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春为第一,往往赶在春节之前。古人在这一天迎接春天的到来。明清时期,立春前一天,郡守率领属僚,鸣驺开道,盛设羽仪,高张旗帜,一路游行,自卧龙街而北街、迎春坊(今西北街、东北街),出娄门,至柳仙堂行迎春之礼。钱穀《吴都文粹续集》卷八说:“迎春日,啖春饼、春糕,竞看土牛,集于卧龙街,老稚走空里。”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也说:“比户啖春饼、春糕,竞看土牛,集护龙街,骈肩如堵,争手摸春牛,谓占新岁利市。”
春饼,东晋时就有了,《四时宝镜》记道:“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白居易《六年立春日人日作》有曰:“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说:“立春日,无贵贱,食萝卜,曰咬春。”又说:“立春日啖春饼,谓之咬春;立春后出游,谓之讨春。”虽说立春时节天气尚寒,但小小春盘里的春饼、萝卜诸物,却已透露出春天的消息。至清代,北方和南方都以春饼作为立春的主要食品。但各地春饼的做法并不一样,童岳荐《调鼎集·点心部》记了三种做法,一是“干面皮加包火腿、肉、鸡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二是“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共斩碎,卷春饼,切断”;三是“柿饼捣烂,加熟咸肉肥条,摊春饼作小卷,切段,单用去皮柿饼,切条作卷亦可”。这三种大概都属于南方的做法。
顾禄《清嘉录》卷一说:“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馈贶,卖者自署其标曰‘应时春饼’。”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卷一也说:“新春市人卖春饼,居人相馈遗。饼薄形圆,裹肉脍及野菜熟之,以佐春盘,邻里珍为上供。”如今流行的春卷,似乎还保留着旧时春饼的遗制。将面粉和水搅成面糊,摊在平底锅中以小火烘出薄饼,即所谓春卷皮子,包入鲜肉馅或荠菜肉丝馅,入油锅,炸至金黄色即可。苏州人爱吃甜食,馅料还常用豆沙,即是甜馅春卷。立春那天,苏州人家凡有客来,都起油锅煎春卷,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粗包细切玉盘陈,茗话兰闺盛主宾。每到立春添细点,油煎春卷喜尝新。”春饼或春卷,并不是立春才吃,作为节物,整个新年里几乎都吃,如初七人日,煎饼于庭中,称为“熏天”;廿五日又大啖饼饵,称为“填仓”。这都是吴门旧俗。
至于春糕,也就是年糕,旧时称为节糕,乾隆《元和县志》和道光《元和唯亭志》都有“作春盘,啖节糕”的记载,春糕或家中自制,或坊肆购来,都置办于上年腊月,那是整个年节里的吃食。《清嘉录》卷十二说:“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糕’,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俗称‘条头糕’,稍阔者曰‘条半糕’。富家或雇糕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云。”闺秀凌祉媛有《唐多令·年糕》词曰:“切玉妙能工。香调桂米浓。快登筵,粉腻酥融。仿佛刘郎题字在,谁印取,口脂红。佳号复谁同。年年祝岁丰。更团花簇满盘中。市上携来纷馈饷,须买到,落灯风。”
立春不但吃春饼、春糕,那天早晨还要吃小圆子。《清嘉录》卷一说:“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拈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
元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称是“三元之日”,韩鄂《岁华纪丽》卷一说:“八节之端,三元之始,开甲子于新历,发风光于上春,七十二候之初,三百六旬之首。”也就是今人所说的大年初一。唐寅《岁朝》诗曰:“海日团团生紫烟,门联处处揭红笺。鸠车竹马儿童市,椒酒辛盘姊妹筵。鬓插梅花人蹴踘,架垂绒线院秋千。仰天愿祝吾皇寿,一个苍生借一年。”诗中的“椒酒辛盘”,就是指椒柏酒和五辛盘。《荆楚岁时记》记元日食俗说:“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淤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周处《风土记》也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炼形。又晨啖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可见椒柏酒具怯病的功效。所谓五辛盘,即盛“五辛”的春盘。关于“五辛”的说法不一,《翻译名义集·什物》说:“荤而非辛,阿魏是也;辛而非荤,姜芥是也;是荤复是辛,五辛是也。《梵纲》云:‘不得食五辛。’言五辛者,一葱,二薤、三韮,四蒜,五兴蕖。”《本草纲目·菜部》李时珍曰:“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总之“五辛”都是辛香之物,按传统医学,食之可辟疠气、开五脏、去伏热。椒柏酒指椒酒和柏酒,崔寔《四民月令·正月》“各上椒酒于其家长”原注:“正日进椒柏酒。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能老。柏亦是仙药。进酒次弟,当从小起,以年少者为先。”苏轼《贺正启》有曰:“苇桃在户,磔禳以饯馀寒;椒柏称觞,燔烈以兴嗣岁。”可见古人在大年初一,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享受口福,而是将对健康的追求,寄托在新年的第一天。
苏州人毕竟口味不同,椒柏酒和五辛盘或许也有,但还用其他来取代,一个极好的例子就是黄连头,《清嘉录》卷一说:“献岁,乡农沿门吟卖黄连头、叫鸡,络绎不绝。”按道:“黄连树,村落间俱有,极高大,其苗可食。今乡农于四五月间摘取其头,以甘草汁腌之,谓小儿食之,可解内热。”可见这黄连头也有五辛的功效。承五辛之遗意的,就有所谓“饤盘果饵”,《吴郡岁华纪丽》卷一说:“新年亲朋贺岁,相揖就坐,必陈髹漆盘,杂饤果品、糖饵以款客,殆古五辛盘之遗制欤。”苏州人它称为九子冰盘,盘中共放九碟,无非是柿饼、蜜枣、莲心、瓜子、桂圆、果仁、胡桃仁之类,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饧糖,也就是胶牙糖,乃老幼皆宜的吃食。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喜神拜罢贺年忙,九子盘开百果香。换得新装微笑去,香街兜偏喜神方。”自注:“吴门风俗,阴历元旦例须拜喜神(即祖先神像),兜喜神方。客来,则款以九子盘(即果盘,亦名九品盘)。”
清末的情形,包天笑《衣食住行的百年变迁》说:“元旦起身,向父母及长亲拜年以后,便吃汤圆。汤圆以粉制,小如桂圆核,煮以糖汤,苏人称之曰‘圆子’,非仅是元旦,即年初三、立春日、元宵夜,亦吃圆子,大约以‘圆’字口彩佳,有团圆之意。以下每晨每吃自制的点心,直至元宵为止。在此过程中,例不吃粥。但在年初五,俗称财神生日,则吃糕汤,又曰元宝汤,因年糕中有象形作元宝状者,切之煮糕汤,亦好彩也。”又说:“所谓新年点心者,以吴人好甜食,大抵为甜品,如枣子糕、百果糕、玫瑰猪油糕种种。仅有两种是咸的,一为火腿粽子,一为春卷。吴人对于春卷,惟新春食之,不似他处的无论何时期,都可食春卷也。”元日早餐,也有吃元宝汤的,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圆子年糕莲桂汤,满壶椒酒味甘芳。醉来笑把茶经读,龙井春浮橄榄香。”自注:“岁时以粉圆子和年糕煮之,名元宝汤。以橄榄入茶品之,名元宝茶。”
明代吴江一些乡村,正月里还要举行赛会。弘治《吴江志》卷六记道:“每岁腊月下旬,田里小民一年勤苦已毕,乃每村各为醵会,及富家僮仆之类亦预焉。人出米五升,纳于轮当会首,多造美酒。于正月一日呼集少壮,以眉目俊秀者为神仙为公子,则羽扇纶巾,锦衣花帽;以年纪强壮者为猎人为斗将,则竹弓泥弹,纸枪竹马;回回则凹鼻而深目;妓女则高髻而云鬟,装扮古人节义或孝顺故事。其馀弱冠年少,皆衣锦绣,头插花朵,手执幡幢旗鼓杂物,遍走村落,歌颂太平,富家皆劳以酒食。或两村之会相遇于途,则鼓舞趍走,自成行列,歌唱应答,亦自有情。观者如堵,欢声动地。至十一日,会首广设酒食,瓦盆木器,杂然而陈,黄童白叟,扶携而至,老者居上,少者居下,贱者居外,使稍通句读之人敬诵《大诰》一章,或教民榜一过,然后酒行无算,鼓吹喧阗,醉则狂歌野叫,抚掌扪腹,以乐太平,连饮三日而散。此风惟一都二三都见之,他都不然。”
从元日起,至十五日上元节止,家家设宴,你邀我请,互为宾主,饮酒贺节。这一风气,各地都有,长安称为“传坐酒”,岳阳称为“云开集”,苏州则称“年节酒”。因为这并不是为了品味佳肴,实在属于礼数应酬,况且走东家吃西家,要去的地方很多,一般只是稍稍吃几杯,就告辞出门,当然也有尽醉而归的。范来宗《留客》诗曰:“登门即去偶登堂,或是知心或远方。柏酒初开排日饮,辛盘速出隔年藏。老饕餍饫情忘倦,大户流连态怕狂。沿习乡风最真率,五侯鲭逊一锅香。”袁学澜《年节酒》诗曰:“飞舆满路拜年忙,却客阍奴惯说逛。至戚登堂情意好,烹茶吃果话家常。”人间的世态炎凉,也未曾被热闹的气氛所掩饰。及至民国,风气未移,因为新年无菜市,如有客来,就作“年东”,也就是将过年所馀之菜,装成八碟,加一暖锅,称为“八盆一暖锅”,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贺节纷纭宾客过,年东菜点费张罗。家常小宴无多味,装点八盆一暖锅。”吴江盛泽人家则以“膳盆”来招待客人,蚾叟《盛泽食品竹枝词》咏道:“膳盆一品进筵前,交好亲知互拜年。酱肉满铺海蜇底,蛋皮包肉说新鲜。”李炳华注:“以海蜇皮切成丝丝打底,上面铺上蛋皮饺、酱肉片等,同作一盆,称为膳盆。乡人以此代盆菜饷客,较为简便。清末,乡亲往来拜年,每食此品。盛泽的酱肉,亦非苏州之酱汁肉,鲜猪肉先以盐腌之,晒干,再置入酱油中,若干天后再取出晒之,即为酱肉。”故盛泽的这一“膳盆”是别有滋味的。
凡吃年节酒,或是拜年,都得点茶饷客,蔡云《吴歈百绝》曰:“大年朝过小年朝,春酒春盘互见招。近日款宾仪数简,点茶无复枣花挑。”自注:“初三号‘小年’,朝拜贺如元日礼。俗尚年节酒,新正数日预备酒肴以待客。往时点茶有用诸色果及攒枣为花者,名‘挑瓣茶’,今废。”挑瓣茶至清乾隆时已废,代之以橄榄茶,即茶盏里放一两枚橄榄,故苏州有“年初一请吃橄榄茶”的俗语,也称为元宝茶,不但讨吉利的口彩,也让油腻了胃口的人们,得到一点清香微苦的味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清乡新报》有署名阿宝的《新年竹枝词》,《吃橄榄茶》一首咏道:“锣鼓喧天岁事更,瓯香橄榄最知名。新春半月观前市,士女倾城第一声。”自注:“新正半月,玄妙观中,热闹异常。观前一带茶坊,例于此际在茗碗上加鲜橄榄,游观者每称吃橄榄茶,此风各地仿佛也。”范烟桥在《橄榄茶》里也说:“苏州的茶馆里,从年初一到正月半,每一壶茶里都放着橄榄一枚,加收茶钱二十文,是茶博士的‘外快’。那些浴堂里,都是放在碟子里的,数目总在十个左右,那么浴客的犒赏,就得特别从丰。”太仓风俗略不同,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十六记道:“家具饮食相款留,谓之年酒。又用砂煼虚豆,或置豆饭中,谓之有投凑。”元日那天是忌吃粥和汤茶淘饭的,据说,如果吃了,凡出远门都会下雨。
旧时苏州典当极多,年初二便是典当延订或辞歇朝奉的日子,据说宾东于此都不启齿,只是在午饭时,如果东家要歇了那朝奉的生意,便请他吃一只熟鸡头。因为在典当做事很难,又因为苏州当铺朝奉大都是徽州人,故而有“新年年初二,徽州朝奉怕吃鸡”的俗语。
正月初七为人日,《吴郡岁华纪丽》卷一说:“入春才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或缕金箔为人,以贴帐粘屏,重人也。亦戴髻鬟,谓人入新年,形容改旧从新也。维时野径梅香,草堂诗兴,最是雅人深致。顾孤山雪村,邓尉香海,此境何可蘧见。但得矮墙半树、小窗一枝,佐以一壶酒、一卷书,闭门静坐,清对亦差强人意。若其投谒侯门,尘氛热局,呼庐轰饮,屠沽欢场,殊为烦耳。”经过小年朝(年初三)、路头日(年初五),连日来的鱼肉腥臊,也就想吃得稍为清淡一点,到了人日,就吃由七种蔬菜做的羹,也称为“七宝羹”。唐人韦巨源《食谱》说:“阊阖门外通衢有食肆,人呼为张手美家,水产陆贩,随需而供,每节则专卖一物,遍京辐凑,号曰浇店。”人日那天便有“六一菜”一款,“六一”者乃七也。相城一带的情形则不同,民国《相城小志》卷三说:“赤小豆,正月七日,男吞豆七,女吞豆十四,以避疫症。”初七吃七蔬之羹或吃七豆、十四豆,除在数字上以符“七”而外,可能并无更多的含义。
到了初七、初八,人家在年前烧好的菜,大都已经吃完了,故俗话说:“拜年拜到初七八,厨房里剩两只酸荠甓。”也有吃到初十的,俗话说:
“拜年拜到年初十,只剩萝卜不剩肉。”总之初十以后,便不算新年了,俗话说:“只有年初十,呒不年十一。”
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也就是元宵节。旧时上元食品,洛阳有玉粱糕,金门有粉荔枝,临安市肆有卖乳糖丸子、澄沙团子。至于苏州,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有曰:“宝糖珍粔粒(?拍,吴中谓之宝糖?,特为脆美),乌腻美饴饧(乌腻糖即白饧,俗言能去腻)。捻粉团栾意(团子),熬稃腷膞声(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北人名糯米花)。”《吴郡志》卷二也说,上元“以糖团、春茧为节食”。乾隆《吴县志》卷二十三则说:“油堆,用粉下糖制饼,正月十五日用。圆子,捻粉为丸,范成大诗:‘捻粉团圆意。’亦元宵节物。”《清嘉录》卷一也说:“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下醇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并按道:“盖始于永乐十年,元夕以糖圆、油饼为节食,岁以为常,见《皇明通纪》。厉静香《事物异名录》引《表异录》载宇文护置毒糖?,谓今之元宵子。”范成大所举南宋上元节物,有宝糖?、乌腻糖、团子、孛娄,明清上元节物则主要是圆子、油堆即油?。
圆子的由来,传说久远,《三馀帖》说:“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相传圆子、粉丸、粉团一类为上元节物,就是这样来的。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说:“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于此戏。”可见唐人是将粉团作为端午节物的。至于作为上元节物,范成大已有咏及,周必大则有《元宵煮浮圆,于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诗曰:“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至明代就很普遍了,吴宽《粉丸》诗曰:“净淘细碾玉霏霏,万颗完成素手稀。须上轻圆真易沸,腹中磊块便堪围。不劳刘裕呼方旋,若使陈平食更肥。既饱有人频咳唾,席间往往落珠玑。”晚近以来,苏州上元既有搓粉为丸的圆子,又有豆沙馅或芝麻馅的汤圆。北方人直呼它们为“元宵”,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就说:“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苏州则没有这个称呼。
油?是油炸的馅饼,宋代油炸面食已很普遍,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说:“文政知事必不集,阴求貌类己者一人曰刘四,以煎油糍为业,使执役左右。”袁褧《枫窗小牍》卷下谓“旧京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槃案,亦复擅名”,列举当时市食,就有“郑家油饼”。油?由来已久,郑望之《膳夫录》记“汴中节物”,第一款就是“上元油?”。此风绵延不绝,至明清依然,吴宽《油?》诗曰:“腻滑津津色未干,聊因佳节助杯盘。画图莫使依寒具,书信何劳送月团。曾见范公登杂记,独逢吴客劝加餐。当筵一嚼夸甘美,老大无成忆胆丸。”据《清嘉录》和《吴郡岁华纪丽》记载,苏州油?用粉抟饼,以豆沙作馅,下油煎熬,类乎如今的油饺。道光《双凤里志》卷一说:“十五日上元节,家祀灶必以油。”油也就是油?。
苏州上元节食,除圆子、汤圆、油?外,还有糖粽、荷梗、孛娄、瓜子诸品。孛娄即爆米花,本来是作为占卜用的,《吴郡志》卷二说:“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岁之休咎。”杨基有《卜流》一首,题注:“吴人于初正以谷占人一年休咎,炒成花者吉,否反是。”诗曰:“春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作生涯。就锅裂碎黄金粟,随手翻成白玉花。红粉佳人占喜事,白头老子问年华。晚来分付儿童戏,数片江梅扑鬓斜。”盛彧《米花》亦曰:“吴下孛娄传旧俗,人间儿女卜清时。釜香云阵冲花瓣,火烈春声绕竹枝。翻笑绝粮惊雨粟,还疑煮豆泣然萁。一年休咎何须问,且醉樽前金屈卮。”大概至清代仍然流行,《吴郡岁华纪丽》卷一说:“吴门正月,人家以糯谷入焦釜爆米花,老幼各占一粒,曰爆孛娄,亦谓之孛罗花。以翻白多者为胜,云卜流年之休咎。”
上元那天,苏州人还有吃荠菜团子和荠菜年糕的,阿宝《新年竹枝词》咏道:“箫鼓声中玉漏催,紫姑乩畔绮筵开。香搓糯粉团新荠,伫看龙灯踏月来。”自注:“正月十五俗例食荠菜粉团或荠菜年糕。”民国《重修常昭合志》卷十四引《虞乡纪略》说:“是夕作馄饨食之,云以兜财;又作糯粉团,以白糖果实为馅,油内炸之,谓之元宵。”据道光《璜泾志稿》卷一记载,璜泾那天也吃馄饨,亦称“兜财”。
正月十三是灯市的第一天,称为上灯,至十八夜落灯,也称散灯,其间社火鳌山,滚灯烟火,通衢委巷,星布珠悬,皎如白日,喧阗达旦,极尽繁华。苏州人家在上灯那天要吃圆子,落灯那天要吃糕汤,俗话说:“上灯圆子落灯糕。”凡新嫁女儿的人家,都要将油?送到婿家去。至民国时,苏州人上灯那天吃面,落灯那天吃圆子,金孟远《吴门新竹枝》咏道:“上灯面与落灯圆,灯市萧条月色妍。踏月香街谈笑去,宋仙洲巷烛如椽。”自注:“元宵佳节,吴谚有‘上灯吃面,落灯吃圆子’之语。”
宋以前正月里还有天穿节,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于屋上,名曰“补天穿”。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引《拾遗记》曰:“江东俗号正月二十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饵置屋上,谓之补天穿。”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曰:“娲皇没后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天穿节的日子,一般认为是二十日,也有说是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岭南则在十九日,《广东通志》卷五十一说:“十九日,挂蒜于门以辟恶,广州谓为天穿日,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苏州人“补天穿”,例将春饼供于庭中,以取“熏天”之意。吴存楷《春饼》咏道:“荐新群爱样团栾,复叠如堆月一盘。次第咬春宜酒配,纵横映于趁灯看。记逢人日煎曾约,莫信吾家说不刊。回首红绫飘昨梦,茆檐无恙且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