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姑苏食话
14640100000071

第71章 小食

琐碎

北方人讲究实惠,苏州人则讲究精细,小食点心,无不做得异乎寻常,就是所谓“少吃多滋味”,让食客永远存着一点对美食的回味。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里说得很清楚:“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最典型且最普遍而常见的,便是苏州的小馄饨和豆腐花。小馄饨盛在白瓷的尖底浅碗里,数量不会太多,清澈的汤里漂浮着几只兰花似的馄饨,半透明的皮子薄如蝉翼,中间透出一点粉红色,汤面上洒一层橘红色的虾子,其色泽和形态,使人食欲大动,津津有味地吃完,意犹未尽。再如豆腐花,主料就是未经滤水的嫩豆腐,用一把浅得像一片圆叶似的铜勺,撇上两片嫩豆腐,放入滚开的汤中烫一下,连汤带豆腐盛入浅碗里,几粒虾米,几丝肉松,几根榨菜,几片紫茶,几滴辣油,实在轻柔得很,说是吃了,实际并没有吃到什么,说是没吃,却品尝到了美味。确乎苏州的小吃,并不在于果腹,而在于品尝,当年黄天源的鲜肉汤团,被人赞赏的,并不是它的味美肉大,而是皮薄汤多,这就是苏州小吃的精髓,评弹艺人蒋月泉在说书里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

小食、点心、茶食诸多名目,大概也不能细分。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说:“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按唐郑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其弟举瓯已罄,俄而女仆请饭库钥匙,备夫人点心,傪诟曰:‘适已给了,何得又请。’云云。”小食一词,或还更早,王楙《野客丛书》卷三十说:“或谓小食亦罕知出处,仆谓见《昭明太子传》,曰:‘京师谷贵,改常馔为小食。’小食之名本此。”《清稗类钞·

饮食类》也说:“世以非正餐所食而以消闲者,如饼饵糖果之类,曰小食。盖源于《搜神记》所载,管辂谓赵颜曰:‘吾卯日小食时必至君家。’小食时者,犹俗所称点心时也,苏、杭、嘉、湖人多嗜之。”至于茶食,洪皓《松漠纪闻》卷上记道金国婚俗,“男女异行而坐,先以乌金银杯酌饮(贫者以木),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蜜糕(以松实、胡桃肉渍蜜和糯粉为之,形或方或圆,或为柿蒂花,大略类浙中宝塔糕),人一盘,曰茶食”。可见所谓小食、点心、茶食等,无非是正餐之外的享用,有的虽然也可以作为正餐的一品,但其意义,主要还属于消闲的零食。

苏州小食点心,不少是由家制而成为市货的,陶穀《清异录·馔羞门》就记道:“吴门萧琏,仕至太常博士,家习庖馔,慕虞悰、谢讽之为人。作卷子生,止用肥羜,包卷成云样,然美观而已,别作散饤麦穗生,滋味殊冠。”而其坊肆由来已久,雪糕桥、沙糕桥、水团巷、豆粉巷等地名,大概都是南宋以来的行业集中之地。乾隆时钱思元《吴门补乘》卷二说:“苏州方物,著名前代,如山楂饤、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及带骨鲍螺之类,已载张岱《梦忆》。今河山既异,名物亦更。其以姓名著者,有方羊肉、袁小菜;以混名著者,有野荸荠饼饺、小枣子橄榄;以地名者,有野味场野鸭、温将军庙前乳腐;以招牌名者,有悦来斋茶食、安雅堂酪。若其之类,不可胜记,虽为小食,雅负时名,苟遇泗水潜夫,定采入《市肆记》矣。”至嘉道年间,钱思元所举小食点心名品,有的依然尚在,更增加了不少,据顾震涛《吴门表隐》附集记载,“业有招牌著名者”有“有益斋藕粉”、“紫阳馆茶干”、“茂芳轩面饼”、“方大房羊脯”,“业有地名著名者”有“鼓楼坊馄饨”、“南马路桥馒头”、“周哑子巷饼饺”、“小邾弄内钉头糕”、“善耕桥铁豆”、“百狮子桥瓜子”、“马医科烧饼”、“锵驾桥汤团”、“甪直水绿豆糕”、“黄埭月饼”、“徐家弄口腐干”,“业有混名著名者”有“曹箍桶芋艿”、“家堂里花生”、“小青龙蜜饯”等。时过境迁,如今这些小食点心已很难一一去稽索了,但它提供了当年苏州特产的一份名录,那是非常难得的。至于市廛景象,在乾隆二十四年徐扬绘《盛世滋生图》上,木渎斜桥桥堍有一家茶食店,一字儿悬着“乳酪酥”、“桂花露”、“玉露霜”、“状元糕”、“太史饼”五方市招;城中按察使署西有一家三元斋,上悬“状元糕”等市招;在七里山塘也有“茶食”、“点心”等市招,约略可见当时行业繁荣的情形。许多苏州小食,给人留下无尽美好的记忆,周越然《六十回忆·苏人苏事》就说:“至于物,则更妙矣,瓜子香而且整,糖果甜而不腻,其他如小肉包、良乡栗子,及一切小食,使人人有口不忍止,不顾胃病之势。”

至民国时,陆鸿宾《旅苏必读》记道:“点心店凡四种,如面店、炒面店、馄饨店、糕团店,面店则有鱼面、肉店、虾仁面、火鸡面;炒面店则有炒面、炒糕,看夜戏回栈,尚可喊唤来栈;馄饨店则有馄饨水饺、烧卖、汤包、汤团、春卷;糕团则有圆子、元宵、年糕、团子、绿豆汤、百合汤。”以糕团店为例,时有黄天源、颜聚福、乐万兴、谢福源、柳德兴五户,颇有名气,民间有“黄颜乐谢夹一柳”或“四根庭柱一正梁”之说。苏城内外,遍布大大小小的小食点心坊肆,虽然是街市上的寻常风景,却有不寻常的意味。周作人在《苏州的回忆》里说:“我特别感觉有趣味的,乃是在木渎下了汽车,走过两条街往石家饭店去时,看见那里的小河,小船,石桥,两岸枕河的人家,觉得和绍兴一样,这是江南的寻常景色,在我江东的人看了也同样的亲近,恍如身在故乡了。又在小街上见到一爿糕店,这在家乡极是平常,但北方绝无这些糕类,好些年前曾在《卖糖》这一篇小文中附带说及,很表现出一种乡愁来,现在却忽然遇见,怎能不感到喜悦呢。只可惜匆匆走过,未及细看这柜台上蒸笼里所放着的是什么糕点,自然更不能够买了来尝了。不过就只是这样看一眼走过了,也已很是愉快,后来不久在城里几处地方,虽然不是这店里所做,好的糕饼也吃到好些,可以算是满意了。”这样的心情,实在也表现出一种悠远而深刻的想法。

苏州的小食点心,名目繁多,难以尽述,如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所说:“今世殊时异,其制或传或不传。是虽口实小食之笾,未足深究,然忆承平之风景,纪食单之品目,其流传亦古矣。”即就其类分而述之,以聊窥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