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巨匠光华映钱塘:夏衍研究文集
14395200000043

第43章 夏衍精神的传承(4)

夏衍旧居:市民生活中的历史气息

刘乐平

打上了出租车,说去夏衍旧居。师傅说:“是不是老东站附近,严家弄那边?”我答:“嗯,就是那里。”窃喜,心中原已准备好的一套指路说辞没了用武之地。在弄堂口下车,一直往里走,很快就看到一座老宅,古朴素雅的气息,在喧喧闹闹的都市中它的布置显得格外注目,这便是夏衍旧居了。

家门口的文化景观

眼前的严家弄,其实就是一条两三百米的小巷子,看起来很像是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小吃店、缝纫店、拉链商行、小发廊……临街的商铺紧密错落地排列着一种特有的无序和喧嚣气息弥漫着。

走进老宅那一刻,就像换了世界。一股清雅、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夏衍的手稿、生前使用过的物品、电影海报整齐地陈列着,散发着历史的醇香。早晨的故居清净得很,馆内一个游人也没有,保安小陈在门口等我。

小陈是河南人,在夏衍旧居已经待了三年。这天早上,我来得有些早,负责人柳竹慧女士临时外出开会了。他便热情地引导我,把旧居里里外外参观了一遍,还作了详细的解说。看得出来,他对这里一切非常熟稔,馆藏品对他来说如数家珍。

旧居负责人柳竹慧不无遗憾地说,夏衍旧居是城东仅有的一处人文景观,地理位置上也显得较为尴尬,与西湖边的名人故居相比,外围的文化氛围显得淡了一些。反倒是人间烟火味很足,各色人等杂居其间。

一位在杭读书的大学生在博客里这样描写他和夏衍旧居的“邂逅”,“本来是去东站小商品市场逛街的,听朋友说有条近路,走着走着,突然前面一间黑瓦白墙的民居,与周围乱乱的住房格格不入,显得很奇怪,走进了才发现,原来这里是夏衍的旧居。至今还深刻地记得,小学课本上那句‘冬,咯血’……”

对于这个家门口的文化景观,故居斜对门的“沙县小吃”老板娘说,这里以前很破旧,前几年整得很漂亮了,这才知道原来这里住的是个大文化人。“经常有一批批学生来参观,人多的时候我生意也跟着好。”巷口一家缝纫店的大妈说,街坊邻居都知道以前这里住过一个大知识分子。“那个纪念馆修好以后,经常有人来问,夏衍老房子怎么走。”

夏衍旧居近年的“深入人心”,柳竹慧曾亲历一件小事。“有一次,我在一个加油站加油,等待的间隙百无聊赖,翻着手边有关夏衍的宣传资料。一个姑娘看见了冲我一笑,说,‘这里是我以前上学时候去过的。’那一刻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2011年6月,夏衍旧居被中共杭州市委授予“杭州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和“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荣誉称号。作为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先进基地,精心谋划,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2011年累计迎接各类参观人员10万余人。

“我们在夏衍旧居展厅的布展上加强了对夏衍精神的总结提炼,将其精神核心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夏衍旧居负责人柳竹慧说。故居布展内容不仅适应成人的理解,还专门推出兼顾青少年学生的展版、读本、影片。选取青少年课本教育中的夏衍有关经典作品,制作展版和配以夏衍电影《包身工》、《春蚕》,以“夏衍文化进校园”的形式,送到江干区属各小学校与青少年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如果上面的活动是送出去,那么“走进名人旧居,感受江干文明”青少年第二课堂系列活动就是“走进来”。去年,夏衍研究会和夏衍旧居管理办公室策划并承办由区文明办、文广新局、教育局、科协联合主办“走进名人旧居,感受江干文明”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吸引近6万余名青少年学生来旧居参观、学习、体验。

采荷二小408班的林子渊同学参观完故居,颇有感悟地写道,“夏衍爷爷的坚强、执着、自尊、自爱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小时候家境的困苦,不但没有吓坏一个少年,而且让这位少年更加懂事,更加明白幸福是什么。而我这位新世纪的少年,却经常因一点小困难烦恼。”

活动中免费向前来参观的家长和青少年发放夏衍知识宣传手册和部分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书籍。旧居内“我对夏衍爷爷说句话”留言墙上,几万张留言纸不断地更替,贴满了孩子们对夏衍的怀念和崇敬,同时,也成为了孩子们励志的文化角,纷纷将自己在学习和向未来的心愿予以表达。

故居还充分发挥电教功能,定期播放《党建大百科》光盘、《夏衍文化》光盘、《国学》光盘和青少年励志电影,积极引导参观者在学习夏衍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教育。

电影文化强大载体

一年一度的夏衍研究会年会已经成为江干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之一。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著名导演吴贻弓、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著名剧作家苏叔阳等一大批国内著名的艺术家都对研究会的工作给予了关注和支持。

“深入研究夏衍、研究夏衍所关注的文化范畴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是研究会的主要职责。”夏衍旧居负责人柳竹慧介绍,去年初,区文广新局、民宗局、财政局联合成立了《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戏剧研究》课题组,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课题研究依托夏衍研究会具体实施开展。

关于夏衍的研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就曾直言,在如今过分商业化的影坛,像夏衍先生这样写出“有灵魂”剧本的编剧实在是太少了。苏叔阳更是直言,对于先贤的作品,我们理当尊重、学习并发扬光大,“只有敬畏的义务,没有轻薄的权利”。

经过认真筹备,以夏衍电影和夏衍关注的民族问题为主线,以课题工作专家和领导座谈会、课题工作启动会、课题组长座谈会、电影沙龙等形式,通过向专家约稿和组织研究会会员开展具体研究工作,课题组共收到专家约稿10篇,会员作品10篇,形成约13万字的研究成果,以夏衍研究会年会特刊形式,顺利圆满地完成《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戏剧研究文集》编辑出版工作,于2011年夏衍年会当天,举行首发式。

研究会还在传播电影文化上下功夫,尝试并创设电影文化互动平台。在做好研究工作的同时,注重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和丰富其内涵。柳竹慧介绍,2011年年会,尝试增设的“影约钱塘”论坛,通过论坛的形式,倾听和分享到更多具体从事研究工作的艺术家、专家、会员的真知灼见。

做深做细名人文章

夏衍是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如何将其无形的精神财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是夏衍旧居工作人员一直思考的问题。

关心和支持夏衍文化研究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是夏衍旧居宝贵的资源。夏衍旧居的工作人员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赴上海拜访老电影艺术家秦怡,并经常性地进行电话沟通;在局领导的带领下,经常性地看望、拜访史行、钟伯熙、张浚生、毛昭晰、沈祖安、陈坚等老领导与专家;经常性地与对旧居和研究会工作给予帮助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康健民和夏衍亲属沈宁女士、沈旦华先生等进行联络沟通,“在情感上拉近距离”。

“我们还依托夏衍研究会,争取多方支持,秦怡、苏叔阳,吴贻弓等老艺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书记康健民;老领导张浚生、钟伯熙等担任顾问;省文物专家毛昭晰教授、老戏剧理论家沈祖安、浙江大学教授陈坚担任名誉会长,共同致力于文化研究,每年召开年会和出版书籍。”柳竹慧说。

这其中,很多人对夏衍旧居充满感情。夏衍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在参观完旧居后就曾当场表示,适时将收藏的夏公亲笔信及部分物件捐献旧居,用于丰富馆藏资料,期望夏公精神能得到学习传承、发扬光大。

夏衍旧居还积极与中国电影家协会、浙江省电影家协会、杭州市电影家协会进行汇报联系。加强与运河江干段分指挥部办公室的沟通联系,做好夏衍影视文化特色街区有关工作对策。

值得一提的是,夏衍旧居与江干区区属33所中小学校签定共建协议,形成完善了“基地——学校”两级教育网络;以“江干区志愿者服务基地”为依托,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方式,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加入社会化工作队伍。春假、暑假和秋假期间,100多名志愿辅导员来到旧居帮助维持秩序,协助做好引导、讲解的工作。

2011年以来,夏衍旧居陆续被中共杭州市委授予“杭州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先进基地”;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等领导均亲临夏衍旧居视察,对夏衍旧居整体工作给予较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