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人的安全与联合国
14394500000028

第28章 译后记

(一)

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衍生出与传统安全相对照的诸多概念,如“非传统安全”、“综合安全”、“跨国安全”、“全球安全”、“新安全”、“可持续安全”等。这其中“人的安全”理念在负责全球发展问题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中被首次全面论述,彰显了“人的安全”逐渐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与传统国家安全重视主权完整、政权安危和军事行动不同,非传统安全研究揭示了“人的安全”的中心价值,认为安全实质上是人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面临的一种境遇,重视人个体的各种权利和价值,强调要重视社会化的个人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上所需要的保障或所受到的威胁,要考虑不同行为体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人的安全与联合国:一部批判史》一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和写作的。该书作者奈尔·麦克法兰(S .Neil M acFarlane)和云丰空(Yuen Foong Khong)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前沿人物。奈尔·麦克法兰是牛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系主任,兼任圣安娜学院的研究教授,并在伦敦大学、哈佛大学、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国际研究院都设有研究站点。奈尔教授至今已出版很多著作,内容涉及民族主义、民族自由、人道主义行动以及其与维和行动的联系、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内战的态度、俄罗斯与美国的对外政策,等等。

另一位作者云丰空是约翰·怀南特大学美国对外政策学的教授、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防与战略研究中心(IDSS)高级研究顾问。他曾任牛津大学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新加坡IDSS主任。他出版的主要作品有1992年的《战争的比较:朝鲜、慕尼黑、奠边府和1965越南决议》(Analogies at War:Korea,Mu-nich,Dien Bien Phu,and the V ietnam Decisions o f 1965),该作品获得了1994年美国政治科学协会颁发的政治心理学优秀书籍奖。由于对政治心理学的突出贡献,1996年云丰空教授获得了艾瑞克森奖(Erik Erikson)。其最近的作品包括:2001年多人合著的《转移中的权力:国际秩序的和平转变》(Power in Transition:The Peacef ul Change o f International Order);2003年与大卫·马龙一起编辑的《单边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国际的视角》(Unilateralism and U .S. Foreign Policy: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等。

《人的安全与联合国:一部批判史》一书是联合国思想史项目中的一部分。联合国思想史项目是为了弥补有关思想观念对思想解放和国际行动的影响的空白而设立的,该项目主要研究思想观念的起源和相关的发展史。这一项目在1999年正式启动,并在拉尔夫·本奇国际问题研究所设立了书记处,使其成为全世界联合国专家研究共事的中心。联合国思想史研究项目由两部分组成,即口述历史的采访和特定主题的系列书籍的撰写。其中有73段深入的口述历史被写入著作中,这73段口述采访的都是联合国体系内提出那些至关重要的思想和观念的主要贡献者。该项目已经对联合国重要的经济、社会、思想观念做了15份研究报告,并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统一出版。

(二)

《人的安全与联合国:一部批判史》从“安全”概念的前历史(pre-history)入手,认为人是安全话语中个体的唯一不可褫夺的中心,其他任何对象(团体、社区、国家、地区和全球)的要求都是从人的神圣性和人的尊严中派生出来的。该书着重讨论了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在“人的安全”理念进程中所体现的理念推广、规范制定和实践平台的重大作用,并且主要从两个维度——保护的维度和发展的维度阐述了“人的安全”的维护路径,特别讨论了对女性、儿童和难民等弱势群体的保护,评价了非政府和志愿者组织保护行动的意义和价值。该书是国际关系领域和非传统安全研究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人的安全”理念的产生和推广过程中,很多组织、国家和个人都作出了贡献。联合国《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安全”理念,分析了从“狭义国家安全”概念向“全包容型安全概念”转变的必要性。报告对“人的安全”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人的安全理念的四大特征,即广泛性、相互依赖性、早期预防性及以人为中心。该报告还制定了衡量“人的安全”的若干指标,在“人的安全”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在促生和说明“人的安全”理念上起了导引和评判的作用。可以说,联合国机构提供了一个国家间交流安全看法的论坛,越来越多的非国家团体也参与其中。许多联合国工作人员参与了安全认知网络工程的工作,重新思考安全的价值,把对安全的理解传播给更多国家的治理者。联合国的相关机构积极地通过它们的出版物及其与国家的交往促进“人的安全”的发展。于此,奈尔·麦克法兰等在联合国思想史项目的资助下,撰写了《人的安全与联合国:一部批判史》一书,其中专门叙述到:(1)联合国对安全的认知与相关规范框架发展的影响;(2)联合国及其组织机构自身对安全重构的认识程度;(3)联合国对提供表达对“人的安全”理念的平台的支持力度;(4)联合国及其机构对“人的安全”从理论转向实践所作出的贡献等。

“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与“全球安全”(Global Security)、“人权安全”(Human Rights Security)等概念存在交叉或重叠,但“人的安全”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有其自身的边界和内涵,其作为理念的模糊性、延伸性和拓展性也受到了颇多的质疑和批判。

一般说来,学者们提出的比较狭义的“人的安全”往往只着眼于人身安全,或限于经济安全、医疗安全等基本生存安全的威胁,而较为广义的则还包括了心理、情感和价值层面的安全。人的安全委员会曾使用过由萨比拉-阿凯尔(Sabina Alkire)提出的“人的安全”定义:人的安全的目标是以与长期的人类富足相协调的方式,保障所有人的生活核心免于严重的、普遍的威胁。这一定义聚焦于人类生活的“最核心”和“严重与普遍的威胁”,关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存在品质,并在敦促行动的同时,力求无损于“长期的繁荣富强”。杰德·奥本雷勒(Gerd Oberleitner)曾将“人的安全”的各种定义划分为三类:其一为狭义的类型,注重基本人权所内含的自然权利和法制;其二为“人道主义”类型,将人的安全理解为“深化和强化处置战争罪、种族屠杀等议题的努力”以及“为人道干预提供理由”的一种工具;其三则为广义的类型,将人的安全与世界经济与全球化的状况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人的安全”理念融合了保护、发展、人权、福利等各种不同的因素,形成了一个理性的框架,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途径。

奈尔等在《人的安全与联合国》一书中把“人的安全”理解为人的核心价值免于威胁的自由,这其中包括生存、福利和身份认同。同时,奈尔认为在分析“人的安全”理念时遭遇了这样的困境:一方面,他们企图廓清和涵盖“人的安全”问题的所有方面,力图体现概念的周延性和包容能力;而另一方面,理念的过度拓展却使得理念在实践执行上束手无策。因此,奈尔认为“人的安全”理念的过度延伸出现了三个缺陷:错误优先权、原因的混淆和过度安全化。“人的安全”理念除了存在以上三个缺陷之外,巴里·布赞还从理论建构的清晰度和严谨性上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人的安全”这一理念的广泛使用(由此还制造出了诸多相应的概念),并无多少新的内涵以助于理论的分析,也无多少与人权讨论的区别以体现实际的价值。而由此产生的问题恰恰是把对国际安全的理解推向了一种“还原主义”(reductionism)的视角,即把个人构建为最终的安全指涉目标;同时还强化了另一种错误的倾向——把国际安全的理解推向一种“理想主义”(idealistic)的立场,即把安全问题理想化为某种可期望的终极目标。因而,“人的安全”在国际安全研究中缺乏作为分析框架的理论价值。【1】

此外,“人的安全”理念把所有可能的安全指涉对象都引向了个体,却排除了其他应有的指涉对象——“集体”(以人类自身为前提的安全主体)以及“生态”(非以人类为前提的安全主体,如环境安全)等,从而忽视了其他安全议程的道义主张和安全化的具体实践。于是,奈尔教授等提出了一个较有限制意义的“人的安全”内涵的界定:免于有组织的暴力的自由。

可以说,人的安全的理念为我们讨论的主体问题带来了一定的困境。因为“人的安全”的概念以它特殊的“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对既往的安全研究提出了新的质疑。它要求我们把以往的安全政策重新定位,促使安全话语开拓出一个崭新的领域,并寻找一个可以“在场”的实践路径。

人的安全理念不只是一个口号。它的优势在于把安全指称从国家转移到个体和把注意力从对国家的军事威胁转移到对个体政治的、经济的、环境的和性别的威胁上来。换句话说,通过重新聚焦安全指称,“人的安全”途径提醒国家采纳某种通用的规范来考虑在本国界域内的个体保护。人的安全和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本,解决地区层次、国家层次、跨国层次和全球层次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要保障人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宁,不能本末倒置,以牺牲人的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方式换取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和“人的安全”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竞争对立的。稳定的、有代表性的、能迅速做出反应的国家机制为实现“人的安全”提供必要的条件,反过来,国家安全的全面保证也有赖于“人的安全”的发展和维护。

人们对“人的安全”内容和意义的无限扩展和延伸,不是在发展它、实现它,而是在削弱其本身真正的价值。我们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人的安全”现象和理论的种种表现背后,找到其赖以产生、存在的真正支撑点。“人的安全”理念的泛化和异化并不能带来意识的廓清和实践的落实。

总之,“人的安全”的提出,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利益诉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确立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安全”理念广泛意义上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坚持以重视人的价值和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完成本书的翻译工作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首先要感谢本译丛主编、我的博士生导师余潇枫教授。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常因自己学识的浅陋、积累的匮乏、翻译的繁琐枯燥、创造力的贫乏而气馁、焦虑,余教授时常给我鼓励和信心,并再三督促我一定要勤奋敬业、慎重严谨。真挚感谢余老师将本书交予我翻译的信任与宽容,也感谢导师在本书主要观点廓清和解释上给予的指导和建议。

在此,要特别感谢本书第一作者奈尔·麦克法兰教授。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多次通过电子邮件向奈尔教授咨询请教,无论是关于版权联系问题还是书中具体问题,无论是出版事宜还是日常请教,他都是认真而及时地予以回复。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翻译的最后呈现,是两位校者与我的共同努力。本书的一校由刘金华博士完成。刘博士是南京炮兵学院语言教研室老师,也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本书的二校由晋继勇博士后完成。晋老师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传统安全管理专业博士后。两位校者都为本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他们以负责、专业、认真的精神,在校对过程中提出了非常重要和极其有益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使我大获裨益。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的行政秘书陈立影老师做事极其认真、负责和仔细,在本书的版权联系、出版事宜和整个翻译过程中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做了很多琐碎繁杂的工作,并且时常给我鼓励和支持,借此机会深深感谢她。

此外,要感谢我的一帮可爱的学生们,朱蓓英、汪沉沉、周冰鸿、厉漪婷、黄张君、吴印泉等,他们来自不同专业,却以同样热情而负责的心为翻译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真诚地感谢他们。

囿于本人的专业背景,囿于目前的学识和水平,本书一定存在诸多不妥及误译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最后,谨以此书作为我而立之年的一个学术纪念,献给我最爱的父母、爱人和孩子。

译者

2010年初秋于杭州

注释:

【1】 [英]巴里·布赞:《“人的安全”:一种“还原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误导》,崔顺姬、余潇枫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