美可口,还具有一定的食疗功效,据说能开胃益脾、补心长智、安神补血。

轻糖松仁,为采芝斋所出,它以肥嫩、粒大、白净的松子仁为基本原料,拌上薄薄三层白糖,其色洁白,微有光亮,颗粒大小均匀,互不粘连,吃口清香甜美,风味隽永。

轻糖桃仁,与轻糖松仁仿佛,惟改松子仁为核桃仁,故其色洁白之中有点点小红,甜脆肥润,香松可口。

贝母糖,贝母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中医用为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药。采芝斋用贝母制糖,为食疗名品。贝母糖是在梨膏糖的基础上改制的。旧时太监弄口有一家文魁斋,专卖梨膏糖,名闻遐迩。因梨膏糖为小方形,也称为方糖,采芝斋所制,便有种种名色,有白色的贝母糖、红色的玫瑰糖、黄色的桂花糖、绿色的薄荷糖、棕色的桂圆糖及橙黄色的橘子糖,花色多样,色彩鲜艳,既香又甜,齿颊留芳。

松子南枣糖,又名南枣子糕、南枣脯,实为软糖,采芝斋、文魁斋都有制售,且有较长的历史。它选用上等特大南枣和肥嫩硕大的松子仁,有的再嵌入花生米、核桃仁等,加棉白糖蒸制而成,甜肥软糯,醇香浓郁,营养丰富,尤为老年人喜爱。

芝麻葱管糖,又称藕丝糖,苏州饴糖中的传统名品,旧时以同森泰所制为有名。它是从民间自制糖果中演变而来,糖皮以饴糖为原料,包裹棉白糖、芝麻等。乾隆《陈墓镇志》卷四记道:“以手炼之,洁白如霜,曰葱管糖。”顾禄《清嘉录》卷十一引《府志》说:“出常熟直塘市者,名葱管糖。”可见在城乡间极为普遍。后又在芝麻葱管糖的基础改制豆沙猪油摘包,风味更佳。苏州的芝麻葱管糖,有玫瑰、薄荷、桂花、椒盐诸品,外粘饱满白麻,内裹细松麻馅,糖皮薄而馅料足,色泽鲜艳,口味迥异,酥松香甜兼顾。

小米糖,俗称米花糖。夏传曾《随园食单补证》说:“小米熬糖切方块,食之香而糯。此则以现做者为妙,吴门玄妙观有之。”

皮糖,又称牛皮糖,分芝麻薄皮糖、松仁厚皮糖两种。芝麻薄皮糖芝麻、砂糖、淀粉为原料,制作时拉成薄薄的糖皮,两面粘上均匀的芝麻,席卷成短段卷子状,吃口香而柔糯,肥而甘润。松仁厚皮糖芝麻、松子仁、砂糖、淀粉为原料,经熬制成形制成狭长小条,圈成三层的长形卷状,晶莹光亮,富有营养。

乌梅糖,也称乌梅饼,选用乌梅泥、棉白糖、山楂炭、玫瑰花为原料,经捣烂,印板成形而成,为一种银元大小的扁圆印花糖,上下黑白分明,表层印纹清晰,上面覆有鲜红玫瑰花瓣,口味甜中带酸,食用清爽可口,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为夏令消暑的佳品。据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记载,南宋临安市食中已有乌梅糖,苏州乌梅糖或许就是它的遗制。乌梅糖具有解热止渴、驱蛔清肠、退热抑菌、化食消积等食疗功效。

寸糖,太仓沙溪特产,乾隆《沙头里志》卷二记道:“寸糖,酥糖,裂糖(向出王姓者最佳,今所制不及)。”宣统《太仓州志》卷三也记道:

“寸糖,出沙溪肆者佳。”寸糖即寸金糖,以饴糖精炼而成,似葱管而小,以寸为度,故以得名。至于裂糖,惜已不得其详了。

玉露霜,太仓特产,宣统《太仓州志》卷三记道:“玉露霜,取木瓜根,磨细澄粉,和薄荷糖霜蒸之,清芬可口。”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记“升炼玉露霜方”曰:“用真豆粉半斤,入锅火焙无豆腥。先用干净龙脑薄荷一斤,入甑中,用细绢隔住,上置豆粉,将甑封盖,上锅蒸至顶热,甚霜以成矣。收起粉霜,每八两配白糖四两,炼蜜四两,拌匀,捣腻,印饼或丸。含之消痰降火,更可当茶,兼治火症。”作者将之归入“法制药品类”,与市食应有不同。在乾隆二十四年徐扬绘《盛世滋生图》上,木渎斜桥桥堍一茶食店,就悬有“玉露霜”市招,与“状元糕”、“太史饼”等并列,可见是当时常见的糖果。

果酥,苏州特产名品,莲影《苏州之茶食店》说:“糖果类中,又有所谓果酥者,系用炒熟落花生和以白糖,入臼研之,气香而味厚,且花生内含蛋白质及油分甚多,故可以补身,可以润肠,凡于大便艰涩者食之,其效力之大,胜食香蕉也。其品初著名于宫巷颜家巷口之惠凌村,而碧凤坊巷西口之杏花村,实驾而上之,盖惠凌村之果酥,质粗糙而甜分少,杏花村之果酥,质细腻而甜分多,甲乙之判,即在于是矣。”《苏州小食志》也说:“果酥,用花生,俗名‘长生果’,炒熟后去壳与衣,兼除硬粒,入石臼和糖舂之,其烂如泥,故名。宫巷南首之惠凌村颇擅名,然碧凤坊西口之杏花村,亦味甘如蜜,入口而化也。”

栗酥,类乎果酥,惟花生果玉改用栗子。《苏州小食志》说:“栗酥,味隽于麻酥糖十倍。麻酥糖质料虽细,然必和以米粉,栗酥虽甜分不多,然无他质搀和,入口酥而香,为麻酥糖所不及。此品产于吴江,而苏地只有养育巷生春阳糖果店有售,馀店虽有之而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