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14630600000022

第22章 孩子的事,让孩子来承担(2)

我告诉他,学架子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就是一辈子,以后学习任务会越来越重,如果影响了学习,我随时会取消他学架子鼓。辰辰想了想,答应了我这个“不平等条约”。

因为这架子鼓是辰辰自己强烈想学的,所以从来不用我和老公催促,他学得非常用心。偶尔辰辰也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告诉他不想学了没关系,妈妈也不会取笑他或者惩罚他,正好可以让他专心学习。每当这时,辰辰会坚决地说:“我只是想休息一下,我要一直学下去。”

辰辰对架子鼓的喜欢,使他学得很快,老师夸他接受能力强,这更鼓舞了他的信心。七岁那年,在市里的器乐比赛中,他得了第一名。如今,辰辰学架子鼓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大大小小的奖项也拿了不少,再也没有听他说过不想学之类的话。而且令我意外的是,他又重拾了学钢琴的兴趣,也许音乐触类旁通吧,这是一个额外的收获了!

后来,老公问我,那位作家朋友明明说自己的成才源于父亲的绝对支持,他以为我会以那位作家朋友为榜样,处处为辰辰的兴趣提供条件,为何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呢?

其实,作家朋友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可那毕竟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时代在变迁,条件也在变化。五六十年代,父母省吃俭用把东西都留给孩子,那就是好父母,可现在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条件相对都较好,如果我们刻意自己不吃不穿留给孩子,恐怕没有人会觉得我们伟大,还会觉得我们自虐或者作秀。

所以,对现在的孩子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条件太差,而是条件太好。那位作家朋友生活在那个年代,明白父亲为了支持他的兴趣付出了很多,所以他心中有一个信念,不能辜负父亲的支持。如果我们同样做,绝对换不来这种效果,我敢肯定大多数孩子都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们不妨在孩子的兴趣之路上多设置一些障碍,这样反而更容易激起他学习的兴趣。社会在变迁,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也得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3.小乌龟之死

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有一年的六一儿童节,我和老公带辰辰去公园玩。公园门口有一个卖小乌龟的小摊,辰辰见到小乌龟憨态可掬的模样,非常喜欢,在摊前逗留了很久,然后央求我们给他买只乌龟回去养。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照顾能力,我们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他亲自挑了一对小乌龟、一个漂亮的玻璃缸。

自从这两只小乌龟被带回家后,其他玩具、零食对辰辰就失去了吸引力。他几乎把所有空余时间都花在了小乌龟身上,连吃饭时都挂念着他的小乌龟。老公戏称如果辰辰对他有这么用心,他就含笑九泉了。辰辰最感兴趣的就是给小乌龟喂食,看小乌龟吃食,他可以趴在鱼缸前一小时不觉得厌烦。为了享受看小乌龟进食的乐趣,辰辰每天会给它们喂好多次饲料。老公提醒他说,小乌龟和人不一样,人吃饱了会停止,但它们会一直吃一直吃,即使吃饱了也会继续吃,所以很容易撑死。辰辰似信非信。

有一天,辰辰回家后又跑到小乌龟面前,过了一会儿,他很担心地跟我说:“妈妈,我发现有一只小乌龟不动了。它会不会死了?”

我看着他满脸担忧的模样,安慰他说:“小乌龟本来就不爱动,趴着一动不动是经常有的事,说不定你明天再看的时候,它又动了。”

辰辰似乎相信了我的话,可是那一天,他一直忧心忡忡。第二天,他跟我说小乌龟还是没有动。我跟着他来到鱼缸前,发现小乌龟已经死了。我遗憾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辰辰不相信,想尽各种办法逗弄小乌龟,可是小乌龟始终一动不动。他终于确信他的小乌龟死了,立刻放声大哭起来,哭得肝肠寸断,让我觉得心里酸酸的。辰辰的哭声引来了老公,老公看见已经死掉的小乌龟,非常生气:“我告诉过你,小乌龟不知道饱,会吃到撑死,你却不听,现在好了吧,因为你的疏忽,害死了一条小小的生命。”

辰辰没有辩解,哭得更加伤心。过了会儿,辰辰抽抽噎噎地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让小乌龟起死回生。

老公见他哭得这么伤心,偷偷跟我商量要不要明天再去买只差不多的给换上,然后告诉他小乌龟又“活”过来了?我阻止了老公,把真相告诉辰辰:小乌龟死了就再也不会活过来了。

这下就像捅了马蜂窝,辰辰的哭声惊天动地,用撕心裂肺来形容都不为过,一直到哭累睡着了为止。第二天他的悲伤还在延续,看见缸里剩下的另一只小乌龟,他就忍不住掉眼泪。不过,这次他再也不敢给小乌龟喂很多吃食了,而是虚心地请教我们给它喂食的规律和数量。

有一次,我和闺蜜们讲起这个故事,闺蜜纷纷表示我简直是个“后妈”,居然能对自己的孩子如此狠心。如果是她们的话,即使不买一只悄悄地替换了,也一定会带着孩子再去买一只回来,安慰他受伤的心灵。

事实上,辰辰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我也有一种和他一起哭的冲动,他伤心对我来说也是个煎熬。试问,有哪个做父母的看见孩子哭成这样还能够淡然处之呢?

其实,做父母的都有体会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比如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孩子心情不好,父母就无法开心,因为父母最希望看见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开开心心地生活。所以,很多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要求有点过分,也愿意一一满足,只要孩子能够时时刻刻开心,就算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

那么,这种想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孩子会觉得所有东西得来得特别容易,失去了也不会觉得可惜,因为我们没有教会他们来之不易和承担责任。

孩子小的时候,他只是想要个玩具,做父母的只需花点钱就能满足孩子的心愿;孩子大的时候,他想要辆汽车,父母咬咬牙也给买了;可是总有一天,孩子的要求是父母满足不了的,到了那个时候,做父母的是感叹孩子不懂事,还是自己能力不够呢?我经常听很多孩子已经成年的父母感叹自己没本事,所以没办法给孩子买房买车,让孩子受累了,好像自己有多对不起孩子似的,恨不得让孩子吸自己的血才觉得自己是合格的父母。可是,这样呕心沥血付出后换回来的往往不是孩子的知恩图报,而是想方设法地啃老。所以很多父母寒心,觉得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事实上,很多孩子的冷漠自私并非天生,而是父母给宠的。也许父母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无私地付出,反而会造成孩子的自私冷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心理健康正常的孩子,在成年后,他应该明白是自己回报父母、赡养父母的时候了。孩子原本并没有觉得父母对不起自己。但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灌输自己没有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条件,是自己没本事,是自己的错的思想,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父母亏欠了自己,所以啃起老来,毫不内疚。

克劳德与唐森德博士说过:“生活的意义并非逃避吃苦,而是在于学习怎样有益地吃苦。从小学会逃避痛苦的孩子,长大后会经历加倍的痛苦……这些问题来源于逃避暂时挣扎的痛苦、逃避自律和延迟享乐的痛苦。如果我们学会失去即时所需的东西,对于不能马上实现的愿望感到难过,而后适应困境对我们提出的现实要求,欢乐和成功会接踵而至。”

所以,一个真正合格的父母,并非要替孩子规避一切可能承受的痛苦,更不是帮助他逃避责任,而是使孩子通过挫折获得成长的机会。

比如辰辰撑死小乌龟这件事。

为什么我不偷偷买一只差不多的乌龟回来替换掉,避免孩子伤心呢?因为,如果这样做,他会以为小乌龟是不会撑死的,所以继续不断喂食,进而撑死更多小乌龟。这么做孩子暂时不会感到伤心,可是他会造成更多的伤害。总有一天,他会知道事实的真相,他曾经害死了那么多小乌龟!现在只是乌龟,如果换成其他事物呢?为了避免他造成更大的问题,现在让他明白乌龟已经死了,也许他会难过,但是起码他知道了乌龟不能这样喂食,以后他也就不会继续这样做了。

并且在这之前,爸爸已经告诉过他小乌龟会撑死这个事实,他却没把爸爸的提醒当成一回事,这是他自己造成的后果,所以他只能自己承担责任。

第二种做法是让他知道乌龟已经死了,但再给他买一只回来。虽然他不会再撑死小乌龟了,但是他很快就会忘记已经死去的小乌龟。这样做的后果是:让他避免了承受失去的痛苦。痛苦和拥有是成正比的,失去的痛苦越大,拥有的快乐就越大。正因为他没有承受过失去的痛苦,他就不会明白拥有的快乐,更不懂得去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

既不偷偷替换,又不再买一只回来,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一个事实:小乌龟死了,爸爸妈妈是没有办法使它复活的,你的父母并非无所不能。很多父母都希望在孩子面前扮演万能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对孩子有害无益,孩子会觉得无论自己闯了多大的祸,制造了多大的问题,爸爸妈妈都有办法替他解决,所以他会变得有恃无恐。让孩子知道有些结果一旦产生就无法挽回不是一件坏事,只有知道有些失去永远都无法再度拥有,才会使孩子养成在做事情之前考虑后果的习惯。

最后,让孩子接受这些“残酷”的事实,他的内心虽然会经历一段痛苦的考验,但这一过程也应属于他人生的必修课。他的小乌龟永远地离开他了,所以孩子会有伤心、哭泣、不肯吃饭等表现。这也是考验家长意志力的一个过程。很多家长一见到孩子哭就心疼,希望以自己的能力使孩子立刻从痛苦中解救出来,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事,立刻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其实,父母只有懂得利用这些事去引导孩子,才会使孩子成为一个懂得珍惜,善于承担责任,并且内心强大,能够承受痛苦的人。

对孩子是否有益,要从长远考虑,不能仅仅以解决当下问题为衡量标准,而是要考虑到孩子的终身成长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先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直到半年后,我才又重新给辰辰买回来一只小乌龟。现在,两只小乌龟还好好地在鱼缸里游来游去。

4.吃饭是你自己的事

孩子之所以会越闹越厉害,就是因为他抓住了父母的“软肋”。

过年之前,接到我妈的电话,问我国外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改变孩子厌食的特效药。我问她要干吗,她叹了口气说,是表哥叫她问我的。原来表哥的女儿玲玲不爱吃饭,每顿饭都像受刑,搞得家里鸡犬不宁。我说要改变孩子不爱吃饭的习惯其实很简单,哪需要什么特效药,那种东西根本没什么作用。我妈给我下达了任务,必须推荐一两种,然后又忍不住感慨道:“我看就是现在条件太好了,在我们那个年代,家里孩子多,有点什么东西都是抢着吃的,哪用这么费尽心机啊!”

我妈说的确实是事实,我开玩笑说如果孩子厌食就带她去看《一九四二》吧。

过年的时候,我终于见到了玲玲(刚出生的时候见过她一次,好几年不见了),那天几乎聚集了所有亲戚。小姑娘看起来非常乖巧、安静,我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的小女孩会让父母这么头痛。

到了吃中饭的时候,我就见到了这一幕。表嫂捧着饭碗哄她吃饭,可是折腾了一小时,只喂了两口,而且这两口可以说是用尽了手段,甚至有点强喂。

她一会儿跟玲玲说今天有这么多亲戚在,玲玲要是不乖乖吃饭多难为情啊。玲玲才不管什么难为情不难为情,根本不配合。表嫂又拿另一个孩子做榜样,激励她是个好孩子,一定不能输给别的孩子,可玲玲既不吭声也不吃饭。表嫂就有点火了,大声斥责:“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啊,叫你吃点饭怎么这么费劲呢?你存心折腾我是吧?”玲玲被妈妈训了也很不高兴,坚决不吃。表嫂又软下来,承诺只要玲玲吃饭她就给玲玲买她一直想要的狗熊。可玲玲没这么好糊弄,非要马上去买,并且丝毫不肯妥协,表哥只好开车去给女儿买玩具了。

玩具买回来后,孩子只吃了两口就不干了,气得表嫂把饭碗重重地搁在桌上,自己吃自己的,不管她了。于是,表哥接替了喂饭这个工作。表哥先是拼命跟女儿套近乎,希望喂饭工程顺利进行。可是玲玲变着法儿折腾爸爸,一会儿要表哥学狗叫,一会儿要表哥扮鬼脸,把一个大男人折腾得够呛。

终于有亲戚看不下去了,提醒他们不能这样惯孩子,言语中也许带了一点对父母的责备。表嫂觉得在众多亲戚面前失了面子,一把将玲玲扯了过来,按下身子就开打了。玲玲的哭声惊天动地,一顿好好的团圆饭硬是搞得乌烟瘴气。

最后表哥把玲玲抱走了,表嫂坐在沙发上生闷气。我坐过去陪她聊天,详细问了玲玲吃饭的情况。

表嫂说孩子不爱吃饭已经有两年多了,一到饭点就闹别扭,平时只吃零食。为了让她好好吃饭,他们费尽了心思,可是不但没效果,反而越来越厉害。她说玲玲真是个讨债鬼,她都后悔要孩子了。

我大概明白问题所在了,孩子并非什么都不愿意吃,而是以零食代替了正餐,尤其是家长这两年来用了太多方法,使孩子在这两年对抗中越来越难以驯服。

表嫂大概已经是病急乱投医了,说想带孩子去看病。我连忙阻止了她,好端端的又让孩子去遭这份儿罪。她心事重重地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我告诉她办法倒是有,但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为了使她相信,我谎称辰辰以前也这样,可是现在已经完全改正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