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到远方去
1455300000120

第120章 原创·拒绝·远行

《钟山》杂志从今年第二期开始,在封面显著位置增加了“原创、拒绝、远行”六个字,引起很多读者的好奇。也引起圈内一些朋友的猜测和关注,当然也听到不少赞扬的话,认为这在众多刊物中,更加鲜明地凸出了《钟山》的风格和追求。

《钟山》曾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分别首倡过“新写实”小说和“新状态”小说,在当时都曾引起过争议,但由此而产生的一批创作成果和对当时文学潮流的推动,却是有目共睹的。但作为一家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学期刊,更需要一种稳定的长远的发展方略。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钟山》才推出“原创”、“拒绝”、“远行”六个字的办刊追求。

先说“原创”。也许有人认为,只要是作者第一次发表的作品,都是原创。其实这是个很大的误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国外优秀作品的大量进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作家的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于是借鉴、模仿之作大量产生。前天卡夫卡,昨天昆德拉,今天博尔赫斯,许多作品中,总能看到一个人的影子。这样的作品,我们能说它是原创吗?这个过程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在我们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之前,由于自我封闭和极左思想的影响,文学观念陈旧,表现手法老套,语言面目可憎,中国文学已近绝境。

当缤纷多姿的世界优秀作品被介绍进来的时候,中国作家尤其年青一代的作家真像乞丐遇上了满汉全席,文学原来可以如此丰盛。很快,不少人肚子填饱了。接下来却是消化不良,拉出来的东西当然少不了洋葱味。这比喻有点不雅,却绝无否认“满汉全席”的意思。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说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有理由怀着好奇和兴奋去阅读、模仿和借鉴的话,那么二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作家的确应当有自己植根于中国和东方的原创作品了。这种原创作品应当是独特的、鲜活的,具有始创意义的,应当给读者以陌生的阅读体验。借鉴当然还会继续,但中国的作家应有信心也有力量让文学产生反弹,让借鉴变成双向,使影响产生互动。只有这样,中国当代文学才能真正和西方文学比肩而立。

再说“拒绝”。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就意味着是一个选择的时代,选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拒绝。作为文学刊物,过去我们似乎总在讲包容。就整个文坛来说,包容自然是必须的,但就一家具体的刊物,却不一定都要包容。百货商场是需要的,专卖店同样需要。如果刊物都讲包容,那么面对的只能是同一个作家群,想区分都很难。事实上,不管刊物怎么真诚地想包容一切,你还是包容不了。在有限的版面里,还是要有所选择,有所拒绝,于是选择和拒绝就成了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表述,而“拒绝”也许更能体现出文学的个性。这里需说明的是,被拒绝的不一定不是好作品,只是因为不适合这个刊物。这种拒绝又是平等的,刊物可以拒绝某一类作品,作家同样可以拒绝某一家刊物,拒绝的理由可能是同样不适合我。刊物有一个稳定的独具的作家群和读者群,应是今后的办刊方向,因为个性化已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如果大家都办成小《人民文学》,全国有一家刊物也就够了。多年来。一直有人在嚷嚷,说文学刊物太多,其实是因为有个性的刊物太少。如果几百家文学期刊都办得“面目全非”,文坛将是何等斑斓,何等壮观!

关于“远行”。这可能是个最难表述的词语,特别是把它拿来和文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关于文学,世间有无数解释(包括吃饱了撑的),“远行”也是一种对文学的理解。社会和人生都是一种远行。我们从蛮荒走来,一直走到今天,还会继续往前走去,渐去渐远。在远行的过程中,我们有告别有期待有欢喜有痛苦有爱恋有仇恨,有徘徊有决绝有胆怯有英勇,有困惑有彻悟有绝望有希冀有泪水有热血……这些人类永恒的话题,也应是文学的生命所在。这里强调的是作家的远视和宏阔,是独立的人格和对文学本质的真正理解。“远行”还是一种创作心态,它体现的是一份悠然和从容,一个准备不足急吼吼赶路的人,是很难远行的。“远行”又是一种归宿,无论多么好的刊物都会有寿终正寝的时候,无论多么重要多么伟大的作家都会在人生的旅途中倒下,但伟大的作品却会穿越时空,一直走下去。《钟山》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和这样的作家相伴,和这样的作品有缘。

“原创”、“拒绝”、“远行”,是《钟山》在新世纪的追求和期待。

2002年8月

注:作者为《钟山》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