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诗意地哲思
14394200000112

第112章 鸟笼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送给好友卡尔森一件生日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其实要义在于用一个“鸟笼”困住个人回旋的余地,最终促使个体去买“鸟”。这里“鸟笼”是手段,“鸟”才是目的。在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实践鸟笼效应,用“鸟笼”限制学生的行为,最终使学生变成“鸟笼”中之“鸟”,从而为班级管理打好基础。

是的,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难以对付的学生,这些学生能量大,怎样利用其优点、防范其缺点,成为一个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很多教师聪明地任命其为卫生委员或其他角色,利用这种角色约束其行为。显然,成为卫生委员的他在班级里要顾忌其他学生的评价,他也不想听到“卫生委员也不去做”这个“鸟笼”般的话,相反他为了这个“鸟笼”还得去买“鸟”,还要付出额外的劳动以赢得大家的认可。这样,教师达到了约束的目的,自然班风就会好起来。

鸟笼效应的实质在于通过“腾笼换鸟”进而实现“鸟”的归位,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反向思维,它摒弃了“养鸟”再“买笼”这一传统模式,改成了“买笼”再“养鸟”这一创新模式。顺序的改变之间,是对“鸟笼”的艺术性处理,以求达到大治之理想情况。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育中去实施鸟笼效应呢?首先,要做好“笼子”。教师要想发挥鸟笼效应,最要紧的事情是做好“笼子”。没有笼子,哪来小鸟,为此教师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用条条框框来作为“笼子”的基石。其次,要瞄准“鸟儿”。在教育中,教师要瞄准“鸟儿”,鸟笼只能笼住一只鸟儿,哪只鸟儿值得待在鸟笼里是非常值得教师商榷的。鸟笼效应最终的目的是对鸟有所启发、启示、启迪,因而鸟儿的能量、禀性是衡量其入住的主要标准。最后,要请鸟入笼。鸟笼效应的展现,在于让“鸟”乖乖地走进教师设好的路径,这确实是一个难题。让“鸟儿”你情我愿般进入“鸟笼”,是鸟笼效应发生的根本所在。

可见,教师的教育管理策略和战略必须与教育能力以及教育资源相配合,教师有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资源,往往决定了教师教育管理的大方向、大战略。用浅显的话来表达就是——有什么样的鸟笼请什么样的鸟。显然,教师给予的“鸟笼”越好,愿意入住的“鸟”就越多;否则,一个破破烂烂的“鸟笼”引不起“鸟”的兴趣。能给学生什么样的“鸟笼”,这就是教师的技艺所在,也是鸟笼效应发挥最大效益的根本所在!

不管是“腾笼换鸟”,还是“造笼困鸟”,都需要教师拿得出一个像样的“鸟笼”。能拿出什么样的“鸟笼”,也是教师教育实力的终极体现,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外在显露。教育,需要沉淀,“鸟笼”就是教师“捕鸟”技艺最直接的体现。

佛经云:人最难摆脱的是无谓的烦恼。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只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鸟笼”,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东西!如此一来,教师教育管理的烦恼也随着某些学生入住“鸟笼”而烟飞云散。

鸟笼效应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要关注自己面对的是什么“鸟”,有时也要思考一下自己能给学生什么样的“鸟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