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外国历史故事
14636700000008

第8章 王子成佛记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是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发源地。这其中有其特定的因素、背景。被视为天主的释迦牟尼更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2500年前(中国春秋时期),印度有个王子创立了佛教。佛教徒尊称他为“佛陀”,简称“佛”,意思是“大智大觉的人”。

印度是和埃及、巴比伦、中国齐名的东方文明古国。1931年,在印度河流域南部的极深的泥层下,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遗址。一些建造得很好的砖屋,许多雕像、陶罐和铜器,证明印度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有了可以同埃及比美的古代文明。这座城市是达罗毗荼人建立的。达罗毗荼人是最早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民族。他们的肤色黝黑,在今天印度南部还有他们的后裔。

公元前2000年,自称为雅利安人的民族征服了印度河流域。

雅利安就是“统治者”的意思。雅利安人把达罗毗荼人变成了奴隶。他们残酷地压迫被征服的民族,在印度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根据高级僧侣写作的《摩奴法典》,印度人分成四个界限分明的等级,又叫种姓。僧侣是第一级,叫“婆罗门”,他们掌握着印度的古代宗教——婆罗门教,享有种种特权。第二级是武士,叫“刹帝利”,他们的地位比婆罗门低,但是掌握着政治和军事实权。婆罗门和刹帝利都是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阶级。第三级是一般平民,叫“吠舍”。第四级是被征服的本地居民,很多人后裔(狔ì):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成了奴隶,叫“首陀罗”。这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

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

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受体刑,包括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首陀罗如果辱骂了举行过“再生”宗教仪式的雅利安人(叫“再生人”),要被割掉舌头;如果用无礼态度评论“再生人”的名字和种姓,就要把烧热的铁钉插入他的口中。

除了以上四个种姓外,还有所谓“不可接触者”,被认为是最下等的人。他们必须穿死人的衣服,用被人家扔掉了的破碗钵吃饭。晚上不得在村落和城市周围走动。白天工作的时候,要带上特殊的标志。他们的工作是搬运无主死尸,当刽子手或屠夫。

这种种姓制度一直延续到现代。

高种姓的人和“不可接触者”之间,界限非常森严。传说有一个年轻的婆罗门,因为饥饿难忍,吃了“不可接触者”的剩饭。事后,他想起自己是出身高贵的人,怎么能吃低种姓人的饭呢?他悔恨交加,竟然呕吐不止而死。还有一个故事,说两个高种姓的女子进城的时候,看见了两个“不可接触者”。她们就赶快回到家中,用香水洗净自己的眼睛。那两个“不可接触者”被迫逃进森林,死在那里。

这种极为荒谬的不合理的等级制度,得到了婆罗门的拥护。

他们用经典、法律来维护这种制度。但是遭到了其他种姓人们的反对。

那时候,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中间有一个释迦族小国,实际上是个部落。国王叫做净饭王,他的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他们属于刹帝利种姓。一家人过着富裕享乐的生活。悉达多十九岁的时候,同表妹耶轮多罗结了婚,家庭也十分美满。可是,这个王子总在想: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

悉达多二十九岁那年,有一天,他出东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过了几天,悉达多出南门,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第三次,他从西门出游,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感到十分烦闷和苦恼:难道人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

最后一次,他在北门外,看见一个人赤着胳膊,捧着一个瓦钵,显出一副心安理得、自满自足的样子。悉达多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沙门,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沙门行礼。沙门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这就是所谓“看破红尘”。悉达多听了沙门的话,全身战栗,泪如雨下,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回到家中,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全城鼓乐阵阵,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悉达多走过爱妻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的儿子。他多么想进去抱抱这个新生命啊!但是,他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出家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把头发削去,成为沙门。

相传这是公元前6世纪发生的事。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少食、少睡,自找苦吃,用这种办法来求道。悉达多也曾经实践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委靡,体力衰竭,还是一无所得。他觉悟到,只有身强力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开始注意锻炼身体,磨炼意志。他走到尼莲河边的菩提树下,在那里闭目沉思,静坐了六年。第七年的一天,他忽然觉得一下子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化了一些有学问的人,其中有婆罗门种姓的三兄弟,也带领自己的上千名教徒来接受释迦牟尼的教化。这以后,又有许多婆罗门僧侣前来受教。据说,他共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有忠实弟子1200人。

释迦牟尼“得道”的过程,只是一个被涂上了神秘色彩的传说。最初,佛教在反对婆罗门特权和它所维护的等级制度的斗争中,曾经起过作用。释迦牟尼认为:“既然恒河流域的四水都流入圣河,不分清浊,信佛的人同属众生,也不应该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因此,佛教不排斥低种姓的人入教,不承认婆罗门的特权地位。

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充满着“苦”,所谓“苦海无边”。只有信佛,消除一切欲望,才能“回头是岸”,断绝苦根。

它要人们相信什么“命中注定”,不要指望今生今世,要苦修来生来世。这种说教,只说人生是“苦”的,却不讲“苦”的根源是怎样造成的,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真相。佛教不容许人们和剥削者、压迫者作斗争,用自己的力量去铲除苦根;反而要人们忍受痛苦,安于现状。这就麻痹了人民的斗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