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最好的家长:怎么教孩子愿意听,教什么孩子才优秀
14624300000023

第23章 高情商家长要培养孩子养成四种好习惯(1)

尊重他人

——让孩子养成遵守礼仪的习惯

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工会组织员工到郊外旅游,并且允许员工带家属。郝蕾带着五岁的女儿小琳一起去。

小琳在家是个刁蛮的小公主,郝蕾怕她到时乱来,在车上一再嘱咐:一定要懂礼貌。在家无法无天惯了的小琳满口承诺,说自己“一定听话”,但她根本没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

到郊外的度假村时已经快七点了,到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餐。十个人一桌,郝蕾所在的这一桌还有两个人在洗漱,小琳急不可耐地伸出了筷子,把各盘菜尝了个遍。郝蕾打了一下小琳的手,让她等那两个阿姨来之后再吃。

这时,郝蕾的一个同事客气地说:“孩子小,不懂事。只要孩子高兴,就随她去吧!”

见阿姨这么说,小琳更有恃无恐了,把自己最喜欢吃的水蒸蛋挪到了自己跟前,并且不让同桌的小朋友吃。当郝蕾看到其他人的目光时,一阵羞赧,她一把抱起小琳,走出了餐厅,不管小琳怎么哭闹,她也不理。

郝蕾一把将小琳塞到车上,打算回家,她觉得小琳太不懂礼貌,太让自己丢脸了。她心想,回家后要狠狠地揍她一顿……

其实,像小琳这样的孩子还处在自我意识萌发时期,他们更多地注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所以,他们不懂礼貌是正常现象。礼貌仅仅是成年人交往时的行为规范,家长不能要求孩子生来就懂礼貌。

礼貌是人们为了表示自己对周围的人的尊重而采取的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看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对人造成不便要道歉,接受别人帮助之后要感谢……这些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基本规则。讲礼貌的实质是表示自己对周围的人的尊重,是为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

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只有对周围的人有礼貌,他们才会对你有礼貌。比如,在电梯对别人说声“你好”,那对方也会说“你好”。注意公共礼仪是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受欢迎和被尊重。

由于家长溺爱,很多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认为,凡事都要以他们为中心,他们做任何事情既不考虑他人,也不考虑后果。所以,他们乘电梯经常横冲直撞,公共汽车上别人给他们让座时他们不会说“谢谢”,认为别人帮助自己是天经地义;等等。

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首先要改变“孩子学习好则百事好”的观念。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则万事足,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无礼”行为掉以轻心。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嘛!”有的则认为:“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管也没有用。”如果家长对孩子不讲礼貌的行为熟视无睹的话,后果很严重。如果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不懂礼貌,轻则影响同事关系,重则丢掉工作和朋友,从此“厄运”连连。因此,家长一定要把教孩子懂礼貌、尊重他人当作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理解周围世界的规则,需要了解别人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期待,需要了解如何与别人相处,等等。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家长不及时加以指导,那么孩子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另外,规则还能使孩子获得安全感。

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家长在教孩子规矩时,最好“言传身教”少讲“大道理”。比如,公文包是爸爸的,化妆盒是妈妈的,未经允许,孩子不能随便动等等。同样的道理,书包是孩子的,未经允许,家长也不要随心所欲地翻看,要听孩子的决定,或让孩子自己管理。

爸爸:“刚开学考试,你怎么就得了个‘0’分?”

小胖:“老师说,一年级学生都要从‘0’开始。”

家长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认真、耐心地教孩子打招呼、用餐的基本礼仪。如果孩子一时学不会也不要勉强,家长要有耐心。孩子有高超的模仿能力,家长将一些礼貌行为演示给孩子看,孩子就会以此为范本进行模仿,然后形成习惯。

对待小琳在餐桌上的不礼貌行为,郝蕾及时将她带回家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如果回家后再揍小琳一顿的话,那不仅不能解决小琳不懂礼貌的问题,反而有可能让她下次更变本加厉。因此,郝蕾应学习发挥情商的作用,采取“情商四步法”帮助小琳解决问题:

第一步,发挥情商中识别感情能力的作用。回到家后,郝蕾应先向小琳表示未经同意就带她回家的歉意,必须询问小琳的想法。不管小琳说什么,都要向小琳表示自己理解她的感受。

第二步,发挥情商中利用感情能力的作用。虽然小琳在餐桌上不讲礼貌,但郝蕾应该对小琳想吃自己喜欢的菜表示理解。

第三步,发挥情商中理解感情能力的作用。郝蕾应告诉小琳,她刚刚在餐桌上的表现是自私的,会让别的阿姨叔叔看不起,等等。因为郝蕾是以尊重的态度和真诚的语气与小琳交流,所以这时小琳愿意敞开心扉。

第四步,发挥情商中调整感情能力的作用。郝蕾帮助小琳解决对礼貌的认识问题。在与小琳交流时,郝蕾可以问小琳对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打算怎么办以及如何避免将来再出现类似的问题等等。如果小琳没有想法,郝蕾可以给她提一些建议。

反思:你是否认为教孩子懂礼貌与提高学习成绩一样重要?

拒绝陪读

——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小婷上小学之后,沈静觉得自己的家庭生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小婷没上学之前,沈静每天吃过晚饭之后,会先做家务,陪小婷玩一会儿,做做游戏、讲讲故事,小婷睡觉后,沈静会上网聊聊天或看看书。在上班累了一天之后,沈静觉得自己在这时非常放松,因而感到十分惬意。

自从小婷上学之后,沈静每晚都要陪她学习。她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像个妈妈,而像建筑工地的包工头,整天盯着别人干活。只要沈静不盯着,小婷就会干“私活”,要么看漫画,要么自己在纸上乱画小人头像。沈静为这事,不知苦口婆心地对小婷讲过多少道理,也不知训斥过多少遍,但小婷似乎都无动于衷。

对小婷这种缺乏学习自觉性的毛病,沈静非常着急。她觉得,小婷的学习成绩要是上不去,就会影响将来的升学,甚至影响她一生的前途。因此,沈静决定天天陪着小婷做作业,希望能养成小婷爱学习、规规矩矩写作业的好习惯。

沈静经常变换自己的陪读方式,有时在小婷写作业时坐在旁边盯着;实在忙不过来时,就不时督促一下。可以说沈静对小婷的学习是全程参与,从头陪到尾。

然而,沈静慢慢发现自己陪读的边际效益在逐步下降。一开始,有妈妈在旁边看着,小婷还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还有所提高。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小婷的成绩就停滞了,只要沈静一离开,小婷就开始“干私活”,注意力完全集中不了。这让沈静非常苦恼:自己花那么大的精力陪女儿学习,可女儿的成绩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到底是为什么?

现在有很多孩子像小婷一样缺乏学习的自觉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其实,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长而学习、为分数而学习!

由于学习不快乐,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下降,于是陪读成了成千上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家长都像沈静一样成了“包工头”。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陪读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效益越来越低。

家长希望孩子提高学习效率,于是,他们一看到孩子学习不专心,就会开始唠叨,比如告诉孩子应该抓紧时间,做不完作业后果很严重,等等。然而,正是这种监督加唠叨,使孩子受到了双重压力。孩子的对立情绪会进一步上升,小动作会更多;发现孩子更不专心后,家长不仅盯得更紧,而且唠叨的频率也更高;于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趋向恶性循环。

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因而他们不喜欢家长像监工一样时时刻刻盯着自己,在表面上,孩子表现得服服帖帖,但心里却可能在想着如何与家长斗智斗勇。因此,家长陪读的成本越来越高,效益越来越低。

陪读即使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来说,它仍是一种外在压力,不可能激发孩子的情感共鸣。要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就必须形成内在动力,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作为白领,家长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往往是最放松的时候;若是老板时时刻刻进行监督,则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换位思考,家长应该明白孩子不喜欢父母陪读的原因。

孩子追求的是快乐和自由。一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当一些家长看到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后,就采用陪读的方式来监督孩子学习。这种方式虽给了孩子学习的外在压力,但它不仅没有解决孩子学习不快乐的问题,还让孩子感到更不自由,觉得自己不被家长信任,因而更加抑制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的,不喜欢受到他人的支配和监督。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尽量让孩子自己进行思考和选择。哪怕是相同的决定,如果它不是来自家长的指令,而是来自自己的意愿,孩子会更愿意去执行。

孩子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下雨了,他们就会撑伞;气温降了,他们会增加衣服;饿了,就会想吃东西。只要孩子身心发育正常,就自然会具备这种自动调整行为的自觉意识。因此,对于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这类行为,家长不要着急,当孩子发现不按时交作业会被老师批评,跟不上同学的学习进度后,他就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后就会按时写作业。

不按时交作业,就会被老师批评,跟不上学习进度,这是孩子的切身体验。有了这种“切肤之痛”,孩子就会提醒自己:应按时写作业。这时,孩子自觉学习的意识就形成了。这种自觉意识与家长陪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内在动力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

事实上,如果家长给予孩子尊重,孩子不会不愿意写作业。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对老师布置的作业都看得很重,因此,当孩子因为贪玩或看电视而忘记写作业时,家长只需要适时提醒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