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
14393700000037

第37章 宁波帮与洋泾浜

在对宁波帮的研究中,发现宁波帮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几乎所有取得成功的宁波帮都做过买办。正是通过做买办这个途径,宁波帮完成了一个接轨、两个积累:一个接轨:与世界接轨。两个积累:原始资本的积累,现代商业经验的积累。

买办这个名字曾经很臭、很反动,正所谓有“洋奴买办”。但对买办要具体分析,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很多是从买办转化过来的,宁波帮就是这样。

买办这个角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代理人,就是高级白领。但是我们说到宁波帮买办的时候,又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现在一个大学生、一个研究生都不一定能当上外国大公司的白领,一个文盲、半文盲怎么能当上买办?首先是语言问题,一个从浙东乡下出去的宁波打工仔,他怎么和洋人沟通?创办了泰昌祥报关行和泰昌祥轮船公司的顾宗瑞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特意给后人留下了一盘很珍贵的磁带。他在录音中这样说自己:中国书读得很少,外国书一句都没读过,就学了一点洋泾浜……

在这里顾宗瑞先生透露了一个秘密:宁波帮凭什么和外国洋行、洋人打交道?怎样做外贸生意?靠的就是洋泾浜,也就是洋泾浜英语。

什么是“洋泾浜”?洋泾浜是一条河,一条消失了90年的小河,现在黄浦江隧道的走向便是旧洋泾浜的河道。它在1916年填没后成了一条路,爱多亚路,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

其次,洋泾浜又是一条界河,是从前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也是东方和西方的界河。河的这边是“华界”,河的那边是“夷场”,洋泾浜也就有了“租界”、“洋场”的意思,甚至当时上海道与租界签订的法律协定也多以“洋泾浜”命名,称之为《洋泾浜××章程》——就这样,洋泾浜从一条河、一个地理名词走入了历史,走入了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史,走入了中西交往史。

最后,洋泾浜的河道没有了,租界也没有了,有一种东西却留下来了:那就是“洋泾浜英语”。所以我们说,洋泾浜从最初的一条真正的河演变成一条东西方的界河,最后成为了语言之河。我们今天讲的洋泾浜是一种语言,就是洋泾浜英语,在日常话语中,就简称“洋泾浜”。

我们知道,中国在明清以后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海禁,既禁止外国人来,也禁止中国人下海和外国人交往。但是,这种人为的禁止最终是要被冲破的。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以后,早就看中了中国的市场,而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新颖的商品,也必定要吸引中国人。比如,洋布比土布精致而且便宜,洋油灯比菜油灯明亮而且方便,你朝廷和政府不允许通商,民间就偷偷地做。比如宁波和舟山交界的双屿港,就曾经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走私基地。

语言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工具。我们来设想一下:西方的商船和商人突然闯进了中国,他们根本不懂中国话;同样,中国的商人既听不懂、也不会说咿哩哇啦的外国话,那么他们怎么办、怎么沟通?

于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就应时而生了。我们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其实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是这样。当讲不同语言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之间为了要交流,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彼此借用对方的一些单词,使用对方能理解的语法,来实现最起码的也是很有限的交谈。在这样的交谈中,就产生了一种“混合语”。据学者的研究,这种“混合语”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和西方商人之间,而是两种或多种语言接触中必定要产生的普遍现象,譬如俄国与挪威之间就因贸易关系而出现过,日本和西方之间也曾借用了这种“混合语”。

西方人为这种“混合语”起了个名字:Pidgin English,或 Chinese Pigeon English。

中国人则按照字音译为“皮钦”,或“别琴”。这就是所谓“皮钦语”,或“别琴英语”的来由。晚清常州人杨勋在他的《别琴竹枝词并序》中说:“‘别琴’二字肇于华人,用以作贸易、事端二义。英人取之,以为杜撰英语之别名,盖极言其鄙俚也。”

又因为pidgin与pigeon(鸽子)的发音相同,于是又有人把它称为“鸽子英语”。

根据中国与西方对外贸易交往的历史进程,中国最早出现的 Pidgin 语应该是“澳门葡语”——澳门商人用当地方言改造的葡萄牙语。

顺着 Pidgin 语的发生发展的源流,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和中外贸易史相对应的关系:葡萄牙是西方各国中最早与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特别在1557年据有澳门这一立足点后,葡萄牙更是拥有了比西方其他国家远为优越的地位并且一直维持到18世纪以后,于是“澳门葡语”便应时而生了。随着1637年6月英国海军上校约翰·威德尔率领四艘武装商船第一次闯入中国海面,并悍然驶入珠江口,英国人逐渐取代了葡萄牙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清朝政府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下令封闭其他海港,只准在广州一处通商,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统一经理外商来华贸易事宜,这就是一口通商时代。随着一口通商时代的到来,广州成了中国的贸易中心,于是以广州方言改造的“广州英语”就产生了。以后,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开放格局,五口通商代替了一口通商,上海取代广州迅速成为中国的贸易中心,伴随着这一系列变化,一个现代商帮——宁波商帮正式登场了。而伴随着它的粉墨登场,一种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新的语言出现了,它就是“洋泾浜英语”。从“澳门葡语”到“广州英语”到“洋泾浜英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张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路线图,也间接地触摸到了三四百年的中外贸易史,即从“澳门时期”到“一口通商时期”到“五口通商时期”。

对“洋泾浜英语”,台湾的李敖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Pigeon-English 也叫Pidgin-English,就是洋泾浜英文,洋泾浜是上海附近的一个地方,最早跟英国人做生意的中国人,说英文说不好,自己用中文的意思造出不通的英文,就叫洋泾浜英文。

但李敖这个定义是不够准确、不够完整的。他没有注意到“洋泾浜英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洋泾浜英语”是以宁波方言为基础的,因此它和宁波人就产生了极大的关系。

那么,“洋泾浜英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Pidgin语呢?

清末文人姚公鹤先生在《上海闲话》一书中说:“洋泾浜话者,用英文之音,而以中国文法出之也。”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也说:“洋泾浜话者,用英文之音,而以我国文法出之也……洋泾浜话为不中不西之特别话。”

特别在哪里?说简单些,就是英语单词加汉语语法拼凑而成,比方说,一个中国商人与一个外国商人相遇了,不免要寒暄几句,说“长时间没见你了”,用洋泾浜英语来说,就是:

“Long time no see you”

长时间没看见你

我们以为正宗的老外听了,那感觉大概就像我们在电影里听日本鬼子说汉语差不多。因为正确的译法,应该是:

Do not see you for a long time

如果拆开来看英文句子和翻译成汉语的单词,应该是这样一种对应关系:

Do not see you for a long time不看见你于一个长时间

这样一对照,就不难看出,洋泾浜英语用的是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英语单词组成句子的方法。显然,这种办法对中国人说英语是最方便,也是最大众化、最适宜于文化不高甚至没有文化的商人、洋行里的杂役、饭店里的西崽、巡捕房里的巡捕、商店里的伙计、洋人家里雇的仆人、保姆以至黄包车夫等在没有条件正规学习英语的情况下,用来对付外国人,作为谋生的手段。

因此,“字对字”地转成英语的方法,是洋泾浜英语的第一大特点。或者我们可以列成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汉语语法 + 英语单词 = 洋泾浜英语。

除此之外,洋泾浜英语还有其他什么特点?用宁波方言注音来学记单词、学说英语句子,这是洋泾浜英语的第二大特点。这个办法也是普通人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其好处是易学易记,探究起来倒是蛮符合“形象记忆法”和“快乐教育法”的。比如,一首很经典的洋泾浜歌谣是这样的:

来是“康姆”(come)去是“狗”(go),

是叫“也司”(yes)勿叫“拿”(no);

一块洋钱“混淘箩”(one dollar),

廿四块洋钿“吞的福”(twenty four);

外国轮船“水底磨”(steamer),

如此如此“沙咸鱼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fully good),

洋行买办“讲白拿”(comprador);

“翘梯翘梯(tea)”请吃茶,

“雪堂雪堂(sit down)”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potato),

跑街先生“杀老夫”(shroff);

“麦克麦克”(ma r k)钞票多,

“毕的生司”(emp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

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 in law);

儿在学校读“搏克”(book),

样样功课都“哥达”(good),

只有“英格来西”(English)勿及格。

……

这个段子宁波人和上海人几乎人人皆知,特别是用地道的宁波话说起来,真个是音韵铿锵、绘声绘色,而且过耳不忘,难怪上海滩的滑稽戏演员常要拿来作为笑料段子。

用方言来注音,其实倒也不是宁波人的发明创造,前面讲过澳门葡语和广州英语也都是这样做的,只不过前者用的是澳门方言,后者用的是广州方言。被范文澜先生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也曾努力学习英语,他用的也是方言注音的方法。林则徐的一个幕僚陈德培在《洋事杂录》这本书中,就记载了林则徐用汉字注音学习英语的事,如“正月”注音为“占玉华利”(January),十二月注音为“地心罢”(December)。又如1到12数目字,林则徐分别注音为“温、都、地厘、和、辉、昔士、西问、噎、年、颠、林、打拉”。

洋泾浜英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必须用宁波话来讲。比如,前面说的那首洋泾浜歌谣,就必须用宁波方言来念,如果用普通话或者其他地方方言的话,那就读不准了,甚至连与宁波话很接近的上海话来念都不行,必须用宁波话。

尽管洋泾浜英语完全不符合英文语法,但洋人居然能听懂。有两则笑话这样说:

外国主人回家,看见玻璃窗打碎了,便问仆人,仆人很流利地用“洋泾浜”回答:“inside(里面)吱吱吱,outside(外面)喵喵喵,glass(玻璃)克郎当!”

洋主人一听就乐了,原来是猫抓老鼠闯的祸。

还有一则,是说洋行老板让中国司机到大光明电影院买电影票,司机空手而归,指手画脚地告诉老板:

“Man mountain man sea,today no see,tomorrow see,tomorrow see,same see!”

洋行老板也听懂了:人山人海,今天看不成了,明天看吧,明天看,还是那个影片!

由于洋泾浜英语易读易记,又形象又风趣,所以它一产生就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成为中国人学英语的一条捷径。

宁波话虽属汉语中吴语系,但却与同一语系的苏州话大有不同。人们常说苏州话“软”,宁波话“硬”。这是因为宁波话中入声音多,而且没有翘舌音。因此融入宁波话中的舶来语也只得“入乡随俗”,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宁波话惯用两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作为物件的名称,由此在舶来语中也大多选用两三个音节的谐音(音译)来表示。如:

咖啡(英语coffee音译,一种饮料)

苏打(英语soda音译,碳酸钠)

土司(英语tosast音译,烤面包片)

色拉(英语salad音译,西餐中的凉拌菜)

摩登(英语modern音译,合乎潮流)

浪漫(英语romantic音译,充满幻想,不拘小节,与“罗曼蒂克”同义)

配求(英语page音译,书本的页码)

马达(英语motor音译,发动机)

巴士(英语bus音译,公共汽车)

的士(英语taxi音译,出租汽车)

卡通(英语cartoon音译,动画片)

吉他(英语guitar音译,一种六弦琴)

派对(英语party音译,社交会、宴会)

音三(英语inside线内,音译,球类比赛术语)

奥三(英语outside音译,出线)

哈夫(英语half音译,对半分开)

拜拜(英语bye-bye音译,再见)

维他命(英语vitamin音译,即维生素)

巧克力(英语chocolate音译,一种糖果)

三明治(英语sandwich音译,夹肉的面包片)

白兰地(英语brandy音译,一种酒名)

太白果(英语tobacco音译,烟草)

司的克(英语stick音译,手杖)

司必灵(英语spring音译,弹簧门锁)

司打塔(英语starter音译,日光灯启辉器)

马赛克(英语ma s k音译,一种可拼为图案的小磁砖)

水门汀(英语cement音译,水泥地)

麦克风(英语microphone音译,话筒)

德立风(英语telephone音译,电话)

司卫铁(英语sweater音译,针织绒运动衫)

开司米(英语cashmere音译,羊毛和羊毛织品)

盖士林(英语gasoline音译,汽油)

凡士林(英语vaseline音译,一种矿油脂)

模特儿(英语model音译,时装表演的演员)

奥尔曼(英语old-man音译,老头)

拿摩温(英语member one音译,排名第一,旧时工厂里的工头)

拉斯克(英语last音译,最后一个)

梵华铃(英语violin音译,小提琴)

萨克斯(英语saxophone音译,一种铜管乐器,也叫色士风)

勃克斯(英语boxing音译,拳击)

华尔兹(英语waltz音译,交谊舞的一种)

脱口秀(英语talk-show音译,指一种逗人发笑的节目)

嘉年华(英语carnival音译,大型艺术表演的欢庆活动)

罗曼史(英语romance音译,爱情故事)

二、往往在宁波方言的单音节词根之前或之后加上舶来语的音译词,组成一个“中西合璧”的多音合成词。如:

啤酒(啤,英语beer音译,一种低度酒)

碟片(碟,英语disc唱片)

茄克衫(茄克,英语jacket,短上衣,也称夹克衫)

T恤衫(T指上衣形状,恤系英语shirt音译,一种衬衫)

雪茄烟(雪茄,英语cigar音译,用烟叶卷成的烟)

沙丁鱼(沙丁,英语sardine音译,又名鳁鱼;在宁波话中常用于形容人群拥挤的样子)

扑克牌(扑克,英语poker音译,一种娱乐牌)

吉普车(吉普,英语jeep音译,一种越野车)

摩托车(摩托,英语motor音译,机器脚踏车)

倍令车(倍令,英语bearing音译,用轴承作轮子的小车)

加仑桶(加仑,英语gallon音译,容量为一加仑,即4.546升的桶)

桑拿浴(桑拿,英语sauna音译,芬兰蒸气浴)

席梦思床(席梦思,英语simmons音译,弹簧床垫)

高尔夫球(高尔夫,英语golf音译,一种用勺形棒击球的体育运动)

酒吧(吧,英语bar音译,卖酒的柜台)

三、对于舶来语中的多音节或词组,大多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处理。如:牛市(英语bull-market意译,指全面上涨的股票市场行情)

白领(英语whiter-collar意译,指办公室工作人员)

按揭(英语mortgage意译,指为买房以房产权作抵押贷款)

四、对舶来语中单词或词组的简化缩写字母,则采取音译直接使用。如:AA制(指聚餐后各付各账的方法,宁波俗话叫“拷瓦爿”)

APC(复方阿司匹林,英语aspirin,phenacetin and caffeine的缩略形式)

谁创造了“洋泾浜”?

本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洋泾浜英语产生已经160多年了,谁搞得清是谁最先发明的?这就像问:谁创造了汉语,谁创造了文字一样困难。谁创造了语言?鲁迅说是一群吭唷吭唷抬木头的人发明的,所以他说他自己是吭唷吭唷派。这意思是说,语言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共同发明的。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的文字是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的,但这同样也是很可怀疑的。到底有没有过仓颉这个人,一个人怎么能发明文字?

20世纪20年代,偶然在一个中药店里发现了一些带有古怪笔画的牛的肩胛骨,后来研究出来那是甲骨文,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就为中国文字的发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样,洋泾浜英语也是一样,由于民间的一个偶然的发现,给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证据。

2004年初秋,媒体报道了温岭业余收藏家沈裕民收藏到一本线装木刻版《英话注解》,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好奇,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原来,这是一本一百多年前的洋泾浜英语读本。

根据这些照片和其他材料,有人作了深入的研究,结果令人惊喜。随着谜底一步步揭开,洋泾浜的发明人终于真相大白。这些实物材料证明,是宁波人,或者说是宁波帮创造了洋泾浜。直到现在我们还能从上了年纪的宁波人口中听到不时漏出的几句洋泾浜话。

“洋泾浜”给宁波帮带来了什么?

既然洋泾浜英语是宁波人创造的,那么宁波帮当然也是洋泾浜英语的最大受益者。宁波人是上海开埠后最先到来、也是数量最多的移民,这些没有文化的普通宁波人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他们靠自己的聪明能干、吃苦耐劳站住了脚跟,而洋泾浜英语无疑使他们在十里洋场获得了更多谋生的机会。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如果查一查当时上海一批老板、闻人的发迹史,不难发现其中不少人是靠‘洋泾浜’起家的。他们即使成了显赫一时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说的还是‘洋泾浜’。”这话用在宁波帮商人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身为宁波帮钱业领袖的冯泽夫,对《英话注解》的编撰动机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是书也,或亦吾邑懋迁之一助云尔。”什么意思呢?懋迁就是贸迁,经商、做生意,就是说:我们编这本书啊,或许对我们家乡人做生意会有帮助。《英话注解》既然专门为宁波人用宁波话注音,宁波帮商人自然是它的最大读者群和受益者。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实际情况:1860 年《英话注解》问世之时,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宁波帮代表人物中,严信厚23岁,叶澄衷20岁,张尊三15岁,朱葆三12岁,吴锦堂5岁,宋炜臣、虞洽卿要在六七年后才出生。以此推断,严信厚、叶澄衷应是《英话注解》6位作者的同辈人,也就是宁波帮从传统商人向近代商帮转化的那一代人。这一代人的共同特点是文化不高,属于文盲或者半文盲,根本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更谈不上正规的英语教学,包括6位作者中的3位通事在内。因为中国最早的正规外语学校同文馆到1862年才创立,其时他们的《英话注解》已经出版2年了,他们的英语想必是从《英话》之类的书中学习的广州英语。据考查,20 世纪之前出生的宁波帮著名人物,除了刘鸿生读过一年圣约翰大学外,没有一个受过中等以上教育;20世纪20年代之前出生的宁波帮中,也只有何兆丰、李达三、金如新等极少数从圣约翰、沪江、复旦等大学毕业,其余均靠自学或同乡会、基督教青年会办的夜校获取知识。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宁波帮的外语主要靠从《英话注解》等书中学来的洋泾浜英语。

总而言之,宁波帮从洋泾浜英语中得到了极大的益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便于跟洋行与洋商直接打交道做生意。如冯泽夫所言:“言语不通,虽善于经营者,未免龃龉”,而通过中间商或者通事,受盘剥、排挤和欺骗在所难免。二是为成为买办创作了条件。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宁波帮大民族资本家,都通过当买办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从事对外贸易的知识积累。

现在的人已经很难想象,一批文盲半文盲怎样成为密切与洋人打交道的买办?答案是:如果没有洋泾浜英语,没有其他办法!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宁波帮创造了洋泾浜,而洋泾浜又成就了宁波帮。