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后,黄永胜再次回乡。这一次,他准备得很充分。他见了家里所有的成员,大哥叙金,大姐叙云,二姐叙玉,弟弟叙元,还有远的近的好多亲戚,并从经济上给贫困的家里一些支援。
黄永胜与他原来的妻子镇秀莲也见了面。黄永胜离家出走,多年杳无音信,黄家上至父母下至兄妹,无不伤心落泪,尤其镇秀莲更是日夜思念。镇秀莲在黄家没有生儿育女,单身独处多年,那凄风苦雨的日子自不必说。后来始终没有男人的音讯,在公婆的劝说下回娘家居住。不久改嫁到横沟桥附近一徐姓人家,生下了一儿一女。黄永胜得知了她的详情后,心负内疚地到横沟桥徐家去会见了镇秀莲。久别重逢,镇秀莲泪如泉涌,黄永胜感慨万端。黄永胜总觉得对不起镇秀莲,把这位从未出过远门的前妻带去游览了武汉三镇,让她舒心了几日。又给了她些钱,作为对她的补偿。镇秀莲将黄永胜红军时期托人带回来,由父亲交给她保管的那张宝贵的照片,交还给他。就是嫁了人,那张照片她也一直珍藏着。照片上4个咸宁籍红军战士,两前两后两坐两站。黄永胜英姿勃勃坐在右前面,身穿着洗得发白的北伐军制式军服,扎着制式的军官武装带,短发耸立,双手按在打了绑腿的腿上,镇定和郑重的神情,从小小眼睛中透出战火洗礼的刚毅。他的脚边竟坐着一只可爱的小狗,让整张照片焕发着生机与活泼。另外3个老乡战友他已记不得姓名了,也不知死活。黄永胜经过千征百战,枪林弹雨。但拿着这张照片,他心里突然涌出对家乡与家乡亲人的一丝丝暖暖的情愫,说也说不明,道也道不白。
家乡人中对黄永胜这次回乡还有不少故事。有一个是故事,他在离家参军时还欠了一名乡友两块大洋的债没有还。这次回乡他专门找到这名债主,还给他整整30块大洋,说是连本带利。还有一个传说是说他在回乡期间,路过官埠桥一个路边小饭馆,进去吃完饭后,结账时给了饭馆老板很多钱。饭馆老板说:“这顿饭没有几个钱,你给得太多了。”他听后一笑说:“你不认识我了?我参军的路上在你这儿经过,吃了你的东西没钱给,我说了以后一定要还给你,这多出来的钱是我还给你的利息。”老板在一脸的惊愕,看着他带着随行人员出门而去。还有一个是故事。当黄永胜问起老屋袁妈时,有位老人告诉他:“她还活着,70多岁了,已经不能干活了。”黄永胜听后,想起了当年的情景。那是他青少年时代,与同龄伙伴经常到距家不到一里路的老屋袁妈家赊麻花吃。袁妈总是说:“吃吧,吃吧!你们将来都会有出息的。”不管什么时候还帐还是不还帐,她总是照赊不误。日子久了,黄永胜赊的多了,也就一时无钱结帐,直至他离开家也未结清袁妈的麻花帐。黄永胜听说袁妈还在世,立即叫警卫员送去相当300斤稻谷的钱给袁妈。袁妈奉着钱激动得老泪横流,说:“这孩子真好,还惦记着我这老婆子,都当大官了,还派人来看我,我怎么经受得起呀!”
后来,黄永胜不时将家乡亲人接到北京、广州团聚。他没有女儿又非常想女儿,便将二姐的大女儿刘松枝和弟弟的女儿黄春萍接到家里当女儿抚养,供她们上小学、中学,再考大学,又帮助她们参军、结婚,如同自己的亲女儿一样。
三年困难时期,家中人饿肚子,一拨又一拨轮流来到广州看黄永胜,把他家里的粮食定量吃得光光的。那时为应付严重的三年经济困苦,他主动地将自己的粮食定量,从军人定量每月45斤减到普通人定量30斤。家中4个儿子都是长身体的年龄,能吃。如果不是那时他家的管理员能干,可以搞来一点供应外的粮食副食,他的4个儿子都将饿肚子。直到今日,儿子们对小时最深的记忆,就是老家来人吃得他们饿肚子。
1963年,咸宁县副县长张西山去广州参加林业会议。黄永胜让秘书去会议报到处查一下,看有没有咸宁的人参加会议。秘书找到了,回去对黄司令员说:“有一个叫张西山的副县长来了。”黄永胜让秘书找到张西山,说黄永胜司令员请他吃饭。张西山听了有点畏,不敢答应。秘书说:“你必须去,你不去,我不好向司令员交差。张西山硬着头皮去了,见到黄永胜吓得浑身发抖。黄永胜与张西山边吃边聊,问了家乡的一些情况,最后说自已想在家里做两间屋,让他帮忙请人做,还给了张西山2000块。张西山满口答应了。张西山回咸宁后立马让人做了一栋连五。做起后打电话向黄永胜汇报。当黄永胜听说房屋做成连五,很生气地说:“我说两间,你们怎么做成连五?这房屋我不要了。”后来这栋连五退给了生产队。
1966年,咸宁县计划修建南川水库,水泥不好搞,一名副县长带着县农办主任跑到广州找黄永胜,请他帮忙搞一批水泥。黄永胜让工作人员带他们在广州玩了几天,然后将两张火车票送到两人手上,说首长到北京开会去了,不能送他们,请他们先回去。两人以为事情没着落,沮丧地回到咸宁。没想到黄永胜帮家乡搞的一批水泥已先他们运到了。黄永胜找了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批的条子,才搞到了这么多水泥。
1967年冬,咸宁县歌舞团团长李文铭率团赴广州市演出歌剧《刘三姐》,恰逢东方歌舞团也在广州市演出歌剧《刘三姐》。一个县歌舞团咋能和国家级的名团相匹比呢!咸宁县歌舞团的演出剧场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正在李文铭团长打算班师回朝之时,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的秘书找上门来了,对李文铭团长说,黄司令员要接家乡剧团成员吃饭。原来黄永胜坐车看见咸宁县歌舞团在街上贴的演出广告,立马让秘书找来了。李文铭受宠若惊,带着全团成员到军区招待所赴宴。黄永胜亲自陪他们吃饭,还请家乡歌舞团到军区剧场演出《刘三姐》,共演出了十几场,场场暴满。当时天气较冷,黄永胜给团里毎人发了一件军大衣御寒。
1968年,咸宁县革命委员会主任、武装部部长荣庆山想狠抓一下抓革命促生产,把生产搞上去,就打算搞些汽车加强全县运输能力。那时计划经济,**********又使得生产停顿,汽车可是没地方买。可荣庆山心里有数,去找自己在冀热辽时期的老司令帮忙。黄永胜听完他的来意,想起正好 最近总后勤部拨了一批解放牌汽车装备广州军区部队,将替换下一批旧汽车。他马上给军区后勤部打电话,询问退役的汽车怎样处理。当听到报告说,军区共有退役旧卡车几百辆,按总后指示都将作报废处理,并可视情用作支援地方社会主义建设时,他立马大笔一挥,给了咸宁一部分。咸宁是个山区林区,县林业车队一下子就威风了。后来,为加强宣传文化工作,荣庆山还找到已调到北京任总参谋长的老首长,搞到2台宽银幕电影放映机,让咸宁人民在文化贫乏的年代,好好地过了—把观看宽银幕电影的瘾。
1969年,面对紧张的中苏关系,为贯彻执行******关于“对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要立足早打大打”的一系列指示。中央军委和******决定在全国战略纵深地区,修建若干个军委战时使用的作战指挥部。因为******喜欢住到武汉,有关方面担心万一战争爆发时毛主席正在武汉怎么办?为******的安全考虑,也为了战略部署的需要,在湖北地区安排了一个作战指挥部。总参作战部和武汉军区报给军委办事组的湖北省三个备选地点方案。黄永胜在其中看到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地名——咸宁县高桥镇山区里的澄水洞。他随即想起那里距黄铁村相隔不远,只有一道山,小时常到那里放牛打柴,那里的地形条件很快就立体地呈现在他的脑中。他再仔细阅读了选址报告,发现报告中列举的这里的选址地理条件,也很适合军委的要求。于是没有再做更多询问,很快就决定了这个指挥部在咸宁建设。工程是1969年1月31日批准的,工程代号为“131”工程。
“131”工程的建设,在咸宁人的眼中是一个神秘且不可思议的过程,至今留下很多让他们津津乐道的细节往事。工程到1971年“9。13”事件发生后,自然下马停建了。为这个工程是不是****反革命武装政变准备工作的一个部分,****中央和中央军委进行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调查。这个调查最后无果而终。当时“131”工程只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经费开支达一亿多元人民币,曾动用了武汉军区一个师的兵力参与修建,以后就长期荒废在那里。到了后来,连警卫部队也撤走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总参将工程项目移交咸宁地区管理。“131”工程在改革开放中,逐步成为咸宁市的一个旅游项目,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