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美术史求索录
14396000000007

第7章 学术研究(6)

唐代书画价格小议

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美术史著作,都没有接触书画价格问题,我在这里不得不做一个简单交代。就社会发展而论,经济是杠杆,书画发展的动力是经济。说白了就是书画能卖钱,所以有人从事书画创作。封建时代,人们拼命去读书,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画虽然没有做官那么大的诱惑力,但其不菲价格也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唐代处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不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学艺术也高度发展,尤其是佛教艺术,达到封建时代的最高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唐代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艺术品价格不菲,促使更多的人从事艺术创作。彼此间的激烈竞争又促进艺术质量的提高。书法是唐代文人参加科举的必备条件之一,所以有更大的发展。书画作为商品在社会上流通,南北朝时已较普遍,其货币作用越来越大,诚如西晋鲁褒《钱神论》所云:“钱无翼而飞,无足而走。”“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处后。处前者为君长,处后者为臣仆。”钱可使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总之,钱能通神,“谓为神物”。

唐代书法价格之高,令人瞠目。如李邕为朋友或寺观书写碑颂之类,获财钜万。韩愈撰《平淮西碑》,唐宪宗以石本赐韩宏,宏寄绢五百匹。正如刘禹锡《祭韩吏部文》所云:“三十余年,名声塞天。公鼎侯碑,志遂表阡,一字之贾,辇金如山。”【48】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为好朋友元稹写墓志铭所得润笔,其价之高,难以想象。据白居易《修香山寺记》,说他与元稹为生死之交,元稹病危时,“以墓志文见托”。元稹死后,家人遵嘱将舆马、绫帛及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白居易念二人一生情份,不肯接受这样丰厚的谢礼,但元家执意要送,往返再三,讫不得已,白居易只好收下,即而转赠香山寺,香山寺住持用这笔钱将整个香山寺修复一新。书碑价格之高,可想而知。更有甚者,皇甫湜为裴度作《福先寺碑》,裴度赠以车马缯彩甚厚,湜居然嫌少,大怒曰:“碑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裴度无奈,“笑酬以绢九千匹”了结此事。【49】

绘画自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被列入最高学府“鸿都门学”必修课程,画家和绘画的地位迅速提高,再经南北朝的发展,特别是帝王画家和文人画家出现,绘画的价格已今非昔比。唐建国后,数次举行大规模的图绘功臣的活动和以道教、佛教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刺激了绘画飞速发展。鉴赏收藏书画形成风气,皇家刻意搜求书画,“或有进献以获官爵,或有搜访以获锡赉”。如开元中有商胡穆聿不仅自己向朝廷献书画,还举报了收藏书画之家,以此遂直集贤。肃宗至德中即758年前后,白身受金吾长史,改名详。潘淑善也因献书画拜官。辽东人王昌,括州人叶丰,长安人田颖,洛阳人杜福、刘翌,河内人齐光,均四处为朝廷收购书画。又朝廷命侍御史集贤直学士史维则充当搜求书画的专使,博访图书(即书画印章),悬以爵赏,所获不少。【50】皇家之外,私人收藏亦形成风气,有名的如韩愈、裴度、李德裕等都是收藏大家,“自号图书汉字府”。出身于三代宰相世家的张彦远,“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甚至节衣缩食,典当衣物,妻子僮仆窃窃耻笑。【51】任何商品,只有购销两旺才能发展,书画也不例外。购销两旺的前提是社会需求。唐代社会对书画的需求空前兴盛,主要表现在用途广泛,其中对佛画的需求更甚。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赞并序》云:“设法供,舍净财。”不惜血本,为自己或亲人祈求神佛保佑。

远离尘世的佛门,也不能完全摆脱金钱的诱惑。画佛画,做功德,照理说不该与金钱有瓜葛,其实不然。唐代佛画价格之高,也是很惊人的。我们还是举白居易为例,《画西方帧记》说:“白居易当衰暮之岁,中风痹之疾,乃舍俸钱三万,命工人杜宗敬按阿弥陀、无量寿二经,画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广丈有三尺。阿弥陀佛坐中央,观音、势至二大士侍左右,天人瞻仰,眷属围绕,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严饰,五彩彰施,烂烂煌煌,功德成就。”【52】三万是什么概念?按开元间官俸计算,一品年俸是三十一千(月俸八千,食料一千八百,防阁二十千,亲用一千二百文);二品二十四千(月俸六千,食料一千五百,防阁一十五千五百,亲用一千文);三品十七千(月俸五千,食料一千一百,防阁一十千,亲用九百文)【53】。无论白居易属于哪一品,为了这幅佛画,他都需要拿出自己数月的官俸。况且白居易所处的晚唐时期,还拿不到开元时期的官俸。一幅佛画的价格之高,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正因为绘画有厚利可图,所以才引来很多文人去做画家。记入画史的如阎立德、阎立本、薛稷、张萱、李思训、李昭道、王维、吴道子、张璪、周昉、韩幹、韩滉、孙位等。白居易的宗兄白昊也是著名画家,《画雕赞并序》云:“寿安令白昊,予宗兄也,得丹青之妙、传写之要??长庆元年(821年)以画雕贶予,予爱之,因题赞云。”【54】

我们再从唐代现实生活看当时的绘画价格。开成四年(839年)八月日本高僧圆仁来唐求法,从扬州绕道山西五台山,再至长安,在中国滞留九年零十个月。会昌灭法后,几经周折回到日本。在唐求法期间,他曾请中国画师为他绘制佛像。他回国后撰写《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中详细记载了他与中国画师商量绘制佛像的价格。我们先将书中的材料(均见卷三)引述如下: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二十日(阴历,下同),令永昌坊王惠画《金刚界曼荼罗》四幅。

开成六年二月八日,《金刚界曼荼罗》帧画好。

开成六年四月十五日,晚间博士王惠来,画帧工钱商定了,五十贯钱作五幅帧。

就是说,每一幅的工钱是十贯文。按每贯百文计,一幅佛画的工钱是一千文。

四月三十日黄昏,画《金刚界曼荼罗》工钱商定了:除画绢外,六千文。

五月三日,始画《金刚界曼荼罗》帧五幅,除绢外,六千文是工钱也。平均每幅价钱一千二百文。

为了使读者具体理解一幅画的实际价格,我们将其与当时的粮价、官俸、农民卖苦力的报酬做一比较。先看粮价,开成四年三月十九日,圆仁到登州(今山东蓬莱),州城外西南置市,粟米一斗六十文,小豆一斗三十文。四月十日到禹城县(今山东禹城市),县市粟米一斗四十五文,粳米一斗百文,小豆一斗十五文,面七十八文。登州闹蝗灾,粮价暴涨,粟米一斗八十文,粳米一斗一百文。按每斗十五斤记,常年粟米每斤合四文,那么一幅画的价钱可以买到三百斤粟米,买到四百多斤小豆,买到二百四十多斤面。

再与人工费比较,圆仁渡黄河时乘船,每人五文钱。雇一人并一头驴行二十里,工钱五十文。唐朝规定的官价则更低,每驮一百斤东西,行一百里路,工钱一百文;也就是说,一头驴帮你驮东西,每行一里的工钱仅一文钱。车载一千斤工钱九百文。河运更便宜,上水十六文,下水六文。【55】劳动力之贱,难以言表,与绘画的收入不可同日而语。

再与官俸比较。画一幅佛画的工钱按一千二百文计,相当于八品官的月俸。

如与唐朝国家税收相比,绘画价格则更为可观。大历四年(769年)正月十八日敕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以下每年税钱,分为九等,上上户四千文,上中户三千文,中上户二千五百文,中中户二千文,中下户一千五百文,下上户一千文,下中户七百文,下下户五百文。

唐代绘画高度发展,画家云集,大概与画价不菲有直接关系。仅《历代名画记》记载,唐皇族中画家就有汉王李元昌、韩王李元嘉。作为唐太宗和高宗两朝重臣的阎立本,虽然警告自己的儿子勿习此技,“然性之所好,终不能舍”。个中奥秘,恐怕不仅仅是“性之所好”,钱之所引大概也是原因之一。王维自谓:“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为什么不能舍余习,甚或到寺庙中去画壁画?大概也是钱起作用。吴道子不惜重金收买杀手,刺杀技艺比他还要高明的皇甫轸,【56】既要担风险,又要留骂名,而他在所不惜,也是金钱的因素在闹腾。已身为宰相的韩滉,不仅利用职权克扣敛财,而且仍旧勤奋作画,是否也是钱在作怪?

原载《美术观察》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