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微凉,没能褪去人心的燥热,京城的态势是越演越烈、几近胶着。
随着证据一波追赶一波的送抵京城、摆上龙案,沈世杰的仕途路断,人生也快到头了,只是,皇帝的御笔始终未能落下,最终决断也就一拖再拖。
请求赐死和陈情宽赦的奏疏如雪片飞来,几乎将御案淹没,有罪或无罪都自有说辞、互不相让,每日的朝会,各派引证据典、拉锯辩论,盛况空前,竟将各地奏报的军情民事撇在一边无人问津。
日复一日的缠斗情景传至民间,被闲散之人绘声绘色的一番传播,竟成笑谈,确确凿凿的铁证之下,本应无可遁形的罪孽竟被争斗趣闻所淡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分不清沈世杰到底是有罪还是无罪,民风国势至此,让人哭笑不得。
离睿虽好糊弄,却也不是真傻,就算奏章全被李嫣拦截,可朝会之时,他到底还摆在龙椅上听着,一次两次不懂言之何物,十次百次之后,他也懂了大概,是非对错如此清晰明了,他装不了糊涂。
何况,这些日子,为了不让离落雪失望,他努力学习做个好皇帝,虽然,他心里对好皇帝并无概念,但有功当赏,有罪该罚,他还是懂的,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向李嫣提出准朝臣所奏,对沈世杰夺职降罪,结果都不免遭到叱责,最后,李嫣竟然逼他佯病卧床,自己垂帘临朝,以期压制态势。
如此愚蠢的做法,不止引得朝野震动,更引出无数猜疑,民间酒肆茶坊流言四起、皇室颜面荡然无存。
这些谣传或多或少流转内庭,被有心人传入离睿耳里,让他羞愧无地,心中犹如油浇火烧,也开始反思过往种种。
当初,李嫣为了合理化自己对沈世杰非同寻常的信任,与其合演了一场苦肉计,不止让他捞了个救命恩人的身份,还名正言顺成为太子太傅,一路拔擢、平步青云。
有了太后救命恩人和太子太傅的身份,沈世杰进出皇宫犹如自家庭院般来去自如,离睿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对,毕竟,年幼如他,心思纯澈、毫无腌臜。
如今,谣传入耳,再来回想,心里就生了刺,为了保皇室颜面,也为了洗清李嫣的污名,他对沈世杰的处置就有了一定的坚持,可他是明知对错得失、面对人命依旧无法轻下决断的人,何况,沈世杰于他而言,不止是老师,还是比离傲天给予他更多关怀慈爱的长者,要定这样一个人的生死,谈何容易。
所以,他暗中传信离落雪,询问她处置沈世杰的意见,离落雪的回书则是:沈世杰死,慈心不悦,沈世杰生,天下寒心。
离睿整夜无眠,思虑再三,终下决心,但他并未与李嫣直接争辩,而是出其不意的现身朝堂之上,明旨宣召,赐死沈世杰,以正视听、以安民心。
李嫣措手不及,竟当朝翻脸,扣下圣旨,将离睿强行带回了后宫。
过后的几日,宫里再无任何消息传出,每日早朝也不见皇帝的身影,左右丞相率领文武百官每日轮番请见,都得不到任何回应,倒把太监总管李恩忙得脚不沾地两头跑,既不能得罪朝臣百官,又不能真的将请见之词传达离睿,只能变着方的左右周旋应答,那份机智圆融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了。
沈世杰毕竟是太子太傅,又是朝廷重臣,没有皇帝的明旨下发,就算罪证确凿,也不能轻易判罪结案,案情再次停滞不前。
而此时,流于传来消息,游朝云已经在进京的路上了,这位藩国公主,此次进京名为纳贡,实为择婿,她虽整整大了离睿四岁,然,李嫣拙计惹怒了莫氏,再要联姻莫靖玲是希望渺茫了,难保她不会将主意打到游朝云身上,若真成了事,有了流于支持,帝后母子的威势必然大增。
而这一点还不是眼前最要紧,让人更为担心的是,皇帝大婚,娶的又是新近归入文渊的藩国公主,李嫣就有充足的理由大赦天下,沈世杰天大的罪,也能保下性命、前罪尽消,如此一来,这一次的布局,反而将他所有的隐罪暗疾摘除干净,再要治他什么错,就难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加之功又何患无据,沈世杰要翻身,还不是李嫣反手之间。
朝臣的忧虑,也正是李嫣的算计,只是,他们都忘记一点,此次风波,最该参与其中的离氏姐弟从头至尾没有露过面,就连莫氏父子和林氏定国侯也事不关己高挂起。
好在,闹剧到了此时,终于有人想到了这一点,各找门路、递送拜帖,可林少卿和莫氏父子竟默契的将这些人导向离落雪,而离落雪偏偏以病体难支为由闭门谢客,每日在自家小院里浇花剪草,修生养息。她也并不是不担心,只是,让她更为谨慎思虑、细致揣度的是:李嫣并非长情之人,尤其是为一个曾伤害过自己的男人,能让她如此进退失策,不忌朝野非议、不顾母子失和也要保下沈世杰的理由到底是什么?
几番思量,大胆假设,沈世杰是个既奸猾又谨慎的人,而且他对李嫣并非掏心置腹、绝对信任,这点从他隐瞒沈佳云的身世就可看出,因此种种,他就极有可能在与李嫣共结狼狈之时,为自己留下退路,也就是说,他在为李嫣做事的同时留了证据,不管是为保自己永世荣华,还是为了免遭李嫣鸟尽弓藏,他都必须为自己留下些可以挟制李嫣的证据。
事发之后,沈世杰怕李嫣为了保住坐下江山,不顾亲伦旧义,弃卒保车,便以这些证据要挟李嫣,逼她力保自己不失,所以李嫣才会如此尽心竭力、不惜代价。
这些虽然只是猜测,可很有去证实的价值,若沈世杰真的不知死活留下了这些证据,将成为李嫣最好的催命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