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巨匠光华映钱塘:夏衍研究文集
14395200000010

第10章 夏衍与杭州(9)

夏衍与猫

王云良

回顾夏衍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轨迹,人们惊奇地发现,夏公竟与猫结下了不解之缘。

翻看夏公的老照片,一幅幅夏公与猫在一起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1957年夏公在北京八大胡同寓所留影,怀抱一只猫;1961年,夏公在北京寓所留影,怀抱一猫;1988年有一幅夏公喂猫的照片,图中有三只争着吃夏公扔下去的食物的猫,照片旁附写:“喂猫,是夏衍生活中的一大乐趣。”1986年,有两幅夏公与小猫一起的留影;1988年12月,一幅夏公在寓所与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尹红交谈时的照片,照片中依然有一只猫;1989年2月,夏公在老大姐冰心的家里作客的留影中,也抱着一只猫……可以想象,夏衍的一生,一直有猫的陪伴,照片中的那些猫,在夏公的怀抱里,半眯着眼睛,神态安详,完全陶醉于主人的安抚之中。

夏公为什么如此爱猫?了解了夏公幼年的生活环境后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夏公出生在杭州彭埠镇的严家弄,三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为生活所迫,养蚕缫丝。从前杭城东郊农户采桑养蚕相当普遍。人们知道,蚕宝宝的天敌是老鼠,养蚕人家对老鼠吃蚕宝宝深恶痛绝,于是养猫避鼠是他们的唯一选择。由于猫忠于职守,温驯听话,给人们带来了益处,久而久之,养蚕地区便把猫当作神物,给予很高的礼遇。据记载:从前养蚕地区在清明时节,都要举行“轧蚕花”这种庙会活动,在庙会商贩摊上都会有泥塑猫、纸剪猫出售。养蚕人家几乎家家都要买一些回去,把纸剪猫贴在蚕笪上,把泥塑猫置在灶上、堂桌上以及神位旁,祝愿祛鼠,以图吉利。夏衍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民间习俗,也对猫产生深厚兴趣,加之夏衍孩提时家境贫困,买不起玩具之类的东西,惟有自家养的小猫是他随手可得的宠物。可以说,夏衍在猫的伴随下度过了他的童年。

在夏公所作的《懒寻旧梦录》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我母亲特别爱猫,并把这一癖好传给了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有一只和我同年出生的黄白猫睡在我的被窝里。为了喂猫,我常常到陈家荡去钓鱼,大概是六岁那年,钓鱼时失足落水,差一点淹死。”由此可见,夏公一出生就有猫作伴,为了猫,他还差点送了性命。

对于人,童年的喜好往往会影响他的一生。夏衍从小爱猫,对猫的行为仔细观察,以致极为了解猫的脾性。猫好静,你经常会看到冬天里猫独自静静地在阳光下享受温暖,你也经常会发现猫独自在灶肚里悄悄地获取余热,爱猫的小夏衍往往也会和猫一起享受猫的乐趣。这一切也影响了幼小的夏衍的性格。夏衍从小读私塾时非常用功,回家做功课像猫一样窝在房里不出来,以致他母亲称他为“洞里猫”。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夏衍著《春寒》、译《母亲》等长篇巨作,无不需要那种好静的性格。

夏公从小爱猫,给杭州彭埠镇严家弄的老邻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981年5月24日,听说夏衍要回故乡看望久别的乡亲和旧居,知道夏衍从小最喜欢猫的老乡们,还特地准备了一只小猫,送给夏公。夏公一见猫喜得合不拢嘴,无不感激老乡亲对他的“知音”之情。

夏公爱猫,在文艺界也是出了名的,77岁生日时,著名画家黄胄知道夏公最爱猫,专门为夏公画了一幅猫图,以示庆祝。时过10年后,夏衍几乎把所有的书画都捐献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唯独这幅“猫”画留在了身边,可见夏公把猫看得何等珍贵。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也深知夏公爱猫,曾画过一幅“猫抱着夏衍”的漫画,十分幽默,我不清楚作者的初衷,但至少可以理解为“夏公爱猫,猫爱夏公,猫与夏公永不离”。猫的确是有灵性的动物,“文革”时夏公被关押了长达8年零7个月,“……回到家里,病中的妻子和子女们为他收拾好那间狭窄但又洁净的小屋。心爱的花猫在他被捕后早被送走,现在竟然奇迹般地回到老主人的身旁,但是不久却安然地躺在夏衍脚旁死了。”(沈祖安《青松盘石傲霜久——周恩来和夏衍的相交与相知》)这的确具有传奇色彩,可见在猫眼里,夏公是可敬可爱的,它至死也不肯离开夏公。

夏公爱猫,除了少年时受生活环境影响,我觉得猫本身具有的优点也是夏衍爱猫的重要因素。猫好静、爱清洁、护家、恋家、聪明、机警……这在家养动物中是少有的。猫的某些优点甚至给夏衍带来深刻的启示。

夏公幼年时爱猫,因为猫护家,猫忠于职守,为保护蚕宝宝,奋不顾身,这给日后成长为青年知识分子的夏衍以深刻启示。“五四”运动时期,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巧取豪夺,国不成国。夏衍也护家,当时夏衍心目中的家已不再是在杭州彭埠镇严家弄的小家,而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他爱这个家,可是家不像个家,于是他就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起初他跑日本,学电机专业,走工业救国的路。后来他把救国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加入了国民党左派。而在国民党中,他寻求不到希望,于是,1927年,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他在上海找到了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党。他认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这一时期,他以笔为枪,发表了大量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而呐喊的作品,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工作。

夏公一生爱猫,是因为猫恋家。夏公也恋家,但他恋的是新中国这个大家庭,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想着大家庭。夏公的人生哲学是重在生前为祖国多做贡献,能最大限度地奉献社会,这是他人生的最大追求。夏公一生省吃俭用,用工资和稿费换回了大量珍贵书籍、邮票和书画艺术品,他将这些珍藏无条件地捐献给了上海、浙江博物馆,这些藏品如果换成钱价值有好几千万。但夏公却慷慨献给了国家的公益事业。“夏公捐赠书画时多次表示:‘我把这些文物献给祖国,是我的宿愿。我一不要发奖金,二不要发奖状。此等身外之物,送请国家保存,比留给子女好些。’”(刘枫《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夏衍同志捐赠书画展”开幕式上的讲话》)这充分体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

夏公爱猫爱到了骨子里,他临终时有三个愿望:一是还要回杭州,骨灰撒到钱塘江上;二是把他的小保姆安顿好;三是照顾好他的猫。人到临终前的愿望,可算是人生最大的愿望。在这三个愿望中,我绝看不出夏公有半点私利。骨灰撒到钱塘江,这一点完全走出了一般人入土为安的思想,他要以他的行动,倡导丧葬新观念。要把小保姆安顿好,这是他处处为人着想的精神体现。而照顾好他的猫,这可是天底下极少有的临终嘱托,可见夏公对猫的感情是何等的刻骨铭心。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刻,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饱经沧桑的革命老人,在杭州植物园内给夏公塑了纪念雕塑,雕塑分别有一大叠书稿、一张藤椅,还有一只猫,这正是夏公几十年的人生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