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到远方去
1455300000135

第135章 沉静与浮躁

“浮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代名词,于是,一些人也用它来形容文坛,并且断言当代文学没有好作品,作家们都很浮躁,云云。据说,还有一位德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坛很失望,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悲怜。于是一些人就惶恐起来,跟着起哄,好像中国文坛真的一无是处。

浮躁现象的确是有的,不仅文坛,各行各业都有人浮躁。不仅中国,各个国家都有浮躁的人。比如断言中国文坛没有好作品的人,比如那位所谓的德国汉学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读过几部中国小说,就慌慌张张下结论。对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史,又在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国家的文学,作出整体性否定,本身就是很浮躁的。他们也许看过一些作家的作品,评判者们也许有些失望了,于是就有了上述断言。可是且慢,中国作家还有很多,其中更有一大批年轻的写作者。以笔者的目光看,好作家有得是,好作品也多得很。我们只要拿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作品和今天的作品进行一下比较,就不难发现,中国的文学有了多么了不起的进步。中国文学已由那个年代的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变成了今天的写人性、人情、人间、人生、人类、价值、大地、灵魂、情感、生命和死亡等等。这些话题和当今世界文学无疑是同步的。

对中国文学的深刻变化,国内一些批评者看不到,国外更是知之甚少。这些年,我也曾出访欧美十几个国家,和他们接触下来,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学几乎是一无所知。只有少量作品翻译出去,也基本是猫捉老鼠一样,逮住谁算谁,这些翻译过去的作品参差不齐,很难说就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多年前,我曾接待过一位所谓西方汉学家,交谈下来,他只知道鲁迅,却连鲁迅作品的名字都说不上来,对当代文学更是一脸茫然。真不知道这人怎么也能称为汉学家的。我坦率告诉他,中国作家,起码有两千人可以讲西方文学史。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书店和中国作家、读者的书架上,摆放着几乎所有的西方古今名著。中国文化自汉唐以来一直具有包容的心态,只要是好的东西,中国人都会接受。在当代,中国文学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几乎走进绝境。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西方文学拯救了中国文学,并使中国文学在短短的三十年间,达到了和世界文学同步发展的水平。但他们看不到,傲慢与偏见阻碍了他们的视野。就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等他们意识到的时候,中国已成巨人。中国作家已经抛弃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教条,而西方某些人其实是用他们的政治标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实在是一种讽刺和有趣的事。文学包容天地人间万象,可以有多种形态和表现领域,难道只有和政治沾边才是好作品吗?政治应该是政治家的事,文学才是文学家的事。中国人扔出“和而不同”四个字,西方人会一脸诧异。他们懂吗?在文学上,我们曾经有过痛苦的反思、虔诚的学习阶段,今天中国的作家已走向成熟。进入本世纪后,已不大能看到一拨一拨的匆匆忙忙的文学思潮和作家被评论家一拨一拨归堆的现象。作家们都在各自为战,默默进入真正属于个人的写作,被人归堆被作家视为一种贬低和羞耻。看起来今天的文坛有些波澜不惊,这正好显示出中国作家的沉静之气。一个真正好的作家是不会浮躁的。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你说中国文学有那么多好作家好作品,为什么没有哪一部作品,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一样,被社会公认呢?道理很简单,那时中国人只有一个脑袋,一个标准,一种审美。而今天,每个人的脑袋都是自己的。这正是社会进步、读者审美水平提高的表现。我们不能单纯以暂时的喜欢不喜欢为标准,北人不喜昆曲,南人不喜秦腔,但这并不妨碍它们都是很好的艺术。当然,真正好的文学经典,最终还是会被社会公认的,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当代批评家的胆略和慧眼。在批评者面前,作家们几乎是整体沉默的,好像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其实远不是那回事。当他笑眯眯听你高谈阔论的时候,其实也在考你呢。

说了上面这些话,好像也是一种浮躁,像在反驳什么人。其实不是。从事写作二十七年,常见文坛纷争口水,我从不参与其中,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现在,我真的想说,中国人别那么贱。

西方人把足球场上一个传球,都能称为“伟大的传球”,可见伟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他们的标准只是他们的标准而已。对那位德国汉学家的话,我们尽可以当做一个伟大的喷嚏。

2007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